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作為一種動態的藝術表現形式,除了為觀眾提供美的享受之外,還可以起到鼓舞人心,讓人奮發的積極作用。使人們對生活,對社會產生一種深切的愛。舞蹈《中國媽媽》這個舞蹈的題材和主題本身并不是多么曲折離奇,但是它的舞蹈內容比較真實,非常具有時代性和創造性,深刻的揭示了人們的內心世界。筆者通過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指出了舞蹈《中國媽媽》主要從情感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母愛的塑造,讓觀眾從心里被感動,希望能夠從今后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一些有關情感如何表達的理論上的幫助。
關鍵詞:《中國媽媽》藝術特色;創作特點
《中國媽媽》屬于群體舞,統一打造了中國媽媽的情感和性格特點。舞蹈主要想表達的是人心的寬容和人性的無私,贊揚母親的善良與高尚,對于肢體動作的編排和表演服裝,走的是樸實的路線,讓人覺得非常親近??偟膩碚f,這支舞蹈塑造的是最平凡的角色,表現的卻是最真誠的心靈,用真情實感喚醒觀眾的視覺和感覺器官,似乎也參與到了舞蹈中,整支舞蹈充滿了細致的靈魂和催人淚下的感情基調,情感的爆發力很強。
一、舞蹈運用現實生活為題材
想要表現出好的舞蹈作品,就需要走進生活,體驗現實,才能塑造真實的角色形象,舞蹈演員所表演的角色形象和生活中的美之間是有關系的,賈作光老師是這么說的:生活的美是基礎的,也是最生動和豐富的。舞蹈作品的創作靈感就是對平淡生活的觀察、篩選、構思和編排,但要注意,不是全部的生活都能成為舞蹈的來源,這需要編排舞蹈的人親自感受生活,用藝術家的角度展開觀察和思考,從自然中提煉出美,塑造出更生活、更形象的藝術角色,賦予整個完整的舞蹈以生命和活力。《中國媽媽》就是對現實展開思索之后的產物,本是一個講故事的藝術形式,卻因為涉及到真實的事件,得到了升華,也打動了觀眾的心靈。舞蹈的題材是二戰后,日本戰敗,大批日本孩子成為犧牲品,或者慘死,或者成為僥幸逃生的遺孤,是中國媽媽救了他們,并留在家中,養育成人。因為主題非常感人,凡是看過的人,都會對這支舞蹈印象深刻,藝術形象大獲成功。
二、舞蹈運用舞劇的戲劇性結構進行編排
舞劇融合了音樂、美術、戲劇等多種表現形式,是對生活和人生的真實表達,屬于舞臺表演的藝術形式?!吨袊鴭寢尅分垣@得如此高的好評,主要是因為它所表達出來的感情,非常深刻,非常寫實,催人淚下,思想主題和藝術手段結合的非常自然,用老媽媽復雜豐富的情感變化作為舞蹈故事的的主線貫穿其中舞蹈開始部分,伴隨著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一群我國的婦女沖上臺來,她們甚至都無法讓自己的腳步平穩,這期間作出了盤腿坐、踢腿、抱腿、下腰、跺腳等動作,讓觀眾真實的感受到她們正在為死去的家人和同胞悲泣和哀傷。
長大后的女孩,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光總是那么快樂,那么幸福,很快,中日兩國恢復了友好往來,姑娘也可以回國尋找家人了,中國母親滿眼含淚的拿出日本的和服,說出了姑娘的真正身份,告訴她可以回家去了,姑娘抱著和服,跪倒在地上,哭泣著,不想同母親分開,如此震撼人心的故事,最后用戲劇的表演形式結束,又一次震撼了觀眾的心靈,編排舞蹈的人正是采用了舞劇的形式,演出一群最偉大最無私的中國母親的形象,她們富有包容和善良的性格特點也表露無遺。
三、舞蹈編導在創作中充滿著豐富的情感內涵
情感指的是人們對外界人或事的喜歡或厭惡的情緒,是帶有主觀意識的表現,通常有兩種:肯定的和否定的。人的情感是很細膩,難以捉摸的,作為一種動態思維,它同藝術創作和欣賞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是重要的形象思維?!吨袊鴭寢尅返木帉г谖枧_設計和角色塑造上都帶著豐富的情感,舞臺燈光運用了豐富多變的色彩,配合觀眾心理世界和情感的變化。比如:舞蹈第一段使用了比較暗的燈光,不斷融入閃電類型的燈光,暗沉的氛圍就像殘酷的戰爭,到了第二段,燈光一直在明和暗中變換,還加入了追光的使用,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媽媽們對于日本小女孩的矛盾心情,既恨又愛。
編導對于角色的妝容和發型的設計比較傳統,比較傾向于打造一個整體上看起來比較和諧的形象。舞蹈這種表演形式中,演員所表演的角色不同,外在形象也是不一樣的,穿什么樣的衣服,帶什么樣的發飾,在襯托舞蹈氛圍方面也是很關鍵的。衣服和發飾最能說明角色的國籍和身份,也能表現出角色的性格特點,《中國媽媽》的編導對于妝發和衣服的設計是非常合理的,與舞蹈的主題非常貼近,開場的媽媽們面色略顯蠟黃,上身穿著我國的傳統服裝,褲子也是裹腿的,腳上穿著自己納的黑布鞋,頭發盤成一個發髻,活脫脫的就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母親形象,而小女孩,只穿了一件和服,就足以說明她的身份。舞蹈的最后一段,編導設計的動作是代表日本的和服從媽媽的手中放到了日本姑娘的懷里,這個動作,完全表現出了母親的善良和無私,還有依依不舍。
四、舞蹈演員用精湛的形體詮釋中國媽媽的舞臺形象
表演表演,既有表的部分,也有演的意思,好的舞蹈表演,是需要內在和外在兩種技術完美融合的,內在技術就是指演員對編導設計和思維的琢磨和研究,是演員對所要表演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對角色心理活動的感受,外在技術則指的是舞蹈演員在動作、肢體等基本功的運用,最終完成整個舞蹈過程。
中國媽媽們剛出場的時候,有一個動作是用手指向前方,這個動作代表的是對侵略者的控訴,接下來她們又捂住了嘴巴,這是一種無聲的吶喊,身穿和服的小女孩用膝蓋跪行,不時跌倒的身影簡單而真切的表現出在戰爭中日本小女孩的無阻,一個“打”一個簡單的“退步”一個快速的“轉身”,把中國媽媽內心對敵人仇恨和對小女孩母愛的復雜糾葛清晰的呈現在了舞臺上,她們的“指”“吐”“蹲”幾個簡單的生活動作也將內心的憤怒推向了高潮,她們去擁抱小女孩,展現出的母愛的偉大最終超越了國界超越了生死,舞蹈演員們正是通過這些非常簡單,讓人一看就明白的肢體動作,表達了角色的情感變化,這就是真正的舞蹈藝術,也是《中國媽媽》大獲好評的地方,這種表現形式帶來的影響,是說話所取代不了的。
參考文獻
[1]曲立聰.舞蹈創作的原點[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2014.
[3]陳研.王玫舞蹈創作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2011.
作者簡介:
韓玥(1998-)女,四川成都人,新疆藝術學院舞蹈系,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
(作者單位:新疆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