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波
摘 要:當前,農村在三資管理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從制度、宣傳、培訓等方面加強管理,以確保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三資”; 制度管理
一、基本情況
蓬萊市目前11個鎮街,498個行政村,13.3萬戶,農業人口33.8萬人。在農村“三資”管理方面,從總體情況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鄉鎮街道齊抓共管,已形成“資金進籠子、資產保增值、資源保增效”的管理新模式,并取得明顯成效。具體表現在:1、健全管理體制,做到工作有專人。全市11個鄉鎮街道均成立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代理服務中心,依托財政所實施專業化管理。2、開展清產核資,做到家底有臺帳。市政府專門召開新一輪農村集體“三資”清查工作會議,各個鄉鎮街道進行農村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進行全面清查,相關工作已全面展開。3、嚴格審批環節,做到監管有流程。村級日常支出票據,由經手人、民主理財小組、“兩委”負責人、包片領導、財務委托代理會計、鄉鎮分管領導和鄉鎮主要負責人分別簽字審核、審批后撥付資金。農村集體資源的發包、資產的處置等準備納入招投標等公開交易程序。4、建立信息網絡,做到運行有平臺。依靠現代計算機技術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網,對村級財務實施網絡化管理、公開化運行、實時化監督。
二、存在問題
(一)專業管理方面
1、村級干部對“三資”管理的認識不到位、不重視,特別是一些通過拉票等手段當選的村兩委負責人,覺得自己是黨員或村民選出的村級負責人,一切都由自己說了算,凡事不與村民商量,獨裁施政,村級民主管理形同虛設。
2、農村財務委托代理工作主要依靠鎮街外聘業務會計完成,由于這部分人員無正式編制,工資待遇較低以及本身素質不高,對工作責任心不強,把關不嚴的情況時有發生。
3、農村會計人員除了承擔村級財務管理、集體資產管理等專業工作外,還要承擔印章管理、人口管理、民政統計、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閉路電視等大量具體工作,由于待遇低,很多會計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審核把關不嚴。
(二)三資管理方面
雖然很多村普遍建立了臺帳,但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資金管理方面:部分村存在村級報帳員報帳不及時、坐收坐支問題,原始票據審核不嚴,個別村仍存在白條入賬,違規發放福利,截流挪用惠農資金問題。有些村存在工程建設項目無預決算、無招投標、無正規稅票、無標準合同、無驗收報告、無工程監理等情況。
二是資產管理方面:很多村存在臺賬不完整,特別是對集體投資建設的公益用房、社會捐贈資產等未納入賬務核算和臺賬登記管理;對國家政策性補助形成的公益性資產,未進行權屬劃分,造成權屬虛置。
三是資源管理方面:對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資源,未進行完整詳細的登記管理,經過多輪對外承包或者建設征用,有的改變了性質,有的資源價值或者面積縮水減少。
(三)制度執行方面
個別村存在鎮街包片領導、財政經管干部及委托代理中心業務會計人員履行職責不到位,把關不嚴,審核不到位的問題。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和村級財務制度明文規定,賬款要分管,但有村干部自收自支,將集體資金公款私存或用白條抵現金或違規挪用集體資金,供個人使用長期不還,會計出納形同虛設,嚴重違反財經紀律。
三、幾點建議
(一)配強隊伍,人員專業化。要進一步明確鄉鎮財政人員崗位專業條件,堅持“凡進必考”,做到多渠道招聘、引進、選拔實用人才充實到農村“三資”管理隊伍,不斷注入新鮮活力,解決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鼓勵在職干部自學,積極參加考試,取得專業技術職稱。制定鄉鎮財政干部中長期培訓計劃,采取分批次、分層次、分年齡段,有針對性地全員業務培訓。同時,結合實際組織村組干部、農村集體財務會計人員、民主理財小組成員、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人員進行不定期的業務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技能。
(二)做好清理,家底明了化。一是在資金清理方面,應由財政、審計、紀檢以及鄉鎮有關部門組成專門清理小組,對農村“三資”進行全面清理、核實,重點將上級轉移支付、“一事一議”獎補資金、征地補償費、集體發包、租賃和經營各項收入以及貨幣資金和有價證券等全部納入賬務核算,嚴禁坐收坐支、公款私存、賬外結算等,做到日清月結、賬款相符,確保資金管理、賬務核算的真實、準確、完整。二是在資產管理方面,將集體房屋、建筑物、工具設備、公益設施、無形資產等全部納入管理范圍,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資產,對各類資產的保管、使用、處置、收益等情況建立資產管理臺賬、卡片賬,做到產權明晰、責任具體、賬實一致。三是在資源管理方面,將村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沙石、水域等資源全部納入管理范圍,分為收益性和非收益性資源,對資源名稱、資源面積、經營方式、經營單位(人)、經營收益、合同編號、合同到期日等情況建立資源管理臺賬,確保資源發包、流轉、收益等規范、公正、透明。
(三)出臺辦法,制度規范化。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監督機制。各村由村民代表投票選出5至7名村民為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名副其實地行使職權。村里的資金收支、資產變化、資源管理等原始憑證必須經理財小組成員集體審核簽字后才能生效、入賬;重大資金開支、資產處置、資源開發等事項,還必須召開“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討論通過做出決定。設立村務公開欄,對財務收支、資產處置、資源發包、項目建設、一事一議等群眾關心的事項及時公開,廣泛接受群眾監督。二是建立資產資源公開交易制度。集體資產、資源的承包、租賃、出讓等,應經過具有評估資質的單位,按法定程序進行科學評估,按市場原則合理確定價格,實行招標投標,嚴格合同管理,確保集體資產收益最大化。三是建立定期審計檢查制度。進一步健全集體資產的定期清查制度、統計臺賬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資產評估制度,完善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將農村“三資”管理納入常規審計范圍。
(四)加強監控,管理常態化。一是強化組織監督。各村發生的各項收支必須取得合法憑證,支出票據必須有經手人、村支書、村主任簽字和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批,方可予以報支,各村對支出(尤其是非生產性支出)做到重點監管,從嚴控制。二是強化群眾監督。加強財務公開工作,及時將財務資料按季度進行公開,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集體事業的積極性。三是強化聯合監督。建立職責明確、齊抓共管、獎懲分明、監督有效的管理和運行機制,著力加大事前監管與事后查處力度,做到印鑒分離,會計、出納分設,資金撥付短信分發,通過銀行短信提醒,讓村(社區)主任、財政所長、鄉鎮街道分管財務領導等相關人員,及時掌握資金流向,加強風險防范。進一步發揮紀檢、檢察、財政、審計等部門的聯動效應,及時發現、糾正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
(作者單位:中共蓬萊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