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川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2-0004-01
75歲的張大爺年輕的時候患有痔瘡,由于工作及生活各因素,加之痔瘡具有可控性,張大爺一直沒有給予重視,只是在痔瘡老毛病發作的時候自行服用藥物治療,前幾天,張大爺痔瘡情況再一次發作,因痔瘡導致排便流血,且肛門伴有劇烈的疼痛,在兒女的再三堅持下,張大爺決定到醫院接受痔瘡切除手術治療;肛腸科醫生在聽說張大爺病發期間每天要排泄十幾次,遂建議張大爺進行腸鏡檢查,經腸鏡檢查發現,張大爺腸道內有大小不規則息肉,經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反饋,兩名醫生聯合確診為大腸癌;張大爺和兒女都受到了不小的驚嚇,經張大爺自述:自己患有痔瘡30多年了,自己的老同事們也大多伴有痔瘡毛病,就考慮可能和自己的職業相關,長期坐著導致痔瘡的發生,并沒有給予重視,誰知道到醫院檢查居然是腸癌;肛腸醫生告知張大爺:大腸癌疾病臨床表現與痔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大腸癌臨床癥狀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常與闌尾炎、痔瘡及腸梗阻相混淆,疾病發病年齡不等,若患者自覺大便顏色異常、腹部不適伴有疼痛、肛門周圍不適、伴有不明原因的貧血及消瘦情況,就應該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避免出現像張大爺這種,因為身邊的同事存在類型癥狀的痔瘡,就同論當做痔瘡進行治療;特別是45周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和既往家族中息肉病史患者,應間隔1~2年的時間進行肛腸疾病的篩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為大腸癌高發區,且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飲食結構的多樣性,加重疾病相關致病因素,導致大腸癌臨床疾病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國衛生部調研反饋,我國當前的大腸癌患者5年內的生存幾率為40%左右,發達國家大腸癌患者5年內的生存幾率為61%,作為惡性腫瘤疾病的一種,大腸癌導致死亡情況排名在第五的位置,且隨著高發病率的特征,相關數值不斷上升,排名也在上升。
臨床大腸癌疾病確診一般都為中晚期,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主要與大腸癌疾病臨床癥狀無較高特異性相關,疾病臨床癥狀表現易與痔瘡等疾病相混淆,且在人們觀念中“十男九痔”,認為痔瘡是個“小毛病”,一般不會給予重視,待到疾病臨床癥狀顯著,疼痛難忍時到院接受檢查,往往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臨床反饋的數據顯示,臨床確診的大腸癌約有80%左右均為中晚期,加之我國體檢制度開展較晚,人們對健康體檢的重視度不高;亦或是臨床常規體檢中忽視腸鏡檢查,體檢者認為腸鏡不好意識、怕尷尬、怕麻煩,自動漏檢等情況均頻頻發生,相關因素均是導致大腸癌疾病誤診的重要因素。
臨床導致大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哪些?
1.飲食結構失調:飲食是導致大腸癌疾病的主要因素,若長期使用肉類,不愛吃蔬菜及水果,會導致食物對腸道的刺激,腸道長期沒有維生素相關營養素的營養,特別是喜好使用腌肉、腌制蔬菜、燒烤食物等,日常飲食喜好肥甘厚膩等,均會一定程度上加重大腸癌疾病的發病率。
2.久坐:久坐是導致大腸癌疾病的主要介導因素,因為長期坐位會導致機體排泄異常,大便排泄障礙,由于久坐患者不進行有效的運動,易導致腸道蠕動功能障礙,加之坐位會導致肛門及腸道部位的血液循環障礙,會導致腸道運作功能異常,為大腸癌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基礎環境支持。
3.環境因素:大腸癌疾病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臨床針對大腸癌疾病患者的致病因素探究發現,患者身處的環境質量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大腸癌疾病發病幾率,例如食物安全、空氣質量、工作壓力、甲醛、機體免疫力等內外環境,當患者機體免疫力降低,工作壓力較大,加之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均會加重大腸癌疾病的發生。
4.家族遺傳:臨床研究顯示,家族既往有息肉病史患者,大腸癌發病幾率顯著高于家族無息肉病史患者。
大腸癌臨床致病因素較多,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如何加強疾病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文章開頭的張大爺,就是因為將大腸癌疾病癥狀與痔瘡癥狀相混淆,臨床中大腸癌還有“偽裝”成哪些疾病呢?
1.痔瘡:痔瘡是臨床為大腸癌疾病“放水”的主要疾病,其臨床癥狀于大腸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部分患者在發病時由于癥狀高度相似,會將疾病認為痔瘡進行治療,當疾病久治不愈時才會引起重視,部分患者的機體由于長期排便異常,機體較為虛弱,會伴有貧血及身體消瘦情況,此時疾病多為中晚期,延誤治療時機。臨床肛腸科醫生告知,大腸癌與痔瘡是存在差異的,臨床表現中若大便顏色偏紅,大便排出時帶有血,當停止排便時血停則為痔瘡,大腸癌患者大便中的血是與糞便混淆在一起的,同時還有膿液及粘液等;痔瘡患者一般沒有排便苦難情況,大腸癌患者由于息肉介導,易出現排便困難、腹瀉與便秘交替等情況,當發現大便稀爛時應考慮為大腸癌。
2.闌尾炎:大腸癌導致的腹部疼痛癥狀與闌尾炎在相同一側,位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于結腸腫瘤生長期間易壓迫闌尾部位,若腫瘤壞死及增殖,會直接導致闌尾感染,繼發疼痛;同時腫瘤息肉的產生易導致闌尾部流動不暢,以滋生病菌,導致闌尾炎的發生,闌尾炎疾病具有較高的反復性,患者將疾病認為是單純的闌尾炎,忽略腸道疾病;若患者在闌尾炎治療后病情反復發作,闌尾炎手術切除后伴有低熱、貧血、腸梗阻或切口愈合不良等情況,應高度懷疑為大腸癌疾病,及時進行腸鏡檢查。
3.腸梗阻:腸梗阻疾病主要由于腸道內的內容物無法順利通過,臨床多變現為腹痛、腹脹、惡心欲吐及排便障礙等,一般腸梗阻患者惡心嘔吐癥狀不明顯,若患者表現為嘔吐明顯,則高度重視是否腸道已經收到腫瘤的侵襲,及時給予疾病鑒別診斷。
患者在出現上訴疾病癥狀時應積極給予治療,于醫院就診進行腸道疾病的鑒別診斷;若患者臨床發現大便次數增加、大便色、質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肛門及周圍疼痛、貧血、不明原因消瘦、腹部伴有包塊、腹疼、排便異常、惡心、腸道內發現息肉等癥狀,應高度懷疑為大腸癌;若家族有既往有息肉疾病患者,應定期進行體檢,家族性的息肉病史患者,會一定程度上加重息肉癌變情況,若沒有及時給予治療,極易導致危重疾病的發生。
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在當今的醫療條件下,疾病癌變可進行有效的控制,針對惡性腫瘤若及時給予治療干預,可有效進行癌細胞的控制,生存幾率也會大大上升;高危人群應加強對相關因素的把控,日常生活中注意臨床主要癥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