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燕
摘 ? 要:科學傳播已成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熱情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傳播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發揮好由政府主導的科技傳播體系作用,激發科技傳播活力,形成良性運營模式,在全社會形成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良好風尚非常重要。文章從探討政府在新時期科學傳播中的作用入手,研究回答如何搭建更加高效、科學的科學傳播體系,處理好政府主導的科學傳播體系與其他科學傳播體系之間的關系,解決政府激發科學傳播事業活力,同時,引導、制約和監督其他科技組織參與科學傳播。
關鍵詞:政府;科學傳播體系;構建與運營
1 ? ?政府科學傳播的相關概念與理論概述
1.1 ?科學傳播體系的涵義和結構
(1)科學傳播體系涵義:科學傳播是傳播的一部分,科學傳播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傳播體系的建設是全面提升國家科學傳播能力的重要保證,擔負科學技術知識傳播和擴散的重任,旨在促進國家范圍內的科技知識有序傳播。
(2)科學傳播體系結構:按照傳播渠道來劃分,由政府主導的科學傳播媒介既有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也有新興的互聯網以及傳播影響主力移動互聯網、各類移動新聞客戶端、自媒體、網站、論壇等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政府主導特征鮮明的媒介主要包括電視、廣播和報紙,部分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網站等。
1.2 ?政府科學傳播的角色定位
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如今的政府科學傳播,更加重視形象設計,尤其在傳播中,還要特別凸顯人性關懷,要注重將冷科技與熱生活聯系起來,拉近與公眾的距離。要表現出高度負責的態度,滿足受眾的期待,對曲解的科技新聞甚至是謠言,要能及時辟謠。要體現工作效率服務新聞報道,對于最新頒布的各行業科技規范,要快速解讀,服務個體。要展示科技發展信心,贏得公眾信任,對未來科技政策、規劃路線圖等要及時傳播,弘揚正能量。
2 ? ?政府科學傳播體系的局限和不足
2.1 ?政府科學傳播體系的構成和運營
2.1.1 ?政府科學傳播體系構架的構成
政府科學傳播體系具體劃分,可分為信息源、價值取向、發布人、傳播渠道、受眾和傳播效果幾部分。
(1)信息源:國家及省市各級政府部門(相關科技部門,以市、區、縣的科委、科協、教委、科技館等實體力量為主要支撐)、科技領域事業單位(科技研發教育部門、科技咨詢機構等)、還包括大學、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
(2)發布人: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各部委辦局各相關負責人、各高校科研院所權威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人才和科普工作者。
(3)傳播內容:指令性內容,包括國家科技大政方針和政策文件;解釋性內容,包括對公眾關心的科技事件進行解讀,對科技謠言及時辟謠;宣傳性內容,包括在公共危機事件如疾病傳染、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發生時的應急科普,緩解社會管理危機。
(4)傳播渠道:政策文件、報紙、電視、廣播,包括官方新媒體(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直播平臺)。
(5)受眾:公眾(更偏向于針對科技工作者、科學愛好者的傳播)。
2.1.2 ?政府科學傳播體系的運營模式
在政府主導的科學傳播體系中,科學傳播有著自身特點,基本遵循從上至下的運營模式—從中央到地方的傳播運營模式。
具體來說,中央政府和組織,作為國家形象的集中代表,在科技信息傳播中處于主導地位,在國家科技形象和各國科技重大決策的宣傳中起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和組織,作為上級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傳播科技信息、主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均要通過政策文件、報紙、電視、廣播、官方新媒體的渠道向外傳播。政府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同時,也需要從公眾、媒介那里得到信息反饋,科技信息傳播,不僅沿著政府到媒介再到公眾的線路,而且,它還是個回路,還能反向傳播,沿著從公眾到媒介再到政府的線路傳播。
2.2 ?政府主導科學傳播體系的局限
政府主導的科學傳播,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隨著現代傳播體系的變化,這種局限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政府科學傳播體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2.2.1 ?機制呆板,新聞需要“走程序”
目前,在重大科技新聞報道面前,傳播行為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審查”。比如,有些比較重大的稿件,媒體刊發稿件前需要經過內部審看程序、相關部門審看后才能刊發。一些不需要審看的,也要在事先訂立的采訪報道計劃框架中開展采訪工作。
2.2.2 ?內容生硬,缺少感情色彩不親民
由政府主導的科學傳播為保證嚴謹和準確,內容和形式就會較為單一,而且還缺少感情色彩,在表述語言風格上,也顯得不夠親民,不夠時尚。相對僵硬的傳播風格大大降低了傳播效果。
2.2.3 ?傳播較慢,瞬間引流能力較弱
當下,傳播模式多樣,讓不少新聞一夜刷屏,讓新聞事件和人物一夜爆紅。與這種現代傳播模式相比,由于傳播形式的“傳統性”,粉絲數量不可與微博大咖和熱門微信號相比,傳播面也相對狹窄,傳播速度相對較慢,不易在第一時間激起全民話題,引發爆發式的傳播效果。
2.2.4 ?互動較弱,受眾互動滿意度低
互動性差,是由政府主導的科學傳播最為薄弱的一環,是其致命缺點。與其他參與科學傳播的組織相比,政府主導的科學傳播比較重視傳播端,而易忽略反饋端。經常會出現回復留言不及時,汲取受眾建議不及時以及接受批評建議不及時等問題。
3 ? ?我國政府參與科學傳播的現狀分析
3.1 ?政府參與科學傳播的具體措施
作為科學傳播的主力,政府發揮科學傳播中作用的具體措施總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 ?發揮主導力,轉型科學傳播體系
政府參與科學傳播,就是要向著“促進政府科學傳播向自主活動、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充滿活力的現代科學傳播力量”轉型。
但轉型并不意味著改變政府傳播的主導地位。轉型其實還是要以政府傳播為核心向周圍拓展。發揮政府科學傳播主導力,就是要樹立政府傳播權威,對科技信息傳播信息源進行有效掌控,并對傳播效果進行及時反饋。
3.1.2 ?歸納新路徑,建立上下互動模式
政府參與科學傳播,要形成有序的工作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歸納新路徑,建立上下互動模式。
這種模式能有效開展上下互動,將政府科學傳播宗旨和定位貫穿民間組織始終。同時,將其他科技組織開展科學傳播的實效及時反饋給政府。
3.1.3 ?規范傳播力,監督良性循環發展
在發揮其他科技組織效用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規范其他科技組織的傳播力。由于其他科技組織參與科學傳播會有分散、內容形式不受完全控制等特點,所以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傳播行為、渠道、內容、反饋等。政府在參與科學傳播的同時,還要進一步監督良性循環發展。
3.2 ?政府參與科學傳播的問題分析
一方面,政府參與科學傳播,對整個科學傳播事業起到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參與科學傳播,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2.1 ?政府科學傳播模式尚顯“呆板”
政府要主動與媒體協同,將自身的客觀形象通過媒體表達出來,防止媒體對政府行為的誤讀和曲解,在事實傳播和輿論引導中占據主動地位。
在科學傳播中也是一樣。政府要改變科學傳播模式的“呆板”形象,要主動與媒體,特別是其他科技組織協同,不能一味地說優點而掩蓋不足,敢于承認弱點有時反而會贏得更多掌聲,改變政府傳播形象。
3.2.2 ?政府行政干預科學傳播仍然存在
科學傳播,一是科技信息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所以,像傳播哪些內容,朝著哪個方向傳播,傳播預想有哪些效果,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政府決定或者控制的。二是在傳播過程中,政府也存在輿論監督,一旦發現有違科學實踐或者有悖于傳播精神的事件,就會中斷傳播。
3.2.3 ?政府放管承接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目前,政府放管其他科技組織,或讓其他科技組織承接科學傳播的工作還具有偶發性,放管和承接的機制尚不健全。在放管方面,給予其他科技組織一定自由空間發揮其科學傳播作用,比如當下不少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號都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承接方面,多以傳播項目合作的方式進行。
4 ? ?構建運營高效政府科學傳播體系的對策
轉變管理思維,激發政府科學傳播活力。政府建立新型科學傳播體系,首先要轉變的是管理思維,轉變陳舊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激發政府科學傳播活力。
轉變政府科學傳播模式和機制有3種方式。
4.1 ?創新立體化傳播模式平臺
一是政府要主動參與到新媒體傳播中去。這就是說不因為新媒體傳播存在魚龍混雜、控制較為困難的情況,而產生傳播排斥。一方面加強立法和監管,更重要的是主動融入參與,及時更新政府網站信息,開通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積極與網民進行互動。在面對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時,更要及時借助新媒體傳播,形成完善突發事件新媒體傳播處理機制。
二是政府要優化政府新媒體傳播格局。一方面,要優化新媒體平臺傳播路徑,科技新聞發布不僅要依托傳統的新聞發布會、傳統媒體傳播,更要做好網絡平臺發布工作。另一方面,要優化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者和傳播平臺,與網絡辟謠機構合作,打擊謠言和山寨傳播機構。
三是政府是要創新立體化傳播平臺。加強政府官方網站的建設,利用自己的網絡話語平臺,加大傳播力度。協同各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和民間網站,對于網絡上的公眾觀點、評論和意見及時反饋,進一步改進從而贏得公眾認同。提高政府網絡平臺管理隊伍專業水平,擴大平臺的話語表達和傳播影響。
4.2 ?改進傳播的語體和內容
語體:政府要改進自身的傳播語體,政府主管的科學傳播,還需要在傳播語言上做到準、短、實、趣,表現方式上做到圖、文、影、音并茂,溝通方式上做到全面立體,把握好時尚、活潑的度非常重要,發布公眾更愛閱讀、有趣、具有親和力的內容。
內容:在傳統科技新聞發布中,政府喜歡以通知、文件或活動方案為發布內容,如若改進發布內容,就需要政府切中宣傳亮點,能針對性地梳理媒體所需、公眾想知道的內容。政府要多了解公眾究竟需要什么,在發布和傳播內容時,多關注與公眾的密切相關的內容,多問公眾關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
4.3 ?探索其他科技組織合作模式
模式合作:在科學傳播模式上,開展廣泛合作,政府科學傳播體系的地位不再高高在上,要擺平心態,通過其他科技組織開展形象塑造,著力提升政府形象,讓政府議程、媒體議程和公共議程三合一。
內容合作:圍繞共同議題,開展各自層面的傳播工作,比如對于重大科技政策的解讀,政府科學傳播體系可以從宏觀層面進行解讀,體現語言嚴謹和解釋嚴謹。而其他科技組織則可以從實際貫徹應用方面,以列舉的方法,舉出一些生動事例,給公眾解釋政策或者給特定科技群體帶來實際利好。
反饋合作:除了傳播和內容合作方面,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合作,就是傳播反饋的合作。其他科技組織由于具有面廣、量大的特點,所以在收集公眾信息反饋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通過對公眾對傳播內容在線上留言或者線下座談的反響的收集,反饋給政府作為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規范、改進和完善科學傳播行為,提升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文會,陳顯中,陳巖.新媒體時代的政府形象傳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2):146-147.
[2]溫亮明.政府微博信息傳播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14):78-79.
[3]任福君,尹霖.科學傳播與普及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4]鄭念.科學傳播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謝清果.中國近代科學傳播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6]曾國屏.科學傳播普及問題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7]德博拉·布魯姆,瑪麗·努森.科技記者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
[8]沈秋坦.科技危機傳播中政府、公眾與媒體關系的探析—基于科技危機事件的案例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
[9]許珂.科學傳播的主體及其責任研究[C].北京:中國傳媒大學第3屆全國新聞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2009.
[10]吳永懿.科技新聞傳播中的政府作用及對策分析[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
[11]吳永懿.科技新聞傳播中的政府作用及對策分析[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