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摘 要:吉林市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然而對文物資源的利用尚淺,近些年文創產品雖有起步,卻仍待開發。吉林地區文物、文創對于推動地區旅游業,發展地區第三產業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淺析吉林市文物、文創開發現狀,總結歸納吉林市文物文創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文物;文創產品開發;地區經濟;旅游業發展
一、前言
2016年,故宮文創橫空出世,以當年銷售額超過十億的驚人姿態告知大眾,文物、文化、博物館產業不再是曲高和寡,而是通過創意思維,結合了親民、趣味化的形式進入了民眾的視野。并且引爆一股嶄新的文創潮流。
文創產業已經成為經濟領域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入到尚未開發的文物、文化、博物館資源上來。故宮年十億的銷售額,是文創產業做成的一塊巨大的蛋糕,有此成功案例,許多地區都開始重新重視自己的文物資源,如蘇州博物館、江西?;韬睢⑸轿鞑┪镳^、陜西歷史博物館等等,都開始利用自己的文物資源,以文物帶動文創,以文創吸引游客,游客又因文創了解文物,將文物與文化潛移默化的植入思維中,在拉動旅游消費前提下,也促使地區文化在獨有化、特色化的道路上前進。
二、吉林市文物、文創產業現狀
文博創意產品,狹義上是指文博創意物質產品,廣義上還包括文博創意相關的影視、文藝作品、數字產品等等,帶有地區文化的元素、嶄新的創意和對原有定位的突破,十分受年輕人喜愛,許多文創產品一經上線,就被搶購一空,甚至只是文創產品的創意眾籌,也廣受好評。
吉林市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其文物藏品可謂豐富,其文化傳承可謂廣博。單吉林市博物館文物館藏量就達到兩萬余件,其余獨特的漁獵文化、遼金文化、滿清文化在文物文創資源上,擁有先決的優勢。然而調研顯示,相對文化產業較發達的地區,吉林市的文物、文創產業比較落后,文創開發形式單一,種類固化,銷售方式傳統。吉林地區對文創產業的研究尚剛剛起步,僅有學者進行了文創方面理論性的研究,或是文化軟實力提升方面略有提及。這同時也說明了,在文博產業上,還有更大的空間,以及相當大的持續增長空間,可以拉動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曾在兩會接受訪談時候表示,故宮文創每年應該有50%的增長空間,但是現在只做到了20%至30%。可想而知,吉林市文創應該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對于吉林地區的經濟及旅游業的發展應有著更大的推力。
三、吉林市文物、文創對地區經濟及旅游業的積極作用
(一)文物文創使得社會公眾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更加正確
博物館是非贏利的公益性質單位,但過分強調博物館的文化事業屬性,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完全對立起來,并不有利于吉林市文化經濟和旅游經濟的發展。民眾應該正確認識到文創的基本概念,利用文物特點、信息、元素結合創意思維產生出的產品,是一種新興的文化經濟形式。
(二)文物文創將開闊年輕人藝術視野,提升本地藝術造詣
文物是流傳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實體文化,如何將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抽象出來,將其與日常生活用品、藝術品相結合,并受到年輕人喜歡,是一件開闊藝術視野的事情。吉林地區文物文創多與當地高校藝術系進行合作,將年輕人的思路拓寬,藝術審美提升,既能提升年輕人整體審美水準,又可將獨特的文化傳統與年輕藝術家的風格相結合,培養帶有吉林市獨特風格的藝術人才。這對于推廣地區文化,拉動游人對吉林市的向往之情有益。
(三)文物文創將會拉動新興文化企業的發展
相對成熟的文博創意單位,有很多將文創版權外包的情況。由此帶動了新興的文化產業公司,這些公司如雨后春筍一樣迅速進駐了文化市場。外包的好處是能夠節省文創研發費用,并且帶動文化產業的自主發展。據統計,為故宮研發文創的廠家達到60余家,很多設計、藝術等等的企業向創意企業轉型,對整個地區經濟支柱的轉型有著良好的助益。
(四)文物文創將使用多種經營渠道,拓寬旅游業發展。
傳統的營銷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文物文創的經營渠道可謂百花齊放,線上和線下購買齊頭并進,文創產品的體驗形式也是多姿多彩。如廣州博物館,將文創與西餐廳文化相結合,體驗經濟視角之下,更多人愿意在博物館品一杯咖啡,吃一塊文創蛋糕,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了解文化知識,是雙贏的體現。旅游產業已經不局限于用山水風景吸引游客,這種文創體驗更是新奇有又吸引力的發展方向必將改善吉林市旅游業固化的局面,為吉林地區旅游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結語
在故宮文創引領下的文物、文創熱潮已經到來,目前人民群眾對文物展覽、文創產品的需求都在水漲船高,如何抓住這次機遇,迎潮而上,將吉林地區的文物文創提升一個新的臺階,推進地區旅游業,拉動地區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是文化旅游單位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王琳.吉林市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大眾文藝.2017(24)
[2]張雪.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及啟示[J].浙江檔案.2019(02)
[3]陳立生,李思奇,王晴,鄭婷.從創新擴散理論分析故宮文創的研發與推廣[J].新聞研究導刊.2018(24)
(作者單位:吉林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