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雪陽
摘 要: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反映人才應具備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從綜合素質、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方面介紹了應用型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員的培養目標、培訓模式和教學計劃,針對教學計劃的制訂和開展進行初步探討,對地方應用型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土木工程;教學計劃;教學研究
1、前言
土木工程是強調應用技術的一門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應遵循“以人為本,注重質量,突出應用,強化實踐,培養能力”的思想,并采用“高級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指導、理論和應用,旨在構建其教學體系。培訓目標是掌握工程力學、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筑工程師、注冊成本工程師、注冊監理工程師基本培訓;土建項目策劃、設計、研發、施工、管理能力;可從事設計、研究、施工、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的技術或管理工作。建設、管理、投資和開發部門,如住房建設、地下建筑、隧道、礦山等。以及具有良好的科學和文化素養和創新、奉獻精神和合作的高級土木工程專業人員。而在土木工程教學中,教學計劃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
2、土木工程人才培訓目標和模型
"高級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定位。首先,先進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普通人才的教育。土木工程系的訓練模式并不是研究型教育的重點大學,也是高職院校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其訓練模式應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深度和廣度,學科基礎應反映工程學科的要求高等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了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在滿足基本理論知識要求的前提下,必須注重實踐,省略實踐教學,充分重視實踐,注重實踐成果,注重培養能力,加強工程建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努力培養扎實的理論基礎技能和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應用能力的人才;先進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應注重綜合素質的綜合培養;國內和國外土木工程創新的專業要求:在中國,土木工程專業與知識的集成,綜合項目的增加,特別是經濟體制的變化和就業機制的變化,使綜合素質和專業化水平提高,素質廣泛,適應性強,已成為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國已開始實施注冊工程師制度,為國際注冊工程師的相互承認邁出了一步,國際市場中的土木工程企業的占有率逐漸增加,因此,外國公司逐漸進入國內市場,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相應的課程體系,積極適應國內外人才的需要,并將指導思想納入新的教學計劃之中。
3、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某地方院校自畢業生就業調查開始多年。除了少數(10%)的群體外,土木工程畢業生的畢業生繼續從事高等教育。在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大多從事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和施工。建筑工人。管理、房地產開發、工程預算、工程監理、工程評估、改造等專業技術服務。這就要求土木工程畢業生具備以下知識和技能:首先,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基本知識,了解當前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應用前景;其次,掌握工程力學、土力學、水力學等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工程規劃、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的基本知識,掌握工程機械的基本技術,建立電氣,給排水、工程測量、施工技術及組織。第三,隨著工程圖、計算機應用、主要測試和測試儀器的基本性能,最初有能力查詢數據并通過各種手段獲取信息,包括外語工具。第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律法規;第五,具有初步的工程設計、測試、施工、管理和研究能力。
4、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根據建設部《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土木工程專業的基本原則》和我院土木工程的經驗,對土木工程的課程體系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調整。如下所示:
(1)制定和完善《土木工程實用教學計劃》為了更好地貫徹教學大綱的要求,達到專業培訓的目的,根據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的實際情況,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了適當調整,提高了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擴大了專業的培訓條件。學生專業知識水平。考慮到學生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和求職”的壓力,合理地安排每個學期的課程數量,并提出相應的課程,以減少四年級的課程數量。
(2)確保每個課程的知識鏈是連續的,但不是重復的。制定教學計劃時,必須認真研究每個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各課程的位置和功能,集成優化,打破每個課程的劃分和分離,避免課程內容重復,根據綜合課程的內容編制教學大綱,嚴格按照教學組織大綱的要求編寫,如”基礎工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單工業廠房結構設計”、”單產業結構課程設計”、”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是土木工程課程的主干,部分課程實踐內容沒有明確界定,罰款,通過對教師的掌握,某些內容會造成重復或遺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這個問題,新的教學計劃,我們必須首先對整個課程體系進行分類,然后進行集成優化;在教學大綱中,“單產業結構課程設計”定義包括陸架和淺FOU,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為樁基,RC結構課程設計包括樓板和框架結構、畢業設計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并對校本課程進行調整,以確保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3)加強實踐教學。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落實土木工程署的總體培訓目標,除社會實踐外,新的”兩課”教學計劃還設置:軍事訓練、認知實踐、工程測量實踐、工程地質實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建筑設計、基本工程設計、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鋼結構課程設計、單工業廠房結構設計、施工組織設計、工程預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根據實際教學的實施,與設計單位、科研單位和施工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實踐基地,探索了提高學生“工程意識”的有效途徑和途徑,通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學術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加深學生對專業學生的理解與興趣,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4)注意外語學習和計算機技能培訓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英語課程采用分級教學、分類訓練、目標驅動和滾動訓練的教學模式,前四個學期的基本英語教學,根據學生的能力,采用分級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在第五至第七學期中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輪換培養,專業英語教學或雙語教學,在畢業設計的第8學期,安排寫一份外語摘要,這將有助于確保學生達到更高水平的英語。
5、結語
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中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它體現了學生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培訓計劃。以整個學校網絡為例,省略了為華南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交通人才的任務。因此,在教學計劃的過程中,不僅繼承了原有課程體系的合理部分,而且與時俱進,充分考慮到人才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的變化,使我們的教學計劃滿足了科學技術進步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雙重要求。
項目資助:濱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編號:BYJYYB201821)
參考文獻
[1]金仁和.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的定位[J].高教論壇,2007(4):108-110.
[2]林濤,劉建平.地方高校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3(22):5-5.
[3]程龍飛.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三峽高教研究,2013(4):39-42.
(作者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