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是歐洲版畫發展的一個全盛時期,許多畫家和版畫家將版畫創作作為一種普通的藝術表現形式。由于照相技術的發明帶給傳統的復制版畫很大的沖擊,也使得版畫從復制中解放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版畫觀念而存在,開啟創作版畫的新篇章。
關鍵詞:19世紀;歐洲;木版畫;復興
一、出版物的增加及插圖的廣泛需要
受石版畫的普及,畫家的素描可以及時地變為一種版畫形式而出現,被廣大群眾所喜愛,隨著各種各樣出版物的增加及插圖的廣泛需要,不單是作為新技法的石版畫,包括木版畫和銅版畫在內的版畫作品也成為社會上的必需品。尤其是18世紀后半期以來,作為出版物的插圖技法并一直在歐洲活躍的木口木刻版畫,到了19世紀中期擁有了大量構圖創作者和雕版師,并且成為版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流行起來。到了1860年,出現了將小版木拼成大版木的技法,這種新技法可以自由裝解版木,在雕刻時,由許多工人加以雕刻,再將雕好的版木拼湊組合在一起,再進行調整,這樣便大大地減少了工作時間。由于只是為了迎合商業目的,因此也加深了其復制性的色彩。木版畫也由小型的木口木板畫向大幅的木版畫發展,并且引起了許多畫家的關注。
二、照相技術的發明沖擊傳統復制版畫
在木版畫正盛之時,新的復制手段照相和照相制版也相繼出現了。基本的照相制版原理是在19世紀前半期完成的,1842年法國的科學家尼埃普斯發明了一種在石版和銅版上將形象固定的方法,之后在1829年,法國的塔格爾發明了照相裝置和銀版照相法,這些發明都為現代照相技術開辟一條廣闊的道路。但正是由于照相技法的不斷發展,使木版畫漸漸退出了商業服務的舞臺。
在1892年,奧克塔普發表了一篇名為《木版畫的文藝復興·新的木版畫家旁羅東》的文章,文章中除了肯定了照相制版和其優越性之外,對木版畫的簡潔、清新以及木版畫特有的質感和獨特性給予了高度贊揚。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印刷品和版畫的相互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版畫從復制中解放了出來,作為獨立的創作版畫而存在。進入1880年以后,這種趨勢愈加明顯。
三、創作版畫家的推動
木版畫在主要作為復制版畫向真正意義上的創作版畫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先驅,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后期印象派的領導人——高更。由他所創作的《NOANOA》結合在塔希提島得到的經驗,創作10幅木版畫并配以紀事的文章。而由高更親自創作印制留存于世的作品只有三幅,這三幅遺留下來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講為21世紀的版畫指明了方向,而高更自行繪制,自行雕刻印刷的制作模式,為日后的木版畫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方向和新的理念。高更一生共創作了78幅版畫作品,其中61幅是木版畫作品,這也充分體現了當時那個時期木版畫的繁榮。在某種程度上,高更是19世紀最具創作力的版畫家,他的作品中那種粗野而又帶有精妙、幻想中又帶有神秘和充滿激情的繪畫特性,對日后表現派的畫家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有一位比較重要的是名為魯貝爾的版畫家,他最初是一名復制版畫工人,結合了日本浮世繪版畫的特點,創作了許多運用水性顏料在木版上雕刻的木版畫作品。
同樣受浮世繪影響的還有版畫家里維爾,他被勞特累克及浮世繪藝術所傾倒,并研究和學習,1888年創作了許多洋溢著生活情趣的風景木版畫,比如受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的影響而創作的《布列塔尼的風景》,可以說當時日本浮世繪版畫對歐洲版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19世紀歐洲木版畫由興盛到受到照相技術的沖擊,突破單純的復制性,經歷了起起伏伏,由技術上的革新,到觀念上的創新,由沒落到復興,歷經曲折,從而擺脫傳統意義上的復制版畫,走向獨立意義上的創作版畫,迎來嶄新的舞臺。
參考文獻
[1]黑崎彰.世界版畫史[M].張珂、杜松儒.2004年第1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淺析日本浮世繪對印象派產生的影響[J].謝孝珍,徐剛.美與時代.2006(07)
作者簡介:
劉映男,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美術學,版畫研究方向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