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愛玲
【摘要】:李箕永的小說是揭露社會現實黑暗,具有新傾向派文學的特點。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朝鮮作家李箕永的小說并說明其小說中的農民形象,隨后對農民小說的概念做出解釋,筆者主要通過李箕永與農民小說、表現農民貧窮面貌的初期作品與真正反映農民生活的作品等方面來研究李箕永的農民小說。同時對小說的未來方向也帶來了相應的觀點。
【關鍵詞】:李箕永 農民小說 現實主義
一、緒論
(一)研究目的
韓國的近代文學是從急速瓦解封建社會秩序的清末時期出發,韓國文學在這種崩潰又不健全的社會下帶來了一定的成果,但那些成果也隨著日軍侵略者的出現徹底被瓦解。從中筆者知道了日軍侵略者的野心不僅對中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也阻礙了韓國文學的發展。近年來,韓國文學的發展離不開文人對文壇做出的貢獻。
李箕永出生于忠清南道牙山郡,字民村。他畢業于東京正則英語學校,1924年在《朝鮮之光》雜志社任職,隨后與韓雪野等文人一起加入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他的代表作是《哥哥的秘密信》、《貧窮的人們》、《民村》、《土地》、《圖們江》等。
李箕永的代表作中最為有名的是《故鄉》。這部作品給他帶來了小說家的榮譽。長篇小說《故鄉》不僅受到了大眾的喜愛,而且還受到了朝鮮著名作家林和的認可。
以上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農民,筆者主要通過小說中農民形象來研究農民小說的意義。
(二)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李箕永的研究正在活潑進行中。郝靜雅在《李箕永<處女地>中的“開拓者”形象》中說明《處女地》是李箕永以訪問偽滿洲國經驗為基礎創作的小說,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的最后一篇長篇小說。 本文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家的實際體驗,力圖通過對作品中典型的"開拓者"形象及他們的開拓意識和行為的分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及作家意識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金鶴哲在《建國三十年朝鮮和韓國文學譯介研究》中通過對1950-1978年的朝鮮(韓國)文學翻譯的考察,可以發現這個階段中國的一切文學翻譯活動都是圍繞"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時代主題展開的,對中國文學對韓國文學基本上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
但關于李箕永農民小說的研究卻屈指可數。其中崔愛紅的文章最為典型。崔愛紅在《淺談李箕永的農民小說》中通過分析朝鮮作家李箕永的小說,來考察作家20-30年代農民小說的變化過程,并分析其作品的現實主義特性即:揭露社會現實黑暗,具有新傾向派文學的特點。本文主要借鑒崔愛紅的文章,分析李箕永小說的人物形象并說明這些人物是怎樣體現農民形象,從中對農民與農民小說的概念做出理解,隨后說明李箕永的農民小說對社會起著怎樣的影響。
二、李箕永與農民小說
(一)李箕永的生平與創作
李箕永(1895~1984),朝鮮作家。字民村,生于忠清南道牙山郡。幼時在私塾學習漢文,喜讀小說。因家境貧寒,1914~1918年在朝鮮南方各地流浪、做工。回鄉后任教會學校教員和銀行雇員。1922年赴日半工半讀,次年回國。1924年在《朝鮮之光》雜志社任職。1925年加入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1931年和1934年兩次入獄。1944年避居江原道金剛郡一山村。1945年解放后,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副議長、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委員長。1955年獲國家勞動勛章。
(二)農民小說
大致于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時,值土地革命之后,農民思想較為開放,并結合上山下鄉知識分子的創作靈感謳歌農村生活,由此創作長成了獨樹一幟的農村小說。
農村小說是以農村的現實、歷史和農民的生活為題材范圍的小說。這類小說通常描寫獨具特色的農村環境,農民的勞作、斗爭、心理和民間生活習俗,刻畫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而有典型意義的農民形象,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農民的命運、理想和追求,揭示特定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的動向、經濟形勢、階級對立和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凸顯農村社會發展歷程中的某些本質、歌頌農民的優秀品質和艱苦創業精神,也暴露其特定生產方式和認識范圍的局限性。
三、真正反映農民生活的作品
長篇小說《故鄉》是李箕永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以1930年前后的元德村為背景,表現了這個村的農民在革命知識分子金喜俊的帶領下,為反抗地主的殘酷剝削而發起的抗租斗爭。《故鄉》比較全面而深刻地描繪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朝鮮的社會現實,從側面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人民的殘酷壓迫和掠奪,顯示了朝鮮人民的逐步覺醒和堅強的斗爭意志并贊揚了他們的高尚理想和道德面貌。其突出標志之一是把刻畫具有革命意識的先進知識分子金喜俊的形象。
金喜俊是一個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的知識分子,他作為朝鮮獨立解放斗爭的先驅者,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從日本勤工儉學后回到故鄉,決心同家鄉的窮苦農民一道干一番事業。盡管前進中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他卻能始終與貧苦農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忘掉個人生活中因早婚帶來的不幸,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民運動中去。
以上我們從單純的反映農民貧窮生活的作品到超越階級對立。反映現實的作品,再到現實主義巔峰之作的作品,這些農民小說的變化其實就是作者自我反省更新、擴充和深化的過程。
結論:
通過李箕永的農民小說研究,筆者清楚地認識到在當時社會悲慘的農民生活。筆者通過惡劣的社會環境下為了改變自己的地位而努力的農民形象中表現出了頑強的農民意志。
筆者知道雖然以后對李箕永的研究還會有很多,但筆者希望多對小說中的農民形象進行研究,來贊美頑強的農民意志。因為頑強的意志是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誰都能有頑強的意志的話我相信不僅對韓國,對中國也會產生一定影響,推動兩國之間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車海蘭. 《巴金與李箕永的現實主義文學觀比較》.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10-20
【2】樸允宰.《李箕永農民小說研究》. 韓國忠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1
【3】柳楊善.《韓國農民文學研究》. 曙光學術資料社,1991
【4】崔愛紅.《淺談李箕永的農民小說》. 新西部(下半月),201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