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一、“差點教育”的思想來源
“差點教育”的思想來源于高爾夫球的差點制度,其中“差點”就是確定打球策略的基本依據。在這個制度中,“差點”是一個高爾夫球員(不管是職業球員或是業余愛好者)通過在一家球場或幾家球場打球后被給予的一個評比數字。“差點”有兩個組成因素,一個是球場難度,另一個是打球者在該球場的成績。球場難度由專業人員為球場做出評估后設定。球場的天然條件,如果嶺難度、水障礙、沙坑難度、樹林分布及大風等,都包括在球場難度值內。打球的成績則是該球員在該球場取得的成績。要取得一個正式的“差點”需要10輪18洞的成績。一旦有了正式“差點”,球員就應當主動依托“差點”計算成績。每一個球場都有不同的球場難度值,球場越難,這些數值就越高。在難度值高的球場,球員取得的成績也會相應變高。所以每次打球時,我們的“差點”成績(凈桿)都會因為這些因素而有所變化。
為什么要使用“差點制度”呢?高爾夫球的官方組織一致認為,所有的球員在進行比賽的時候都應該從一個平等的起點開始。也就是說,這就給所有球員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高爾夫運動的目的是讓不同能力水平的球員都有信心努力追求自己能夠達到的最低桿數。
“差點制度”讓全世界不同水平的球員可以在平等競爭的同時樂在其中。畢竟,高爾夫是一項講究公平且有趣的運動。“差點”給了教育重要的啟示。在借鑒高爾夫球“差點制度”以及對芬蘭教育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教育專家黃寶國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差點教育”,即:通過關注學生個體縱向發展,促進學生自我激勵、自我反思,最終使學生個體得以自主發展的教育理念。“差點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中體現了尊重差異、理解差點、發展個性的以人為本的教育追求。
二、理解教育的“差點”
在高爾夫球“差點制度”中,“差點”是確定我們選擇打球策略的基本依據。那么我們如何理解教育中“差點”的含義呢?
首先,毋庸置疑,“差點”是差異、不同、個性。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只有順應了各自的特點和個性,才會得到最佳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賦,這會讓我們想起那些杰出的天才。如果一個學生原本個性溫和并擅長書法繪畫,你偏偏要把他培養成運動員,這就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忽視了孩子原本的興趣。教育中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因此,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善于發展孩子身上的“差點”,讓“差點”得到最好的發展。
其次,“差點”就是差距。每個孩子之間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不是教育者主觀臆斷的,面對這些差距,任何原本“一刀切”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要及時發現差距,理解孩子之間的差距,把這種差距作為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教師應該細心觀察并分析每個孩子,關注他們身上的個性差異,深入了解他們的差距,幫助他們開發并利用好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善于發展和開發學生的內涵和與眾不同之處。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而是應該做到因材施教,盡量給學生一個適合他們發揮特點、張揚個性的學習及發展的天地。
三、現代教師如何尋找“差點”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學生很少能夠從其他渠道獲得知識。
然而,社會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計算機及信息技術也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來,師生之間已經不完全是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了,學生可以通過更多渠道獲取知識,有時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師知道的還多,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了威脅,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那么單一了,教師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一)現代教師的角色
在現代社會,教師作為文化傳承的執行者的基本職能并沒有變,卻不再直接以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傳遞經驗,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實現文化傳遞,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境中進行探索。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而有可能同時作為學生的陪伴者、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和幫助者等等,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向多重化方向發展。
1.設計者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具,設計教學過程。作為設計者,教師要考慮三個問題:教學目標是什么、選擇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來實現這一目標、選擇什么樣的測驗手段來檢驗教學效果。
2.指導者
指導者有兩種,一種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活動方案主動向學生提供一些信息,這一過程類似于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職能;另一種是學生在對一定的問題情境進行探索的時候可能會碰到一些問題,出現信息缺乏的情況,這時候學生主動向教師尋求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更為主動。
3.促進者
教師要通過激發學生動機、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輔導、支持和示范等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學得更深入。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的支持應逐漸減少。
4.組織者和管理者
教師要進行教學環境的控制和管理,組織課堂教學,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偶發事件。
5.伙伴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友好融洽的關系,了解學生的需要、學習特點、興趣、個性愛好等,以保證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討論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6.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方案;另外,教師還要從事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科學研究,從理論上提高業務水平。
(二)教師找尋“差點”的決定性因素
教師是一切教育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引領者,也是素質教育得以落實的首要因素;在“差點教育”中,教師是找尋“差點”的伯樂,那么就需要教師具有能夠發現“差點”的品質與能力。教師自身對“差點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拓展的程度,也是決定能否找準“差點”的決定性因素。
1.明晰“差點”
認識是一切行為動作的前提,也可以說是認識指導行為。教師要想為學生找出“差點”,就要明晰“差點”的內涵,明晰“差點”是每個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不同及個性特點。只有教師本身明確了此概念的內涵,才會進一步為孩子們找尋“差點”。所以,明晰“差點”含義及觀念是“差點教育”實施的基礎。
2.找準“差點”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個體之間的差異在所難免,就像這個世界永遠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而“差點”就是其最明顯的特質。教師一定要找準“差點”,根據“差點”來進行教育。“差點”還包括“差”點,這個“差”點是允許存在的,每個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差”點可能僅僅是某個階段的表現,如經過教師的及時糾正,可能這個“差”點就消失了或是變成了突出的“差點”。所以,孩子所表現的“差點 ”或是“差”點都是提高能力、發展潛力的入口點,關鍵是教師如何看待“差點”與“差”點。
3.發展“差點”
我個人認為,“差點教育”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它們都是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育方式。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個性化教學”,教師給每個學生建立檔案以后,要區分“差點”和“差”點,差到相同之處的,就要解決主要矛盾;差到獨特之處,就要個別發展,個別教育。但無論是“差點”還是“差”點,重要是發展。
激勵是前提,激勵“差點”為發展期個性及獨有的潛力;激勵“差”點為孩子找回自信,讓他們學會學習,激發學習的熱情,最終形成自身與眾不同的“差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特殊品質,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我們一定要盡量變“差”點為“差點”,變“差點”為“個性”和“優點”。最終,才會達到“差點教育”的目標。
四、基礎教育階段“差點教育”的意義
基礎教育是個體接受教育的開端,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基礎教育,就是人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一定知識的階段。就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樣,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從認字開始;基礎教育作為培養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階段等。可以看出,基礎教育其實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基礎教育的重點在于“基礎” 二字,而其中的一個含義就是基礎教育要為每個人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這也是基礎教育的核心目標。因此,在基礎教育中,“差點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也可以說,基礎教育是“差點教育”的生存場域。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說”強調孩子天生是一張純白的紙,在上面畫什么就是什么。這也說明根據孩子的興趣、個性來進行教育是有其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基礎教育的主要場域就是學校,學校中最關鍵的是教師,學生通過直接教育或間接教育而獲得成長與發展,“差點教育”的實施主要在于教師。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階段,實施“差點教育”是最為恰當的。
基礎教育應從“差點教育”中得到啟示:為學生提供全面適用的資源分配,使得天資好的學生自然會有自動學習、自我提升的能力;同時,弱勢者應得到更多的關照和及時的鼓勵。
我們應將過去的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轉變為如今的為多維度評價學生,不要只看分數和排名,多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品質,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以及適度的表揚和鼓勵,使得他們不斷地發揮特長、實現自己、發展自己。
教育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孩子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個體,我們應該將孩子的縱向發展變化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熟或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孩子的“差點”或“差”點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有其階段性和可變性的,孩子自身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一次成功的體驗。
研究基礎教育中的“差點教育”時,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個體,提倡關注學生個體的縱向發展和促進學生自我激勵、自我反思,最終使學生個體得以自主發展,個性得到展示。
任何一種教育理念的最終形成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都需要不斷地實踐驗證。“差點教育”理念是一個新興的教育理論,它需要廣大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的不斷摸索與研究,進一步充實并發展該理論,讓孩子在人生最關鍵的時期得到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發展的教育。
我們要關注每個孩子的“差點”,尊重每個孩子的天性,認真地感受并觀察孩子之間的差異,鼓勵孩子發揮自身的個性特征,使他們的潛能及內在品質得以發揮,更加積極地發展自己、表現自己。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