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核心環節之一,也是消費者采購食品的主要場所,農貿市場食品安全與人民群眾的餐桌安全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調查分析消費者對當前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的滿意程度以及梳理分析不放心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更好保障農貿市場食品的安全。
自1984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建立,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開始迅速發展,至今已30多年的時間。在這30多年里,農貿市場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核心環節之一,也是消費者采購食品的主要場所,農貿市場食品安全與人民群眾的餐桌安全有著密切的聯系。
調查時間、方法及對象
本次調查在2018年10—11月進行。采用入戶調查、攔截調查、座談會、深度訪談等調查方法,完成1 300個有效樣本。本次受訪者,男性占52%,女性占48%,所有調查樣本均超過18周歲,18~24周歲占了20%,25~34周歲占26%,35~49周歲占了38%,50周歲及以上占了16%。
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發現:18~34周歲對農貿市場的滿意率為26.7%,35~49周歲對農貿市場的滿意率為30.5%,50周歲及以上為42.8%。男性群體對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的滿意率為53.6%,女性為46.4%,在學歷方面,高學歷(大學及以上)對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的滿意率為36.2%,比低學歷人群(初中及以下)高了3個百分點(33.2%)。月收入為3 000元以下的滿意度為38.6%,月入3 001~5 000元的人群滿意率則為39.5,%,月收入為5 001元以上的消費者滿意率則為21.9%。
對于農貿市場而言,消費者最不放心的原因是環境衛生狀況不佳,占比為26.4%;其次是進貨渠道不明,可能來自不規范的種養殖基地、個人散戶或者加工廠,占比為25.0%,擔心產品新鮮度不佳的占了13.8%,產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則占了11.2%。
在定量調查中發現,消費者主要在農貿市場環境管理和食材供給等兩大方面存在較大擔憂,調查組也針對上述的統計結果與消費者進行了深度座談,進一步了解消費者對農貿市場食品安全不放心的原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售賣私自屠宰的豬、羊肉;售賣自制食品,沒有取得相關許可,擔心制作不規范,衛生條件得不到保障;農民自己種植的蔬菜受周邊工廠水污染影響,重金屬超標;包裝食品存在過期問題;米面、肉類來源不明;環境衛生差,地面有積水,垃圾沒及時處理;管理不規范,路邊流動小攤販的食品來源不清。
通過上述的定量調查和深度座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點。
消費者傾向于在農貿市場購買蔬菜水果,欠缺專業的辨別和處理能力
大多數消費者認為“超市的水果放太久”“農貿市場有人檢查很放心”,傾向于在農貿市場購買蔬菜水果,然而欠缺專業的辨別和處理能力。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會擔憂蔬菜水果的品質問題,如激素問題、農藥殘留、產地污染等。
消費者更關心肉、蛋類食品的來源渠道,對肉類質量的顧慮更多
消費者對于肉類、蛋類食品消費的考慮因素存在共同點,均要求更高的新鮮度、追求更可靠的產地來源。與對蔬菜水果的消費相似,出于對食品新鮮程度的考慮,大部分受訪者更愿意在農貿市場購買肉類和蛋類食品。同時,大多數受訪者表示肉、蛋的來源渠道很重要。例如,對于肉類來說,受訪者會優先選擇在正規店鋪購買有檢驗標識的肉,認為“有放心標志的肉質量是過關的”“正規店鋪有檢驗數據報告單”。蛋類消費與此相似,受訪者也更注重來源,更認可鄉下土雞蛋,認為“鄉下污染少、更天然、營養更好”。可能與肉類食品的儲存難度更高有關,受訪者對肉類的顧慮因素明顯更多。例如:大多數受訪者更愿意購買鮮肉,除對新鮮度的要求之外,也有受訪者表示是因為“擔心凍肉有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同時,受訪者會更擔心肉類攤位的衛生環境問題,認為“臟亂差的攤位,肉的質量沒有保證”。
農貿市場的改進措施
基于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措施:一方面,加強宣傳和科普工作,“將抽檢結果公示在市場宣傳欄顯眼位置”,充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同時,利用宣傳手冊、活動等多種宣傳媒介,向公眾傳輸農殘等信息的辨識標準和處理方法;另一方面,對于農貿市場等,借鑒放心肉菜示范超市經驗,推廣肉菜產品追溯體系,供消費者查詢產地信息。此外,針對公眾普遍擔心的散裝食品保質期問題,建議在散裝食品旁邊公示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農貿市場涉及廣大消費者的餐桌安全,且農貿市場銷量大、范圍廣,保障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義,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企業增強自律,社會各方參與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中來,共同營造安全、放心的農貿市場新格局。
基金項目:2016年“攀登計劃”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專項資金立項項目(編號:pdjh2016a0519)。
作者簡介:陸杰濤(1991—),男,廣東佛山人,本科,初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食品工藝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