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光莉
摘 要:以高考作文閱卷標準為指導練,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基訓練,對學生寫作基礎有一定的幫助。個性化、語言構建與獨立思考就是這其中的“三味真火”,其反映出作文構思、主題、語言等基本功的訓練,語文教師可加以探索研究。
關鍵詞:高考視野;語文作文;強基訓練
高中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般而言,除個別學生外,大部分學生都受到小學、初中作文寫作習慣的影響,很難寫出有新意、有個性的作文。而高考語文作文恰恰最看中的就是創新與個性化,這兩者是在學生基礎知識之上最能看出學生語文能力、語文思維的活力,是學生語文學習最具有指標性的參考依據。因而,在高中語文進行作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過去作文的誤區,而且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與學生個性化風格相結合,促進學生寫出展示自我獨特的作文,從而更有效地應對高考作文。為此,筆者從構思、語言、主題等方面,論述高考視野下作文強基訓練教學。
一、在個性張揚中強化學生作文構思
作文構思既是作文強基訓練的重點與難點,又是學生“最熟悉的陌生人”。筆者認為,所謂構思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整篇作文的邏輯安排、思路書寫及材料分配的科學化、私密化過程,其體現了學生自我對作文要求的整體把握。在當今高考作文中,幾乎所有的作文都是給出材料進行提煉構思的,這實際上就是要求高中作文強基訓練必須突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結果。因而,把個性張揚融入到作文寫作的構思中,是高考作文內在性的隱性要求。而這項要求很多學生熟悉卻又陌生:熟悉的是學生從小寫作文就要求構思,但這些構思要么是老師要求的,要么是家長要求的,因而學生作文構思幾乎都會出現成人化之傾向,個性化構思成了陌生的東西。因此,在作文強基訓練中,只有把個性化構思放在強基訓練的突出位置,學生才有可能較快提高作文水平。
從高考作文閱卷指導建議來看,沒有個性化構思的作文如果寫得較好,幾乎都是套作。而套作是高考語文作文極其忌諱的,學生只有融入個性,才能使作文構思寫出獨到的心得體會。以2018年語文全國新課標II卷的作文題目為例,材料中無論是數據的反向運用、理性分析還是逆向思維等,都相對容易抓住的。但如何構思卻成為了很多學生內心煎熬的痛楚。借助于學生成長的故事、啟示,通過娓娓道來的故事敘事來進行構思,是擅長抒情的同學個性化構思的方向之一;通過生活觀察得出理性分析結果的講道理、擺事實,是擅長說理性強的學生的個性化構思的方向之一……而每個學生都能把自己從大類向小類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卻是自我個性化構思成長的過程。語文教師通過細致且耐心的作文指導,逐步將每個學生的作文風格與構思相聯系,使學生的個性張揚完成融入到作文強基訓練中,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構思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積累運用中強化學生作文語言
到達高中階段,學生無論是在語言詞匯的積累上,還是文學常識的積累上都有較深厚的基礎。但作文教學中,學生對好的作文或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往往是“一看就懂,一寫就懵”。這主要原因在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的培養不足,其表現在:第一,語言詞匯的積累不能轉化為作文語言。如有部分同學特別喜歡小賦等文體,平時也會背誦一些喜歡的作品。但在寫作訓練中,不能結合自己個性化發展將積累轉化為自己的作文語言。第二,寫作訓練中沒有將發現的語言規律轉化為寫作規律。在寫作訓練中,有學生認為短句讀起來鏗鏘有力,力量感強,而自己作文也想寫出這種風格時卻顯得無力。
在解決上述問題,特別是針對有較好基礎的學生,就應該在教學中隨時隨處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如在《歸去來兮辭 并序》中,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喜歡或者經典的句式,除了讓學生理解意思以外,還可以即興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第一段的寫法上,通過句式、表達、邏輯、思維等方面的挖掘,將語言的建構的與運用素養的各方面統一到寫作訓練中,強化學生的寫作基礎,使之學生對這些經典句式在增強領悟的基礎上轉化為自我個性化寫作的語言。而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方向,給出較好的指導與點評,才能在積累的同時實現學以致用,起到強基訓練的要求。這種強項訓練,本質上還是高考作文的內在要求之一,即將語文學習能力轉化會實際運用能力。
三、在學生思考中強化學生獨特見解
寫作訓練如果不能實現將學生思考轉化為作文,那么無論什么樣的訓練,最終不是套作嫌疑就是平淡無奇,還是不能使學生達到高考作文的要求。換言之,主題的確立不僅要實現個性化的張揚,更要具有創新與創意精神。而在作文強基訓練中,語文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將自我的思考、獨特見解融入到寫作中,使之具有個性化的獨創精神。
2017年語文全國新課標II卷的作文題,從六句名言中選擇兩三句進行立意構思,看似簡單卻很難。通過分析六句名言,學生要從自己感受最深處對主題、立意進行凝練時,六句名言的明顯共性不多。只有通過有效的個性化感受與創意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應對。而從閱卷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將其中兩句進行聯系,而缺乏動態的獨特思考,卻成了作文的硬傷。對此,在寫作訓練中,有學生圍繞著某一句如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來進行獨物立意,寫出風流人物應具備的品質不僅具備“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不俗氣質,而且還應當具有“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的格局擔當,整個作文構思一下就“活”起來了,成為了對時代英雄的別樣書寫。通過這種立意構思,將學生獨特思考轉化為作文主題,既突出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培養,又彰顯了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語文基礎的扎實情況,因而有較強的示范意義與價值。
總之,高考作文的強基訓練要擺脫原有的訓練模式,要立足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將學生獨特思考融入到訓練中,使學生在語言積累、運用過程中體現高考作文的檢測要求,并實現語文學習為學生終生發展服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姜佑文.高中“1+2+3”生態作文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2):66-68.
[2]孫峰臣.高中作文訓練序列化探索[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06):23-24.
(作者單位:重慶市璧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