李麗
未來的趨勢是軟硬件一體化,這就要求整車廠、科技企業、芯片廠商等產品參與方多方磨合。
近日,畢馬威中國科技行業主管合伙人吳劍林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25年,網約車會變成一種主流的出行方式,在這方面我國將比其他國家“走得更快”。同時,5G時代的到來會為汽車行業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在智能網聯場景下,大量數據生成帶來行業黃金機會,將衍生更多的商業模式或者誕生新的行業獨角獸。
畢馬威在近日發布的《中國領先汽車科技企業50》報告中指出,競合,成為汽車行業參與者關系的常態。畢馬威通過調查發現,超過80%的汽車企業意識到,企業不僅需要重新思考商業模式變革,更需要考慮是否要與可能的利益相關者甚至是競爭者進行合作。傳統整車廠及一級供應商除了在傳統市場激烈競爭外,也紛紛在新技術、出行領域及基礎設施等需要大規模投資或技術投入的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事實上,5G的到來正在帶來人們出行習慣的改變。吳劍林指出,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人們用車行為的第一考慮方式將向共享化方向延展。屆時網約車平臺規模將擴大,而這將驅使主機廠退到后端。“未來,網約車平臺將有足夠大的話語權決定使用哪些品牌的汽車、使用哪些型號的汽車。而5G的到來將為這些變革提供一系列的基礎技術支持。”
吳劍林分析認為,網約車將是未來汽車市場的重要細分領域,且該趨勢不可逆,只會越走越明顯。但主機廠在出行平臺方面恰恰欠缺經驗,在大趨勢倒逼下車企不得不做出行動。他預計,未來將出現更多車企與其他行業公司在出行平臺方面進行合作的案例,各家企業也將在新趨勢下走向競合關系。
畢馬威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網約車平臺市場份額多由滴滴、首汽約車等行業龍頭公司占有。“但去年我們發現,開始有一些新的垂直或特定產品領域的企業冒了出來,其中就包括一些有主機廠背景的企業。”吳劍林指出,這些企業通過整合自身資源,在網約車平臺這樣的特定領域十分活躍。未來網約車平臺的主要戰爭將集中在資源的爭奪上,其中包括和擁有特定資源的科技企業鎖定合作。此外,企業若想走在行業前列也需通過實現內部效率優化。
對傳統汽車工業而言,5G的到來將重塑汽車產業生態。在變革的潮流中,誰提前掌握了這個“工具”誰就能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華為已成為多家車企重要的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服務商。近期,北汽、上汽、東風等多家車企宣布與華為建立合作關系,計劃在車聯網、智能網聯等領域展開合作。
吳劍林對此指出,5G基站的建設周期一般在3~5年之間。出于對5G建設的成本效益、配套產品設施和現有產品更新等問題的考慮,5G真正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雖然我國在人工智能應用、芯片制造技術等方面有很大進步,但真正實現商用仍需通過時間檢驗。在目前的時點上,車企和技術服務商多處在磨合和相互選擇的過程中。
對于如何將智能網聯和實際應用需求做結合,吳劍林認為,人工智能對智能網聯的實現起著重要作用,而汽車企業和科技企業的融合本身就是一個例證。“從現在已有的汽車科技產品來看,能否脫穎而出大多取決于算法對芯片的定義。未來的趨勢是軟硬件一體化,這就要求整車廠、科技企業、芯片廠商等產品參與方多方磨合。5G時代的到來會為行業發展提供基礎條件,在智能網聯場景下生成大量數據,這將會是一個黃金機會,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或者誕生新的行業獨角獸。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