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霞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傳統記者因此亟待轉型,活用新媒體,懂得技術,更要懂當代受眾的心里,才能“撲下身子”、變成“火眼金睛”,講好時代故事。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全能
有人說,以前是“人找信息”,現在是“信息找人”。我國網民超過8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98.3%。新聞客戶端、各類社交媒體是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第一信息源——每個人又都可能是信息源。信息社會不斷發展,新興媒體影響越來越大。推動媒體融合展、建設全媒體因而是緊迫課題。但我們也知道,不論何時,內容生產始終為王。全媒體記者勢必是這波傳播趨勢中新的“生產力”。因而在此大環境下,傳統媒體記者面臨新考驗:如何成為融合時代下的全媒體記者?如何進行角色轉換升級?這需要傳統媒體記者學習十八般武藝,如技術層面的,要會拍照、能制視頻,能從大數據里精準捕捉到新媒體選題;更要增強“四力”,淬煉好自己的看家本領即文字駕馭能力;更要會“捕捉”到大眾心理能及時抓住選題并用全媒體思維生產報道。如此這樣,方能右手寫守正創新的傳統媒體頭條,左手推出刷屏朋友圈的10萬+內容。
一、全媒體記者要能文能武
2019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課堂設在人民日報融媒體發展的第一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一“四全”媒體概念的提出,為未來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路徑以及形態。[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歷史上幾次新聞媒體傳播的革命,都是肇端于科學技術。今天,媒體融合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與大勢,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成為新聞工作者面臨的一項亟待解決的課題。媒體改革的基石是人和技術,當技術升級后,打造一支“素質過硬、能打硬仗勝仗的全媒體記者隊伍”即是媒體融合發展重中之重的一項任務。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更要守正創新,注重“內容創新”,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精品力作。當然,媒體要積極重構和創新機制體制。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構建與融媒體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新型新聞生產制作關系。曾創造都市報銷售記錄的《揚子晚報》,于2019年9月上線新聞客戶端“紫牛”后,對報社工作人員進行全員系統、有效的視頻培訓。
二、借力大數據,“想讀者之所想”
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轉型的媒體和記者,如何借力“大數據”?首先你要會使用大數據。新媒體運營過程中,在很多平臺所出現的大數據熱點分析實驗室,實質上也是對大數據進一步分析和整理后所得的一個結果。我們在引用和檢索的過程中所檢索出來的熱點大數據分析,也是通過數據整理完節以后,進一步的展現形式。因此這是我們最方便和最快捷,且通過大數據獲得自己想要素材的一個途徑。這樣的一個實驗室或這樣的一個途徑,可以使得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更好的與熱點和熱門的事件關聯在一起,并幫助自己在未來的創作和寫作過程中提供更多的思考源泉和素材。[2]
2015年6月2日長江之星沉船事故發生后,筆者被派往現場報道。采訪時無意獲悉有一位幸存者是江蘇籍人士后,通過多方聯系,夜奔百多里到湖北監利縣鄉下,得以和幸存者面對面做了獨家專訪。稿子凌晨發至南京總部的后方編輯后,筆者躺在鄉村招待所里,毫無睡意,發現朋友圈很多人還在刷事故報道。如果我是普通讀者,我在第二天醒來想看到什么樣的新聞?于是起床,將《新華日報》第二天即將刊出的稿子按照新媒體思路重新寫了一篇,刊登在《新華日報》公眾號上。這篇文章,累計點擊率近60萬。換位思考能力,也是媒體融合時代記者需要具備的一個小技巧。
抓住受眾心里,需要急著善用社交媒體,會借力大數據,巧抓選題,會引導、把脈網友主流心理,這是記者轉型重要一課。作為“無冕之王”的記者,尤其是黨報記者,雖然也主動找選題,但此前是習慣“送”選題、拿材料等,但旁觀新媒體,無論是三觀不正的“咪蒙”,還是動輒10萬+的“嚴肅八卦”,他們的內容生產很會捕捉受眾的心里。筆者曾在2019年1月-6月跟蹤“嚴肅八卦”的代替公眾號,發現該創作者很會巧用大數據,很多選題來自行業小眾新聞的及時推送,繼而在熱門論壇比如豆瓣、微博上持續關注正在發酵的該話題,并參與網友討論,在討論中提拎主題、篩選網友主流觀點。等幾個小時或幾天后,該話題爆炸徹底、傳統媒體跟進時,恰逢其時地推送報道。讀者自然愛看,也愛轉發,點擊率很快10萬+。
因而在筆者看來,傳統媒體記者想要實現華麗轉身,需要有換位思考的能力,需要多想想讀者想看什么?想何時看到?想看哪些細節?角度?態度?換言之,需要記者借用大數據,借用網絡,捕捉到大眾的微妙心理。當然,無論何時,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全媒體記者要牢記“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的這份“初心”。
三、“四力”助力全能記者
“媒體融合,關鍵在人的融合。”融媒體必須解決好人才和“本領恐慌”問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新時代要有新使命和新作為,要磨礪新本領,克服本領恐慌,補齊本領短板。[3]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新聞從業者要踐行“四力”,解決好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問題。增強腳力是基礎,腳力是獲取新聞的源頭。走到生活中去,走到群眾去,才能為新媒體寫作攢夠選題和寫作、視頻素材,抓取鮮活接地氣的“新聞活魚”。
記者是大海上航行船上的瞭望者。增強眼力是關鍵,是關系媒體融合發展內容的站位、立意、價值。修煉全媒體記者的“火眼金睛”,記者要具備“草搖葉葉想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見微知著的能力。風靡一時的“咪蒙”“嚴肅八卦”之所以銷聲匿跡,就是內容生產者缺乏“眼力”,政策理論水平過低。而這也正是傳統報紙記者的優勢。“意在筆先,力透紙背。”腳力、眼力和腦力最終都會反映在筆力這一環節。傳統記者需揚長避短,發揮“腳力”“眼力”強的優勢,及時換寫作思維,才能寫出適合新媒體、適應新媒體受眾的文章。“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叮囑的這般: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記者,是彼此融合的,是可以“四手聯彈”,共奏媒體融合發展這首曲子。
參考文獻:
[1]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求是,2019(06).
[2]趙芳瑩.全媒體時代記者的“跨界”嘗試[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
[3]田源.融媒體時代:記者應具備怎樣的媒介素養[J].軍事記者,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