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通
人類從最初的與其他動物無異的生物到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靠的是不斷進化而飛速運轉的大腦;從中世紀的愚昧無知到現代各種新興科技如雨后春筍一般地不斷涌現,靠的是一代代人們心中永不磨滅的科學之魂。
然而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社會矛盾突出的大城市中,人們對于金錢的渴求感越來越強,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類娛樂行業也在不斷發展,逐漸導致了人們浮躁不注重內在涵養的現象,使人們最初的崇尚科學,敬重科學的思想一步步被取代,人們心中的科學之魂,這種最不能失去的事物,似乎正在悄然淡化。
近日,某藝人因偷稅漏稅事件被罰款八億元的新聞在各大網站占據頭條,且不說偷漏稅事件的本質,單單從罰款八億來看就足以讓人瞠目結舌,對于許多人來說,八億人民幣是他們幾世幾代都遙不可及的財富,而這僅僅是一位藝人的罰款。這足以反映出當今社會藝人行業的高收入現象,誠然,藝人獲取的財富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而得到的,但表演行業本身并不能為社會創造實質性的財富,但卻成為了收入極高的熱門行業;而反觀能夠造福人類,改變人們生活的科學界,無數兢兢業業的科學家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艱苦奮斗著,憑借自己的淵博學問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他們對國家,對社會都有著巨大的貢獻,那么八億對他們而言是什么樣的概念呢?換句話說,如果以當今科學家的年平均收入來講,他們想要賺得八億,又需要多久呢?
某藝人的罰款八億和科學研究者的收入形成的巨大反差,不禁引發我們的思考——為何會出現藝人收入如此之高的現象?我想這是與當今我國的社會現狀密不可分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人們便開始追求自身精神世界的滿足,網絡的普及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各地“追星”之風盛行,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因有喜歡同一位藝人的兩個年輕人在一起攀談甚歡,從天明直至黃昏。不僅如此,有人不遠萬里的去參加自己喜愛的藝人的演出,不惜為追星花費巨大代價,有些藝人演唱會的門票一張賣到上千甚至上萬元卻還供不應求。曾經某位藝人在北京鳥巢舉辦過一場演唱會,開票之后短短2分38秒,就將八萬張門票一售而空。如此現狀,藝人之所得怎會不高?不僅如此,獲得諾貝爾獎并拯救了無數人生命的科學家屠呦呦至今在北京只能買半個客廳,而某藝人前年舉辦的一場邀請了各路明星的價值兩億的婚禮,所吸引的粉絲幾乎使上海兩座機場癱瘓;中國遙感地理學家李小文在國內外遙感界享有盛譽,卻在辭世后幾天,媒體才發了一條短消息報道,接著有些媒體僅僅是進行了轉載,就再沒有下文了。與此不同的是,某女星因身患癌癥即將離世的時候,很多媒體就開始大肆炒作,連篇累牘地挖掘活著時候的各種八卦消息。誠然,科學家和明星是兩個不同的行業,前者并不需要我們將他們像明星一樣曝光在大眾眼下,但這依然能夠反映出當今科學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如演藝重要。
如此而言僅僅是該事件所反映的表面現象,它對我們還有著更加深刻的啟發:我國全民的科技意識在不斷下降。如此說來,可能會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僅從藝人與科學家兩個完全不同行業的人的收入問題來看待我國人民的科技意識不斷下降或許并不恰當。但事實并非如此。
從剛剛過去的2018年我們不難發現,2018年絕對可以說是綜藝類節目蓬勃發展的一年,在周末晚間時段,坐在電視機前,各大衛視綜藝類節目令人眼花繚亂,甚至有的節目僅僅以明星的平日生活為題材,都能獲得很高的收視率,這不禁讓人想起前些年在網絡直播剛剛盛行的年代,某網紅在網上直播吃飯收入過萬的消息。而科普類節目的現狀則完全相反,目前,除了央視新聞頻道意外,國內能夠涉及到科學探索類的頻道只有兩到三個。在2018年各節目收視率的排行中,排行前五的節目均為綜藝類節目。這足以反映人們在科普類節目與娛樂節目之間的選擇,反映出人們的科技意識。
在對中學生將來想要從事的行業的調查顯示,想要從事科學研究領域的中學生僅占調查人數的百分之十七左右,而像藝人、網紅等當今的熱門職業,這個比重卻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相比美國來講,未來希望從事科研的中學生占到了調查人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對科技意識教育的落后已經導致中學生科技意識的落后。中學生的科技創造性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梁啟超先生的“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的名言依然聲聲在耳,中學生作為未來祖國科技事業的接班人,中學生科學意識淡薄的結果將直接導致我國科技人才的短缺。
但實際上演藝界的發展并不是一無是處的,藝術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有著極強的導向作用,從培養人們的科學思想的角度來講,如果今后的娛樂節目能夠越來越多的結合科學,在娛樂過程中起到向大眾普及科學的作用的話,這樣的節目同樣是具有教育意義的。
我始終相信科學的力量,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布魯諾在教會的壓迫下,依然飽含著對科學的熱愛:科學是我心中的溫暖和愉快,你使我無所畏懼,視死如歸,入獄者雖然難得重見天日,你卻能把鎖鏈和鐵窗粉碎。正是懷著這樣對科學的追求,才敢于堅持科學,為科學獻身。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新世紀,科技在對國家綜合國力的影響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只有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學習,增強自身對科學精神的培養,不僅要把前輩們艱苦奮斗的科學遺產完好的繼承下去,更要在此基礎上發揚科學精神,通過一代代人的不斷努力,讓祖國科技事業生出騰飛的翅膀,讓靈魂浸漬于科學之海,莫忘科學之厚重,莫失科學之魂。
(作者單位:招遠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