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涼山州美姑縣彝族傳統建筑為例,分析討論了彝族傳統建筑中榫卯連接的方式及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彝族傳統建筑中榫卯連接的應用在彝族傳統建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作出展望,對彝族傳統建筑中榫卯連接的應用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為保護和發展彝族傳統建筑提供參考。
【關鍵詞】:涼山彝族 建筑 榫卯連接
1 引言
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由榫和卯的巧妙設計和連接而形成的榫卯連接結構在我國古代的建筑中開始得以應用,并逐漸發展為木結構建筑中的工藝翹楚。彝族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典型傳統建筑,如木結構建筑、土木結構建筑以及磚木結構建筑中的木結構中采用了大量的榫卯連接。文章以涼山州美姑縣為例,探討了現階段彝族傳統建筑中常見的磚木結構建筑中榫卯連接的形式和特點,分析了其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并對榫卯連接在彝族傳統建筑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希望能對彝族傳統建筑的發展、保護、加固以及修復等提供參考。
2 美姑彝族傳統建筑中榫卯連接的特點
在常見的美姑彝族傳統磚木結構建筑中,只有外墻采用了磚混結構,而屋架、門窗、門拱、屋檐以及柱子等部位均采用的是木結構,木結構的連接方式基本采用了榫卯連接。其中,屋架結構采用了榫卯結構中的拱架式和穿斗式。拱架式采用內部直通型的穿枋將中柱和左右柱架連接起來,形成水平方向“十”字形圖形結構的縱向弧形支架,以起到支撐作用,這種結構有助于解決建筑空間跨度大以及層高較高的受力問題。穿斗式則利用鋸子、斧頭、電鉆及刨子等工具,將符合要求的圓木和板材進行加工制作。根據檁條的數量立一排柱子,每根柱子上均架有一條檁,內墻面一排柱子之間布置了密密的穿枋,并構成一榀構架,而內墻與屋面的連接則利用了檁條和拉枋,使屋面的荷載通過柱子一層一層傳遞到地面。
門拱通常采用轉角拱、外檐拱和內檐拱,室內的內檐拱通過穿枋與室外的外檐拱相連。屋檐則由圓木柱、挑檐枋和橫枋連接,其中,橫枋與各挑檐枋相連接。建筑中的柱子,每根都是取自同一樹干,而不是由不同樹干連接而成。其中,檐柱通常設置在建筑的前后屋檐處,所以也稱外柱,是建筑中相對較長的柱子。
3 問題分析
榫卯連接的靈活性、裝飾性、可拆性、使用周期性以及發展性不言而喻,這使得榫卯連接方式對彝族傳統建筑中木結構的應用及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相應地問題,限制了榫卯連接在彝族傳統木結構建筑中的應用以及彝族傳統木結構建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木結構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難免出現開裂、蛀蟲、腐蝕等情況,這對建筑物的穩定、安全以及耐久產生了嚴重威脅。
(2)涼山彝區傳統木工工匠屈指可數、學藝人數少、甚至沒有、學藝周期長,這些因素均導致彝族傳統建筑工藝的傳承存在面臨消亡的危機。
(3)高質量彝族傳統建筑中的木結構對木材質量要求較高,加上林木砍伐受一定限制,這使優良木材的獲取變得困難
(4)磚混結構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等高層建筑的修建滿足了彝族居民對日常居住的基本需求,從而很少甚至不再自行修建傳統木結構住房。
(5)對于相對偏遠的涼山老彝區,經濟、交通、教育、信息以及技術等方面的水平相對落后,限制了現代化科學加工技術在彝族傳統木結構建筑中的應用。
4 展望
榫卯連接的特點決定了榫卯結構穩定、抗震性高、拆裝方便以及使用壽命長等特點,這使得榫卯連接成為彝族傳統建筑中木結構的理想連接方式,與此同時,也是體現彝族傳統文化特色形式之一。因此,盡可能地解決存在的問題,使榫卯連接方式在彝族傳統建筑中得以傳承和延續,對發揚彝族傳統文化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結合以上分析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彝族傳統木工工藝人才的培養
(2)將計算機輔助設計融入彝族傳統建筑的設計和修建過程
(3)將數控、自動化加工技術
(4)將有效地防潮、防火及防蟲等技術融入彝族傳統建筑的設計和修建過程
(5)將先進技術與彝族傳統文化及宗教信仰有機結合,在盡可能保留完整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推進先進技術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薛坤.榫卯結構現代化轉化的探索[J].家具.2009(06):60-61
【2】 周銘奇.進退之間——試析榫卯結構內在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啟示[D].上海:東華大學,2016
【3】 佟佳.中國古建筑榫卯結構在地震區運用的優勢[J].現代裝飾(理論).2012(04):149-150
【4】 阿牛木支.論涼山彝族民房建筑結構及其現代科學思想[J].涼山大學學報,2001,3:60-62
【5】 李霞.木結構建筑的特點及應用前景[J].林產工業,2008,35(5):10-13
作者簡介:達則曉麗(1986—),女,彝族,四川省美姑縣人,助教,工學碩士,單位:西昌學院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