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綜藝分類眾多,內容豐富。艾瑞咨詢在去年5月發布了《2018年中國綜藝行業報告》,對綜藝行業進行預測,2017年綜藝產業的收入大概在270億。報告還認為綜藝節目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未來會增加AI和VR、AR等技術在綜藝節目上的運用。可見,綜藝行業的媒體融合將是大勢。
而今天要作為研究的是文化遺產類綜藝的成功案例———《國家寶藏》的融媒體研究。
筆者選擇《國家寶藏》作為研究的原因有這么幾個:第一,它的影響力非常廣泛,根據央視索福瑞的統計,《國家寶藏》收視率排名最高時達到了全國第三名。(1)第一季和第二季節目豆瓣評分均高達9.0分左右,B站播放量高達300萬,還有數次的微博熱搜榜,甚至被媒體稱為“爆款電視節目”;第二,文化遺產類的傳播是當下國家文化建設的重點之一。2015年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關于文物的文藝作品應該“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因此《國家寶藏》的“現象級”非常有研究價值。
英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前議員吉爾斯·布蘭德雷斯(Gyles Brandreth)對《國家寶藏》節目的制作大加贊賞,并且親自推薦“我從業的職業生涯里能與此節目相比較的英國節目不多,我推薦大家到國際性的媒體網站上觀看《國家寶藏》,了解中國媒體人通過文物講述中國歷史中諸多有趣的故事。”(2)
這背后的技術支持、創意內容、周邊產品的衍生開發等等,都在彰顯融媒體的優勢及很多啟示。
一、節目中各環節的融媒體分析
(一)技術:活潑生動,連動古今
央視作為主流媒體,節目風格大氣端莊、內容嚴謹含蓄。但《國家寶藏》將生動化發揮到了最大:雖然舞臺面積有限,但節目組精心設置了LED開合車臺、天軌吊裝及移動設備、全息影像、巨型環幕以及冰屏柱矩陣等技術。(3)
當國寶講解員001號張國立老師隨著威嚴莊重的音樂出場時,由LED屏映射出巨大的“門”的形象,給觀看者一種大氣、雄偉之感的同時,也暗喻了“前世今生”這一隱藏的節目主題。
VR和3D打印技術與國寶的脆弱性、強保護性非常互補。打破了時間空間的束縛,同時也節省了對文物的運輸、維護費用和人力。一樣可以完美的將文物展現給觀眾。
(二)內容:易于接受,博古通今
作為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國家寶藏》還肩負著傳播文化的功能。傳統文化類節目需要有通俗性,但又不能過于流于形式而損失了文化的升華。
比如林心如守護的山東博物館藏品:罍。是稷下學宮的后廚流傳出的一件食物器皿。內含59件餐具,包括耳杯、盤子、碗等。這形如火鍋大小的罍,能擺出近60件餐具,便于攜帶和收納,無疑是古人在飲食上的智慧。“春多酸,夏多苦。牛肉配稻,羊肉配黍。”以文物作為傳遞文明和文化的寄托,這背后講述的是不忘初心、勤奮努力的中華民族智慧。
(三)語言:嚴謹嚴肅,結合當下
《國家寶藏》的幕后編劇也表示,進行合理的歷史想象,其實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大量史料和數據要進行核實、還要挖掘出具有觀賞性的故事大綱,藝術創作的表達和歷史背景的敘述,都必須嚴苛對待。對此,節目還獨創“前世+今生”的劇本邏輯,力求將文化斷層壓縮到最低。這是一項頗為艱巨的任務。
(四) IP挖掘:長尾市場
《國家寶藏》也趁熱打鐵,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開設了“你好,歷史旗艦店”,產品緊緊與潮流掛鉤,比如唐仕女手辦,采用了現在流行的“盲盒”形式,即隨機發貨,隨機打開。其中“仕女抱熊”款無疑是最抓人眼球的“隱藏款”,吊足了消費者胃口,引發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和購買欲。產品種類之多,囊括了面膜、香皂、繩結、鑰匙扣、橡皮、手賬本甚至是漢服等等。設計都跟隨史料原版加上現代的設計,別致有趣。
(五)宣傳:彈幕互動,微博助力
不同于之前的硬廣宣傳優勢,當前新媒體宣傳是選擇較多的一種。《國家寶藏》不僅在微博有專屬的官方賬號來發送物料,還在彈幕網站BILIBILI占有一席之地。節目組力求將“這是一檔年輕的節目”的口號發揮到極點,不僅在央視播出,在其他視頻門戶網站以及B站都降落,鼓勵年輕人發彈幕來進行互動。
二、思考和啟示
一檔節目的成功應該以什么來衡量?《國家寶藏》作為文化類節目,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將融媒體與節目緊密結合,對受眾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的觀察。
首先,節目的語言符號非常新穎。《國家寶藏》用小劇場表演沖淡了語言符號帶來的隔閡,用白話語言和生動的情節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在節目過程中也不乏一些當下流行的網絡詞條或者段子,給觀眾深刻的記憶點。
其次,節目開創了綜藝節目進駐B站的先河。節目想要打破次元壁,進行文化的溝通與交流,這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觀念進步。無論這一舉動是否引起有關“文化下移”的討論,《國家寶藏》都是在進行一次寶貴的嘗試,現在看來,效果非常不錯,穿過次元壁,與通俗文化相擁,這也是節目理念更新的里程碑。
注釋:
《國家寶藏》中央視索福瑞收視數據
專訪《國家寶藏》第二季主創團隊:打破“第二季魔咒”,希望節目就像維密秀。
王艷玲,郄新卓:《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創新特色》,《電視研究》,2018(9)。
參考文獻:
[1]侯雋.專訪《國家寶藏》第二季主創團隊:打破“第二季魔咒”,希望節目就像維密秀[J].中國經濟周刊,2019(03).
[2]邱子敏.《國家寶藏》成功因素探微[J].傳媒論壇,2019(08):84+86.
[3]王少丹.《國家寶藏》讓文物“活”起來[J].當代電視,2019(04).
[4]鄭科.《國家寶藏》中文化傳播的符號學解讀[J].傳媒,2019(08).
[5]王怡詩.“使用與滿足”視域下文化綜藝節目的新媒體傳播研究——以《國家寶藏》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04).
作者簡介:季凡琳,河北大學,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