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門節傣語稱“豪瓦薩”,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開門節傣語稱“凹瓦薩”,在傣歷十二月二十五日。關門節至開門節的三個月期間是南傳上座佛教僧侶和信徒的凈居期。節日期間,僧侶都要避靜隱退,安心修身,而俗人信徒也要遵守戒律,聆聽規勸,因此每個七天,他們都要到佛寺去請僧人給他們授五戒或八戒。在芒島,人們一般把守戒成為“納福”,傣語則是“軟信”。而納福作為賧佛重要的儀式過程中,通過對于傣族佛寺僧侶的“賧佛”過程的研究,以便于我們了解景谷當地的信仰狀況。
關鍵詞:景谷;佛寺;賧佛;儀式過程
關門節期間,傣族的人們基本待在家不外出,也會暫停特別重要的出行。在訪談之中了解到,傣族的關門節時間從7月份到10月份結束。在節日期間,僧侶念經拜佛,禁止外出。村寨內不能娶親嫁女,不能建新房。家庭成員基本都待在家中,盡可能避免外出。開門節的時候,人們盛裝,舉行儀式,祈求佛主降福。
一、賧佛前的準備工作
賧佛活動從二十三日傍晚開始。納福活動從凌晨四點就開始了,我們吃過早飯,已是九點,前往寺廟參加納福活動。在大殿外,佛爺穿著白衣,信眾一部分穿著白衣白毛,另一部分穿著民族服裝。經納福的老人解釋,白衣白帽的老人是納八福的,其他老人納五福。納五福是守五種戒律,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奸淫,不飲酒,以及不說謊。而納八福是在五戒的基礎上,不插花抹粉,過午不食和不睡高床。納五福要年滿三年才有資格納八福,納八福相對在教義要求上更為嚴格,因而納八福的老人相比納八福的老人更少。
納福活動開始時,佛寺中的和尚擊鼓,召集大家過來。同時,納福的老人在安章的帶領下去僧房請佛爺,以主持整個納福活動。進入大殿,必須脫鞋。等到寺中的和尚都進入大殿之內,我們便也跟著進來,了解納福的整個儀式過程。納福的過程中,主要有佛爺、安章和納福的老人。其中,安章是連接世俗與神圣的中介,不是和尚。進入佛寺之內,參加者應遵守宗教儀式的各類禁忌。在參與的過程中,不能大聲講話,默不作聲。和尚雙膝跪地,雙手合十,以傣語默念經文。作為參與者,我們也以同樣的方式、動作參與到整個儀式過程中。
二、賧佛的整個儀式過程
儀式開始,安章在口中默念經文。佛爺以傣語誦經,和尚時而集體回應。我們了解到男女皆可進不存在性別的界限。整個誦經持續十五分鐘,誦經的場所由偏殿轉移到正殿。安章坐于最前面,在旁邊的手持法器,內盛米花。旁邊的法器中放置著白色布包。安章跪坐于佛像之前,以傣語誦經。三位佛爺坐于最前方,并與眾人同時誦經。最后,全體起身,在佛爺的帶領下,圍繞佛像誦經,活動到此結束。隨后,在與和尚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整個賧佛納福的活動,持續兩三天,明天還有納福的活動,可以過來參加。
二十四日早晨,凌晨開始佛爺們便開始在寺廟中誦經。早晨九點,誦經活動就開始了。安章身著白色衣裳,手持法器,伴隨著儀式便開始了。整個過程中,主持的和尚以傣語誦經,之后佛爺帶領眾人誦經。大殿之內氣氛一片肅穆,和尚正襟危坐,老人跪坐于地,雙手作揖,時而俯身跪拜神靈。作為外來的參與者,我問為自己能如此近距離的參與宗教儀式的過程而感到慶幸,盡管聽不懂誦經的內容,通過仔細的觀察,發現了納福的整個過程。待一個階段的誦經結束后,一旁的老奶奶為我們詳細講解誦經的大致過程,誦經的大致內容以及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并告誡我們可以在旁觀看,但不要說話,更不能在儀式的過程中打斷他們與他們交談。伴隨著佛爺的唱經聲停止,安章告訴我們這場儀式結束了,要舉行滴水祈福。他把缽中的小茶壺拿起來往缽里滴水,再遞給我們,讓我們滴水,以為自己祈福。老師解釋說,滴水的儀式是一種蓋章取信的意味,表示自己確實做了這些事,像水一樣滴落再收不回。
接下來是自己納福階段。所有納福的老人走出大殿,先是女子出來,拿起掃把清掃大殿,再是納八福的老人清掃大殿。納五福的老人等著納八福的老人清掃大殿后開始;男子在殿內,女子在殿外。(尚不清楚這里是否存在性別的區分。帶著疑問,詢問一旁的老奶奶,她說是以納福區分,大殿內是納八福的,只要女性納滿五福,到納八福的時候,也可以進殿。但就目前我們了解的情況,女性還沒有納八福的。)
納福分幾個階段進行:
納福開始,女性信眾跪坐于大殿之外,她們帶著米花、蠟條和賧的器具,白布包里裝著請佛爺抄寫的經書,以方形的白布包頭不露臉,再將經書掛在特意梳起挽在頭頂的發盤上。殿內納八福的老人則是用白布將經書頂在頭上。
整個過程中,不能說話,更不能與她們聊天、交談去打斷他們。
首先,正面朝向正殿佛像,頭戴白色頭巾,將捆扎成的布包懸掛于頭頂。心中默念經文。整個過程中,和尚雙膝跪地,內心虔誠,神情肅穆。
第二次,面朝正北方向,默念經文。同時,布包懸掛于正前方。一旁放置葫蘆,里面裝水。
第三次,面朝東北,同樣頭戴頭巾,掛布包,默誦經文。通過參與整個納福的過程發現,每個階段結束后,他們都會將布包拆下,拿在手中,雙手合十,默念經文祈禱。聽一位奶奶講,今天的納福有八次,上午三次,下午就有五次。每個階段的誦經祈福活動結束后,都會有休息時間,間隔10分鐘,隨后會重復相同的過程。結束后,以葫蘆滴水,以達到納福的目的。
在納福的過程中自己發現,老人們分別面朝三個方向跪坐,聽安章解釋正好是三個村莊所在的方位,分別是芒島、芒乃和芒糯。這個村莊是三個村供奉的。
每個階段的納福大概持續10—15分鐘,老人默念經文結束后,便將頭巾及布包取下。隨后,將布包和頭巾拿于手中,雙手合十,向佛像祈禱,默念一句經文,便結束。根據看到的情況發現,大殿內的和尚圍繞佛像而跪坐于地。不曾看到他們變換方向誦經,大殿外的老奶奶卻是不斷變換不同方向,在不同的方位誦經納福。
“納五福三年,才可以納八福。在芒島村,納了八福就可以進大殿內納八福。通過觀察發現,目前進入大殿內的都為男性,換句話說,目前婦女中還沒有納五福的。納八福對于個人要求相對嚴格,參加各項儀活動,必須要納夠九年”。
通過一個晌午參與誦經活動,大概了解了佛教對于傣家人生活中的作用。
中午,舉行了三次納福活動,中午的活動暫告結束,大家可以休息片刻。傳統上,自家為自家納福的人準備飯菜送往寺廟,后來因為農忙時的勞動力很重要,并不是每家都有時間。于是,他們商討將三個村分組,每個小組依次為納福的佛爺和老人送去飯菜。吃飯前,敲響殿外的大鼓,納福的老人停下來,擺好飯菜。吃飯的順序是先讓佛爺享用,過后老人們方可食用。整個納福活動的過程中,有專人主持,有負責做飯的。由此可見,寺廟中也是簡單的社會組織,不同成員相互配合、分工,使得活動期間,一切活動都顯得井然有序。
中午十二點,有專人負責將飯菜送過來寺廟。佛爺吃過飯,自己便留下來和大家一塊兒吃飯。吃的糯米飯,將做好的糯米團成球狀,拿在手里,里面可以卷一些肉,菜等,吃起來有糯米的香味,很是美味。隨后,休息了一會兒,下午便同三位佛爺乘車前往茂密佛寺攏經(集體誦經),車子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緩慢行駛,大概十五分鐘的車程,就到了佛寺門口。
下車后,來到茂密佛寺,門口有三層,為磚瓦結構,中間為正門,上方刻有佛祖的雕像,涂上金粉,以綠色為背景。房檐的飛燕上,有金色的飛鳥圖案,大門已經修建好,正在進行粉刷,兩側有小門。整個大門呈中心對稱,莊嚴而神圣。
幾位佛爺便稍作休息,走近小亭中,大家坐在一起,跨開始誦經。誦經先在大殿誦經,然后轉移至戒堂。自己便在大殿門口向里面看去,大家都跪坐于地,誦經祈禱。旁邊一位奶奶看到說:“小伙子,可以進來的”。于是,便脫了鞋,進入大殿內,周圍有很多經幡懸掛在殿內,有很多宗教色彩的圖案,如旗幡那般懸掛于房梁之上。殿中央,一位四十歲上下的佛爺,坐于中心,以傣語誦經。剛進來,奶奶說,磕頭,就可以坐下來了。然后,一旁的老奶奶遞給我一根蠟條,便給我點燃,讓我拿在手中,讓它燃燒,等燃燒完便面朝佛像磕頭,便可以聽佛爺誦經了。大約十五分鐘后,整個儀式就結束了。
誦經結束后,便走出大殿,想來四處走走,了解茂密寺廟的周圍環境及建筑風格,便興致盎然,隨手拍了些照片,想著保存一些關于茂密佛寺的資料。看到我在拍照,一位奶奶便指著寺廟下的石雕說,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是老古董了,可以拍這個。走進細看,有奔跑的獅子,有的是花草植物,還有人騎著牛,在牛背吹笛等,有很多圖案。從這些圖案,可以看出,在茂密地區,個人與自然、動物之間的關系。
下午兩點,眾佛爺走進戒堂,即旁邊的小亭之中誦經。過了大約半小時,人們便把各類食品帶過去讓佛爺誦經。差不多四點多,誦經結束。于是,大家紛紛將賧佛的貢品(基本都是餅干,芭蕉,蛋糕等物品)拿出來給大家吃。我坐在過道旁,奶奶很熱情的給我賧佛的貢品。大家都拿來給我,最后不知不覺一大堆,我說已經很多啦,并對他們的熱情招待表示感激。一位大叔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小伙子,在我們這里,吃賧佛的物品有福氣,會得到好的保佑的。別人給你的你要接受的,否則,大家以為你討厭他呢”。聽了之后,我便接受了他們給我的物品。一切儀式活動結束后,再次被邀請吃晚飯。在當地人的友好的招待中,再次體會到傣家人的似火熱情。
實際上,佛爺齊聚更高一級的茂密佛寺誦經,也是儀式的組成部分,有種佛爺將祈福上報于上級,獲得神靈批準的意味。
通過整個納福過程的參與,使得自己了解到納福的整個儀式過程。自己同樣深切感受到,在芒島地區佛教信仰對于當地人行為及觀念的認知的影響;納福作為節日中的一部分,從中我們能夠看到佛教信仰對于當地傣族人生命的價值及意義。
作者簡介:
李攀攀,28歲,碩士研究生,民族學專業。研究方向:民族節日與文化變遷。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