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坤
摘 要:隨意教育的發展,“生本化”思想被提上日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力水平和素質水平獲得大幅度提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小學語文教室要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本文重點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在語文課堂中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體性
1 引言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主人。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但是卻容易讓學生的思想徘徊在課堂之外,沒有真正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實現“以師為本”到“以生為本”的轉變,重視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深入學生的內心。
2 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的必要性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如果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以自己為中心,那么便容易忽視學生對課堂的感受。當學生不專心聽課或學生沒有完全聽懂時,語文教師也難以發現。這種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使教師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以生為本”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承包”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全心依賴教師,不去主動思考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慢慢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思考力。學習不能離開思考,孔子曾論證“學習”與“思考”之間的關系。教師要一步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邊學習邊思考,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除此之外,在語文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大大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使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更為突出。
3 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的措施
3.1在識字教學中凸顯學生主體性
在小學階段,認字、識字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在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并不能完全認識生活中的事物,識字教學是為學生以后認識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讓學生反復地練習字的讀音和寫法,而沒有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漢字的結構和寫法,沒有發揮學生在漢字學習中的主體性。
例如,小學一年級教師在教《江南》這首古詩時,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講解這首詩歌是一首漢樂府詩歌,并向學生解釋漢樂府的含義。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題目“江”這個字怎么寫,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外形對學生進行引導。對于“江”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這個字和哪個字相關,這時可能會有學生說扛東西的“扛”字。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才能把“扛”字變為“江”字。這時學生可能回答說改變它們的偏旁就可以把它變成“江”字,當學生說出這個方法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分步驟的地寫出這個“江”字,并在黑板上寫出它的拼音。這種在熟字的基礎上引出新字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快速地記憶生字,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3.2在語文文本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語文學習是獲得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課堂教育的有效性。為了更好地提升語文課堂的效果,語文教師應對語文教材文本進行細致的分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語文教材內容,以便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
例如:對于《夜鶯的歌聲》的教學,教師可以找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學生讀到課文中有些烘托氣氛的景物描寫時,學生的聲音和感情要符合段落語言所烘托的氣氛。同時,教師還可以找學生分別扮演主人公小男孩和德國士兵,讓他們在講臺上表演文章中的故事情節。課文中有一段小男孩把德國士兵一步步代入陷阱的精彩描述,學生要通過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使學生更能理解文章主人公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這種課堂表演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與講解。
3.3在閱讀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是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理解水平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閱讀還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對于《難忘的潑水節》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潑水節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欣賞這些視頻,進而對潑水節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詢問以下這些問題:學生知不知道潑水節的時間?它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它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在潑水節那天,當地人民如何度過這個節日?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說出文章中的潑水節是為了歡迎誰?是不是人們對他越熱情,在他身上潑的水就越多?這種方法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閱讀中啟發學生的思考,發揮學生閱讀課文的主體性。
3.4在教學情境中凸顯學生主體性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通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只是引導作用,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教師要通過營造良好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對文章感興趣,樂意去閱讀和掌握課文。對于《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把課文內容當做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為學生講述出來。但是為了更好地營造教學情境,教師在并為學生講述文章中的故事時,要有感情地講述,拒絕平鋪直述,沒有代入感。講完故事后,教師可以按照文章中小壁虎借尾巴的順序,把這些小動物的簡筆畫畫出來,讓學生模仿這些動物和小壁虎的扮演者對話。除此之外,教師應該詢問小壁虎的尾巴借到了嗎?學生通過了解課文,現在已經知道了答案,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最后它的尾巴是自己長出來的”。這時教師就可以拓展延伸,告訴學生為什么小壁虎的尾巴可以自己長出來,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4 結語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僅是為了適應新課標改革的需要,也是為了小學生的發展需要。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把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聯系起來,加強學生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聯系。但是要在語文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卻并不容易,它需要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技巧和經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優先考慮小學生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鄒彩玲.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8.
[2]咸友連,咸洪金.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39-39.
[3]劉琴.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情感讀本,20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