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博
摘要: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主流媒體的市場出現了斷崖式下滑,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指出要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本文從新型主流媒體的概念出發,介紹了什么是新型主流媒體,分析了當前的傳媒生態環境,從而指出應該建設怎樣的新型主流媒體自主平臺。
關鍵詞:新型主流媒體;自主平臺;融媒體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因媒介技術的革新,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威脅與挑戰。自2014年起,黨中央發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確表明要推動媒介的融合,建設新型主流媒體。
隨著當前的媒介生態與輿論生態不斷的重構,媒介融合成為大勢所趨。而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基礎上,構建新型主流媒體?這是目前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ヂ摼W的出現,傳統媒體的受眾出現了大幅度的減少,傳統媒體失去了在受眾話語中的領導地位,對于擬態環境的建構能力,不斷的減弱。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能夠利用移動端隨時隨地的獲取信息,傳統媒體原本在信息方面的壟斷地位不復存在,廣告收入的大量減少,導致大量的媒體破產。同時新媒體又因把關人的缺失,導致社會的各種不信任加劇,使得謠言橫生、網絡輿論危機、受眾內心惴惴不安等問題。所以,要解決傳統主流媒體的問題,必須從傳統主流媒體建設怎樣的平臺入手,從而能夠繼續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主流媒體的衰落及其應對”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不僅是領導人的號召,也是我們目前媒介所面臨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什么是新型主流媒體?
我們要想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自主平臺,我們首先了解新型主流媒體是什么?具有互聯網的思維,不違背新聞傳播自身與新興媒體發展的基本趨勢,運用多種手段,從而呈現形象多樣的媒介產品,這樣既能夠發揮其原本的功能,很好的傳播社會的主流的價值觀。[1]同時也能夠滿足受眾需求,對于受眾合理訴求能夠得到很好的回應,使得媒體能夠繼續保持原有優勢,在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和競爭力上,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在融媒體基礎上,仍然能夠發揮傳統主流媒體的功能,就是新時代的新型主流媒體。
而構建“新型主流媒體”的基礎在于在互聯網新媒體傳播環境里與社會成員分享和交流信息的平臺和渠道。對于我國傳統主流媒體集團來說,構建一個全新的媒體平臺不僅是能夠發揮其原有的輿情監控與輿論領導能力的需要,是傳統媒體仍然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據市場份額持續發展的經濟需要,[2]也是中國傳統主流媒體在互聯網轉型中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二、新型主流媒體所面臨的媒介環境
目前,我國的媒介環境較以往相比,出現了巨大的變革。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變革,新媒體形式的大眾傳播不斷的發展壯大,非官方的話語形式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形成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現有的媒介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媒介生態
隨著互聯網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不斷的縮小,新媒體的市場份額呈暴發式增加。越來越多的受眾,選擇新媒體作為自己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改變以往人們生產信息的模式,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同時也在不斷的重塑媒介的結構。如果傳統媒體要再不做出改變,就有可能消失在這變幻莫測的互聯網浪潮中。
首先,隨著融媒體的建設的不斷進展,現有的媒介已經在新媒體的基礎上逐漸融合。單一的媒體功能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其次在渠道端,傳統媒介沒有了原有的信息渠道,封閉的媒介內容模式會成明日黃花。這不僅是指越來越多的受眾從互聯網去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這一行為,而且是指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人們獲取與接收信息的習慣,人們不能接受孤立的內容、“不聯網的內容”。
(二)輿論生態
隨著媒介準入的不斷開放,受眾在互聯網上擁有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不斷的高漲,因此逐漸在互聯網中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民間輿論場。一方面,互聯網已經成為受眾獲取信息、表達愿望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具有匿名性和交互性的優勢,使得受眾在互聯網中的表達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但是,在新媒體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的輿論場中,由于缺乏把關人的把關,網民淹沒在各種信息中,其個人表達容易受他人引誘,從而轉化為大規模的群體激化事件,形成一定程度上具有煽動性的公共話題,群體意識可能“失焦”,并且容易產生嚴重的后果,造成群體性事件。[3]同時,一些商業性的自媒體過分的追逐商業利益,制造各種各樣的所謂“爆款”內容,不斷的去消除和擠壓現有的輿論空間,嚴重損害了公共利益。因此,只有發揮主流媒體的把關人作用,才能形成一個受眾理性正確的公共輿論。
傳統媒體必須與新媒體聯系起來,官方輿論系統唯有與民間輿論平臺實現有效的對話,才能適應新的媒介生態環境,成為當代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支撐點。因此,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是問題解決的最好辦法。
三、新型主流媒體平臺要求
(一)引導服務用戶型的平臺
互聯網時代下,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由原有的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的索取信息。因此,平等的交流、互動式的傳播,成為媒介交流的主要形式。媒體滿足受眾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成為傳播的主旨。同時各種各樣的互聯網信息,在缺少把關人的狀態下,迅速傳播,有時候會誤導受眾,從而引起社會的恐慌。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建構一個引導服務受眾用戶型的平臺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因此新型主流媒體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建設引導服務用戶型的平臺,平臺作為媒介生產經營的定位基礎,能夠對于用戶直接進行內容服務,[4]從而能夠對于受眾進行直接的輿論引導。在建立大規模用戶平臺的基礎上,使用戶能夠享受精準的和個性化的信息分發服務,更好的引導主流輿論,最終實現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引導服務用戶型平臺。
(二)媒介融合型平臺
媒介的融合發展,其關鍵就是在于能夠融為一體。不是平臺與平臺的簡單相加,而是媒介與媒介相融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能夠更加適應現在的媒介環境。
在移動互聯的時代,信息只有在移動端傳播上傳播才能具有輿論引導能力。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中國互聯網用戶達8.2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9.6%。因此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傳統媒體應該拓展在移動終端的業務范圍,適應新興的媒介形態,通過信息生產流程的不斷優化、平臺建設的不斷改進,實現對于現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達到信息內容、媒介技術、平臺終端、媒介經營與管理共融互通。借助不斷革新的媒介技術,實現媒介形態的有機結合,形成新型融合型媒體平臺,對媒介產品進行革新,通過建構媒介融合型平臺,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主流媒體。
(三)主流輿論型平臺
對新型主流媒體來說,首先能夠讓受眾接收到主流的聲音,才有可能發揮引導輿論的功能。中國的傳統主流媒體這幾年的公信力不斷的下滑,出現公信力危機,尤其這些年在各種自媒體平臺為了賺取流量,不顧主流的價值觀,各種標題黨橫生去爭奪眼球的。
另外,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化媒體不斷的普及,使得網民參與公共討論的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雖然這樣有助于受眾表達不同的社會觀點,但網絡審議的缺陷制約了網絡空間公共輿論的質量。一個理性的公共輿論形成,必須要發揮主流媒體的新聞議程設置的作用。
因此,新型主流媒體的建設,必須要將網民信息生產與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議程設置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原有民間與官方輿論場對立的局面,構建尊重事實、服務用戶的共同價值取向。傳統的官方輿論場,應該積極主動的融入新媒體的輿論語境中,保持著原本旗幟鮮明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的特點,在既有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同時,又能夠讓受眾更加容易接受其內容的方式進行傳播。
通過概念、內容、形式、方法等創新,使宣傳正能量信息的質量和水平有一個顯著提高。使得新型主流媒體,仍然能夠在目前互聯網條件下,繼續發揮原有主流媒體的關注重大問題、發揮重大影響、具備權威地位、黨政機構支撐四個優勢。[5]
在傳統媒體不斷弱化,新媒體不斷壯大的市場環境中。我們必然要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自主平臺,這不僅是政策的需要,也是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從目前的媒介生態與輿論生態來看,建設引導服務性、媒介融合型與主流輿論型的新型主流媒體,推動媒介的縱深發展,從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參考文獻:
[1]崔詠梅.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構[J].新聞傳播,2018(21):113-114.
[2]石長順,梁媛媛.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構[J].編輯之友,2015(01).
[3]范以錦.傳播影響力遷徙后的主流媒體應對[J].新聞與寫作,2015(01).
[4]麥尚文,黃雪姣.新型主流媒體的內容思維與價值體系重構[J].中國編輯,2015(01).
[5]童兵.論新型主流媒體[J].新聞愛好者,2015(0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