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 沈健

摘 ? 要: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現代科技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斷地給現有法律制度及其應變能力帶來更多的挑戰(zhàn)。在逐步完善政府數據的基礎上,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利用公共權力收集公民的個人信息,然而隨著行政機關的收集方式不斷增加、收集范圍不斷擴大,保護公民信息的法律制度卻一直不盡如人意,行政機關利用公權力侵害公民私權利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因此,行政機關作為收集、處理、利用公民個人信息的義務主體,要加強重視其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行政機關;個人信息;法律保護
1 ? ?個人信息含義的理解
1.1 ?個人信息的含義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用來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聯(lián)系方式、用戶賬號密碼、行蹤軌跡等。
1.2 ?個人信息的法律特征
(1)個人信息的主體分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權利主體是指自然人,即自然出生的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不包括法人,但包括死去的自然人。義務主體是指掌握個人信息的人,是指收集、管理個人信息的個人、其他組織等,例如國家政府機關單位、銀行、學校、醫(yī)院等。
(2)個人信息具有人身屬性和財產屬性的特點,其人身屬性表現為個人信息與主體個人不可分割,財產屬性表現為個人信息可以商業(yè)用途用作交易,表現出一定的經濟價值。
(3)個人屬性具有可識別性,指他人可以通過查看個人信息以識別信息的主體,包括與主體相關聯(lián)的其他個體或組織。
2 ? ?行政機關收集個人信息的途徑及存在問題
2.1 ?途徑
根據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行政機關主要通過如下幾個途徑收集個人信息。(1)行政調查:行政機關履行相關職能,主要通過搜集證據、調查與事實相關的信息后來作出決定。(2)行政登記:行政機關通過行政登記來收集公民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房地、戶口、婚姻、工商登記等。(3)行政統(tǒng)計:行政統(tǒng)計通過對國家經濟發(fā)展情況和社會資源進行調查、分析、列數據等來收集公民的個人信息,是行政機關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4)非侵入性鑒識措施:主要通過指紋采集、照相、DNA提取、血液采集等方式進行鑒別,其中,涉及敏感性信息,所以行政機關以此方法所收集到的個人信息會引起公民的擔憂。(5)電子監(jiān)控:這是政府運用科技產業(yè),進行社會治理與服務后出現的新的信息收集方式。
2.2 ?存在問題
行政機關為了行政目的的需要收集個人信息,但由于我國缺乏關于行政機關收集個人信息具體的可操作規(guī)范,其他涉及個人信息的相關法律制度也不完善,往往會出現行政機關在收集個人信息時侵害信息主體的事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行政機關越權收集個人信息。行政機關公權力的行使要來源于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如果法無授權,或者超出授權范圍,往往會發(fā)生行政機關濫用公權力的情況。(2)公民缺乏選擇的權利,根據《人口普查條例》和《居民身份證法》的有關規(guī)定,公民需要承擔向行政機關提供關于自身真實、準確信息的義務。公民在享受行政服務時,就必須以自己的個人信息進行登記,沒有其他代替方式,因此,可能會造成公民合法權益受損的情況。(3)行政機關不能確保收集個人信息的真實性和合目的性。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行政機關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越發(fā)簡便,但對收集個人信息行為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也變得更加難以辨認。行政機關為了效率或自身的便利,將收集個人信息的工作交由第三方主體進行,或者直接從第三方獲取已有信息,其行為的真實性、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也會對個人信息帶來侵害。
3 ? ?行政機關公開個人信息利弊
3.1 ?利于對政府官員的監(jiān)管
隨著中國法治的近代化發(fā)展,《不動產登記條例》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實施,行政機關公開個人信息,讓公眾有途徑查詢政府官員財產,這有助于貪腐工作的開展,對政府官員形成威懾力。
案例:2012年10月9日,有位網友通過不動產登記網站查詢到廣州市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番禺分局政委蔡某名下?lián)碛卸嗵幏慨a,其妻子兒女名下也擁有多處房產。網友并將其21處房產的地址信息、面積大小等詳細資料公布在網上,隨后便向廣州市紀檢委舉報。2012年10月22日,廣州市紀檢委對蔡某及其配偶、子女展開調查,通過調查發(fā)現,網友舉報內容屬實,隨后便對蔡某實施雙規(guī)措施,并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
事件反思:通過“房叔”事件,建立領導干部家庭財產報告制度,有助于行政機關披露政府官員的相關個人信息。目前,我國正在完善黨風廉政建設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不斷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廉政建設當中,各行政部門及其內部將進行聯(lián)網合作,加強部門間登記收集的人員信息的交換,確保核查事實的真實性,加強對政府官員的監(jiān)管制度,為其敲響警鐘,為反腐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3.2 ?公開個人信息的弊端
案例:2017年8月30日,河北省衡水市政府在網上公開發(fā)布了一份《故城縣發(fā)展改革創(chuàng)新局行政執(zhí)法人員(監(jiān)督人員)基本信息表》。在這份表中,14位在職人員的姓名、家庭住址、在職崗位、身份證件等詳細信息,未作打碼處理就完整地在政府信息網站上公開。
案例反思:行政機關公布執(zhí)法人員的個人信息情況,一方面,有利于群眾的監(jiān)督,但完整地在網上公布其身份證件等隱私信息,是否侵犯其隱私權益,不法分子是否會利用網站公布的信息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或者騷擾其信息主體,這都是值得思索的。若有犯罪分子嚴重違反法律,構成刑事犯罪的,應根據《刑法》第253條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2條有關規(guī)定,進行刑事處罰。
4 ? ?行政機關涉及個人信息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行政機關涉及個人信息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表1所示。
5 ? ?完善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建議
行政機關作為當下社會信息資源最大的掌握者,是其行使公權力職能的需要,也是為公眾提供行政服務的基礎。為防止行政機關濫用公權力以侵害公民的私權利,我國應把個人信息保護納入憲法體系的范圍,建立憲法司法化制度,以限制公權力。將個人信息在行政法中具體化成以下內容:(1)信息決定權。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有收集、處分、利用、管理個人信息等的公權力,但信息主體對其享有的個人信息擁有直接支配和控制權利。(2)信息保密權。行政機關對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具有保密的義務,是否可以公開,應以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益為考慮前提。(3)信息更正權。信息更正是為了維護個人信息的完整性,對于新發(fā)生或遺漏的信息,行政機關和信息主體應及時補充更正。(4)信息刪除權。公民的個人信息發(fā)生泄露或被不法公開,其權益受到損害,必要時,公民可以請求相關行政機關刪除個人信息。(5)救濟權。行政機關對公民的個人信息不法公開,公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公民有權采取救濟措施,包括停止公開、立即刪除、請求賠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