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瑋琪
在電影藝術發展的歷史中,科技的地位舉足輕重,可以說電影藝術的發展空間全部仰仗于技術的支持。電影作為一個藝術門類,除了聲音和圖像的整合外,電影中的各種聲音也是電影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解釋電影的情感基調、主題內涵和人物心理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1895年以來,電影藝術一直被稱為“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缺點,人們想到了讓它“說話”的各種方法。從站在幕后的配音演員的初步嘗試,再到實時的音樂伴奏,隨著電影的發展,聲音試圖以各種方式參與到電影藝術中,直到有聲電影的誕生,聲音才算真正成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銀幕時代
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是電影發展史上無聲電影的“銀幕時代”。早期電影作品,聲音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來滿足觀眾的聽覺習慣,因此這個時期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電影音樂",因為它從未進入電影本體,甚至可有可無。在早期的電影放映中,影院為了減輕默片所帶來的壓抑感,通常會配上聲音來緩解氣氛,但受技術水平限制,這些音樂與畫面內容往往是脫節的,觀眾的需求也不在于聲畫的契合度,只要制造出聲響以滿足聽覺刺激即可。
隨著科技的發展,1877 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將聲音記錄在蠟制的圓筒上。隨后德國發明家艾米爾·伯利納成功研發了一種唱盤式留聲機。這些專業設備的問世,大大提升了默片放映中聲畫關系的統一性。
到了默片發展中期,聲畫關系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各大電影公司意識到聲音在電影藝術中的重要性,發現增加適當的音樂更加能夠吸引觀眾的視線。這時,制片方逐漸將目光轉移到電影音樂的創作中,根據電影不同的情緒風格,配以相適應的音樂來渲染情節。電影《吉斯公爵被刺》就是這一時期誕生的一部由作曲家專門為其進行創作的影片。進入默片發展后期,聲音逐漸成為電影藝術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與此同時,電影音樂的創作訴求也越來越強烈。
二、首次發聲
1925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Vitaphone”電影聲音系統,它可以將電影放映機與留聲機連接起來,并且將留聲機中播放的圖像和錄制的音樂同步進行。在當時,配備Vitaphone的劇院配有常規投影儀、特殊的留聲機唱盤和拾音器、一個推子、一個放大器和一個揚聲器系統。投影機的操作與電動靜音投影儀一樣,但速度為每秒 24 幀,并與附加的轉盤機械互鎖。當每個投影儀都有螺紋時,投影儀會將膠片上的起始標記與膠片門對齊然后在轉盤上定位相應的音軌盤,小心地將留聲機針放在記錄表面上劃線的箭頭所指示的位置。當投影機啟動時,它會旋轉連接的轉盤,并自動使記錄與投影圖像“同步”。
1926年,電影《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Vitaphone第一次在電影中使用,以每秒33 1/3 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1927年,Vitaphone再次使用在電影《爵士歌王》中,首次出現了畫面、音樂、演員對白的同步結合,標志著有聲電影的誕生。這一時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重大發明的不斷問世,電影藝術徹底告別了默片的時代。
三、有聲“黃金”時代
1906年,英國的斯托克維爾和尤金勞斯特第一次成功地把聲音直接錄制在電影膠片上,次年,光學錄音機的基本元器件也相繼被研發。隨著有聲電影技術的不斷迭代,自1928年以來,普通膠片的尺寸已經改變為16mm×22mm,并且在膠片上增加了光學聲軌的位置,電影的輸片速度也改為每秒24幀,并沿用至今。這一時期是電影音響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也是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音頻技術的發展,電影中的音樂和對白也隨之增加。1941年發行的電影《公民凱恩》就是典型的膠片發聲作品,不僅改變了觀眾在觀影時的聽覺習慣,而且還為電影中的單聲道音頻模式奠定了基礎。
四、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
隨著光學錄音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影工作者開始注意到聲音的重要性。當觀眾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逐漸歸于平淡后,人們對電影中的聲音質量又有了新的追求。1878年,磁性錄音最先由美國工程師奧博林史密斯進行構思,并于1898年由丹麥工程師瓦蒂瑪波爾森在實踐中展示。磁性錄音的便捷性、可修改性、低噪聲和高保真度等優點,使其在這一時期逐步取代光學錄音,在20世紀50年代被用于電影制作中。
有了較高品質的聲音,電影工作者和錄音制作者開始關注觀眾在音頻方面的觀影體驗。電影藝術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后,拍攝手法及劇本內容越來越多樣化,
聲音的單聲道模式已經不足以體現電影故事情節的變化,觀眾的聽覺感受難免單調乏味。于是在同一時期,一種新型的錄音技術——立體聲,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電影中的各聲源逐漸有了方位感和層次感,提高了電影中信息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五、身臨其境
20世紀70年代以來,CD的出現使數字音頻技術廣泛普及。有趣的是,電影院才是向公眾真正引入數字立體聲音響的地方。以杜比立體聲為例,起初,杜比立體聲設備主要安裝在已配備放大器和揚聲器的大型影院中,用于CinemaScope 4軌立體聲。伴隨著1977年《星球大戰》的成功,4通道音頻系統功不可沒,這促使了小型影院的業主首次安裝立體聲設備,標志著影院多聲道系統的真正開始。1992年,杜比公司開發了一種聲畫合一的5.1聲道單系統電影數字立體聲——SR·D數字立體聲制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成為目前全球主要推廣的立體聲制式之一。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電影聲音的制作已進入數字化時代,就SR.D數字立體聲而言,聲音的真實性、聲像定位的精準性和令人震撼的次低音效果,使電影作品的表現力得以充分發揮,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觀影感受有了質的飛躍。
21世紀,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變化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普及,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影視、娛樂、音樂、教育、傳媒等領域無一不體現著數字化模式。對于電影藝術而言,數字音頻技術的出現為其插上了翱翔的翅膀,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制作方式,同時也為影視藝術創作帶來了無盡的空間和可能性,使音響設計師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一個個豐富多彩的虛擬世界。
參考文獻
[1]羅莉.技術與電影藝術的發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趙樂山.電影錄音設備的發展(上)[J].影視技術,1994(06):1-5.
[3]孫衍.電影配樂對觀眾生理及心理的作用探微[J].戲劇之家,2018(03):100.
[3]周玉潔.論技術與電影藝術[D].四川師范大學,2007.
[5]董宇.淺析中外電影音樂的起源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7(23):154-155.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