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中藥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進行探討。方法:選擇收治慢性蕁麻疹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n=30)和常規組(n=30)。常規組接受西藥治療,實驗組接受中醫辨證治療,觀察兩組療效。結果: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0.0%(P<0.05)。實驗組復發率16.7%,顯著低于常規組的30.0%(P<0.05)。結論: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開展中藥辨證治療效果顯著,并且能夠明顯減少復發,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中藥;辯證治療
慢性蕁麻疹為臨床常見疾病,傳統醫學中又被成為“風疹”、“癮疹”,認為主要是風邪侵襲、內因稟賦不耐引起的,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睡眠。當前臨床中主要采用西藥治療,但患者極易出現反復。相關研究認為,針對慢性蕁麻疹患者應用中藥辨證治療效果顯著,并且能夠減少疾病復發?;诖?,本研究選擇收治患者60例,對其中部分患者應用中藥辯證治療,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收治慢性蕁麻疹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n=30)和常規組(n=30)。常規組包括女16例、男14例;年齡范圍6~65歲,平均(35.4±3.6)歲;病程2~72個月,平均(16.4±3.5)個月。實驗組包括女15例、男15例;年齡范圍7~65歲,平均(35.6±3.4)歲;病程3~70個月,平均(16.6±3.3)個月。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應用氯雷他定片(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328)治療,每天1次,每次10mg。實驗組患者接受中藥辨證治療,風寒型患者應用桂枝12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防風10克、蟬蛻10克、地膚子30克、白鮮皮30克、徐長卿30克;風熱型患者應用黃芩30克、龍葵30克、地膚子30克、生地30克、浮萍草30克、荊芥20克、防風20克、銀柴胡20克、陳皮20克、白鮮皮20克、甘草20克、牛蒡子15克、苦參15克;血熱型患者應用生地30克、荊芥9克、當歸9克、白鮮皮9克、苦參9克、知母9克、地膚子9克、生甘草6克、蟬蛻6克、生石膏30克;血瘀型患者應用赤芍9克、當歸尾9克、紅花9克、桃仁9克、荊芥9克、地膚子15克、白鮮皮15克、甘草6克、蟬蛻6克;脾胃濕熱型患者應用茵陳15克、連翹15克、白鮮皮15克、茯苓15克、地膚子15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梔子10克、大黃10克、石膏10克、蒼術10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氣血兩虛型患者應用生黃芪30克、白鮮皮15克、茯苓皮15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白術10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赤白芍10克、生甘草10克。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治療有效率、復發率。療效包括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1-無效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0.0%(P<0.05)。見表1。
2.2兩組復發情況對比
實驗組30例患者中5例復發,復發率16.7%;常規組30例患者中9例復發,復發率30.0%。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
3討論
蕁麻疹為臨床常見疾病,其會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活,該疾病具有易復發的特點,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當前臨床中主要應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治療,但這些藥物通常存在較大副作用[1]。傳統醫學認為該疾病發病和素體稟賦不耐、諸邪侵犯皮膚關系密切。臨床研究認顯示,該病主要外因是風邪,因其時起時消、發病突然,所以主要采用祛風的方法進行治療,用地膚子、白鮮皮等止癢,蟬蛻、荊芥、防風等祛風解表。在此基礎上進行辨證分型,根據患者具體癥型進行針對性用藥,能夠有效消除病因,最終改善臨床癥狀[2]。
本研究中,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0.0%(P<0.05)。實驗組復發率16.7%,顯著低于常規組的30.0%(P<0.05)??梢姡槍β允n麻疹患者開展中藥辨證治療效果顯著,并且能夠明顯減少復發,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安立輝,金春琳,陳晴燕."芪桂祛風湯"在原發性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194-195.
[2]劉建軍,萬淑娟.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苷在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5):4930-4931.D
作者簡介:李寅熒(1981.08-)女,蒙古族,河北保定人,本科,科室,皮膚科,職稱: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 中醫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