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興強
國學智慧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關于溝通的智慧更是繁星點點、光耀后世。本文從儒家、道家和縱橫家的角度分上、中、下三篇予以解讀,擷取智慧,以資借鑒。
察人識人、知人知心是良好溝通的前提
《論語·衛靈公》篇,有段很經典的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對于可以講真話、直話的人,在可以講話的時機和情形下而不與他講話,是對不起人,是不應該的;而對不可以講真話、直話的人或不恰當的時機講了真話、直話,不僅浪費口舌,還得罪人。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對該說的人在該說的時候說,對不該說的人在不該說的時候不說,這樣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這段話說明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找對人說對話,知人知心才能知言善交;找對人就要會察人識人,知人知心就要善于觀察和思考,能洞察人心、人性,把握好溝通的時機和場合。所以說,察人識人、知人知心是良好溝通的前提,這是孔子教給我們的溝通智慧。歷史上有一個范雎見秦昭王的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
有人見范雎是大才就向秦昭王舉薦了他,秦昭王曾兩次召見范雎并向他請教,可出人意料的是范雎前兩次都支吾應付、不怎么講話,這使得舉薦他的人很難堪,并且大為不解。范雎回答了他的不解,他說:“我提出的謀劃可以使秦國很快富強并能在諸侯間稱霸,可是秦昭王他兩次見面對我都心不在焉,沒有專心一意聽我謀劃的意思,所以我才不說話。”舉薦的人得知事情原委后就再次向秦昭王匯報。秦昭王第三次召見范雎,這次他推掉了一切公事,屏退了左右的人,單獨和范雎見面,很客氣地求教。范雎借機陳詞,好好發揮了一番,一番話講完就把秦昭王說動了,隨后秦昭王立即封范雎為相。
知言知意是精準溝通的核心
孟子善知言,何謂知言,他在《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有段精彩的論述。孟子曰:“詭辭知其多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意思是說:“聽了詭辯、偏頗的言辭,我就知道他在刻意遮蔽和隱瞞;聽了浮夸的言辭,我就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失實;聽了邪辟的言辭,我就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偏離正道;聽了搪塞的言辭,我就知道他的病根在于理屈詞窮。”
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無論是對外的溝通、談判抑或是對內的溝通、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知言知意,這是精準溝通的核心。我們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一定要聽準、聽全對方表達的內容,不要囫圇吞棗,更不要以偏概全;二是除了理解字面意思,還要探知對方的弦外之音、話外之意,搞清楚其意圖和動機。
言辭簡約、表達清楚是良好溝通的基礎
《論語·衛靈公》篇中,孔子以其博大的智慧和獨特的視角,以最精簡的語言闡明了溝通中語言表達的要義。原文是這樣的:子曰:“辭達而已矣。”意思是說:“語言表達或者寫文章最關鍵的是能主題明確、觀點鮮明,把意思表達清楚、把事情說明白就可以了,不必長篇大論、過分注重技巧和文采。”這句話估計點中了不少人的痛處,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會犯上述錯誤呢?溝通也好,交流也罷,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就一個字,那就是孔子在原文所說的“達”字,達即通達、到位:話說到位了,“溝”達到“通”的程度,也就達到了交流和溝通的目的。只要到位就行,只要通達就行,何必非刻意雕琢、百般用巧呢?!
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做到卻不容易,尤其是對已經講慣了官話、套話、出口必成章的領導干部更是難上加難,為能踐行孔子所提倡的溝通之“達”道,企業經營、管理者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做到言簡意賅、干凈利落,不長篇大論、不拖泥帶水;二是要做到語言平實、樸素,不講大話壓人、不講專業術語唬人;三是要做到凡事點到為止,絕不喋喋不休。
察言觀色、見機行事是良好溝通的關鍵
人與人的溝通重在互動,要能隨時覺察對方的情緒反應和態度變化,并適時做出調整和應對,絕對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自說自話,全然不顧對方的感受。會溝通的人都能做到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這一點是建立良好溝通的關鍵;要講別人聽得懂、愛聽的話,而不是講自己能懂、自己想說的話。有一個大學教授在給學生們講溝通課時,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試驗:他要求學生們用雙手的食指向他擺出一個“人”字形狀,學生們不以為然覺得太簡單了,都迅速做出手勢。但讓他們失望的是老教授連連搖頭說他們做錯了,因為他們擺出的“人”字造型,在老教授的方向看,卻變成了“入”字。他用這個試驗告訴學生們:與人溝通、交流一定要站在對方角度考慮,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要關注對方的反應和接受度,只有這樣溝通才能順暢。
孔子在《論語·季世》篇中關于溝通這個問題有段非常精彩的論述,原文如下: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an):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u)。”意思是說:“侍奉于君子旁邊與其溝通、交流容易犯三個過失,這里的君子是泛指如:部下對長官,后輩對前輩,朋友對朋友;容易犯哪三個過失呢?第一,是為了表現自己、愛出風頭,還沒有輪到自己說話的時候或是說話時機還不成熟的時候就講話,這是浮躁、急躁的毛病,是不成熟、修養不夠的表現;第二,是該你講話的時候因怕擔責任或有其他顧慮不講話或講不透,這叫作隱晦,也是修養不夠的表現;第三,沒有觀察周圍的環境和氛圍、沒有察言觀色就開口說話,這就叫瞎眼,是沒有溝通智慧的體現。”
為了避免孔子講的這三個過失,溝通時就要求我們能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關于這一點不要有心理障礙,這樣做不是見風使舵、迎逢拍馬的小人行徑,而是為了取得良好溝通的必要智慧,是溝通的關鍵。
作為企業經營、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學習和應用孔老夫子的這個溝通智慧,建議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跳出溝通本位,多站在部屬的角度考慮問題、切入話題;二是入鄉隨俗、隨境生心:能根據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談話語氣,不能一味打官腔、擺虛套;正式場合要會講振奮人心的“大”話,私下場合也善于講體貼入微的“小”話;三是對部屬的溝通要有針對性,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溝通方式;還要善于把握溝通的動態變化和對方反應,能從身邊人、身邊事、當下情、當下境談起,自然而然地切入,寓刻意于隨意之中,達到“因人開口,隨緣說法”的境界。這樣的溝通才能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人身處其間,有輕松自在、酣暢淋漓之感。
同理心是溝通漸入佳境的階梯
孟子在覲見齊宣王時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章句下》)意思是說:“君主看待臣子如手足,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塵土、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看待如同強盜、仇敵。”
同理心,對于上下級溝通來講尤為重要,是決定溝通是否順暢、是否走心的關鍵,也是溝通能漸入佳境的階梯。我們經營、管理者在與下屬溝通關系中,如何精準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運用同理心?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在工作角色上的定位,自己是領導、上級,就要有領導的樣子,要莊重、不輕佻、不隨意、不嘻嘻哈哈;其次,在情感上的定位,要把自己當成是員工的親人、兄弟姐妹,要動真情、說暖話,不要冷淡疏離、漠不關心;最后,在人格上的定位,我們和部屬、下級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人格上的高下尊卑,務必要真心尊重員工的人格尊嚴,把員工當人看,而不能當工具看待。
(編輯 施曉力 7605867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