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佳宸
一.書寫與文學的概述
“所謂‘書寫,即是中國古代作為動詞使用的。‘書,當然是指文字的書寫,具體說是指漢字的書寫。”在古代,“書”主要指的是一種技術、技能,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為了顯示文字內容的一種手段、工具,是為了表示一定意義的書寫。這種書寫稱之為“實用書寫”;此外,還有一種書寫是為了顯現字體的形態美以及線條的變化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書法藝術”或者是“創作”。這種以表達美為目的的書寫被稱為“藝術書寫”;還有一種則是“學書書寫”,是以學習書寫技法,反復練習,臨摹前人碑帖從而提高自身的書寫水平為目的的。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不論是古代的信札、文書,還是如今的板書、公告,自文字產生,我們人類都在不斷地書寫,不斷地記錄著生活,記錄著文化,使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得以傳承。
文學是用語言來表達的,是人類語言的一種成果,有著多樣的形式和內容,是語言的、想象的藝術。章太炎先生所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生活有多么廣闊,文字就有多么廣闊。只要發生的,都能寫出來,能寫出來就都能說出來。作為文學作品,要靠嚴密的文字表達,事實上思想表達也是這樣,人的思維過程都可以通過書寫記錄下來。固書寫與文學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書寫是文學產生基礎,文學內容又為書寫提升價值,增添魅力。
二.書寫與文學的關系
(一)書寫是文學作品得以顯現的方式
文學最主要的特征是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通過閱讀,通過語言的描述,通過大腦的再造,想象或感受到書中的內容、沖突、自然環境、社會背景,它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這是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原因。同時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接領略到人物的形象,沖突等。大量的文學作品都是書面作品,都是由文字組成的文本,很少是口頭作品,并且文學亦不能從文本當中直接看到或直接聽到形象,但因為有語言符號,我們才得以看到這些文學家優秀的文學作品。書寫就是文學作品得以顯現的方式、工具或是手段。如果作家不寫出來,那么讀者就看不到這些作品,更領略不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梁劉勰《文心雕龍》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故因為有了書寫,文學作品才能得以顯現。
(二)文學通過書寫得以傳播
書寫是記實和傳播的重要方式,中國文學的各種體裁,例如詩、文、賦、曲小說以及戲劇都是文學家們“寫”出來的。“中國文學的發展史是文學作品的‘創作史和‘書寫史。”在古代沒有先進技術的情況下,更是只有書寫才能使文學作品得以廣泛傳播并且流傳于世。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真跡至今未能面于世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后人的摹本,摹寫也是書寫的一種,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的摹本,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才得以傳承,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料,隨著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么優秀的作品可以得到廣泛的傳播,并且能垂久行遠、代代相傳。
宋代就利用手抄進行傳播,手抄也屬于一種書寫活動。雖然唐代已經有了印刷術,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印刷術仍處于初級階段,且印刷術涵蓋的地理范圍與出產的書籍品種也十分有限,因此還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圖書需要靠手抄來完成。到了北宋印刷出來的書籍也比較少見,并且在當時也不是什么書都可以運用印刷技術,并且有很多人也根本買不起書。宋代卷帙一般不大,抄錄較為容易,人們只需要借抄即可,而不必花錢購買,抄錄是宋代詞集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朱熹也記載晁以道“嘗欲得《公》、《毅》傳,遍求無之,后的一本,方傳寫得。”連這種經史類的書都十分缺乏,更別說其他各類的書籍了。因此,書寫是文學得以傳播和傳承發展的一個主要基礎和重要手段,沒有被記錄下來的文學,也就不會有文學的發展。
(三)書寫與文學內容相輔相成
“書寫”這一實踐活動貫穿于整個漢字產生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書寫出來的一個文學作品,最主要的是在于其書寫的內容,古人傳達事情主要通過信札,信札的名稱就決定了它的功能,信札通過書寫的形式談書寫者的想法,表達書寫者的思想,重要的是內容。
書寫與文學內容相輔相成,優秀的文學作品也能為各種形式的書寫提升價值。例如,唐代孫過庭《書譜》。現在很多學書者把《書譜》當作取法對象,其極具法度的結構與精妙的筆法是我們現在學習草書的典范之一。《書譜》不僅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篇精妙之作,更是一篇優秀的文學著作。其內容涉及到了中國書學的各個方面,豐富廣泛,見解獨到,闡述了書法上許多重要的基本規律以及書法藝術的本質問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述。其文字內容所蘊含的價值遠高于點畫形態帶給人們的視覺享受。故《書譜》不僅是我國書法寶庫中的珍品,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如今,我們眾所周知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同樣亦是如此,它是顏真卿追悼侄兒顏季明在安祿山叛亂中壯烈犧牲的一篇文學作品,其文學內容表達了顏真卿對侄兒的惋惜、以及顏真卿的悲憤之情。當時顏真卿寫這篇作品的時候不僅僅只考慮線條怎樣寫更精致或結構怎樣寫更嚴謹的問題,而是通過書寫內容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極為哀思郁勃的狀態下一氣呵成。如今我們后人看這件作品如此感動不僅僅是因為其書法形態或線條藝術上有多么的高妙,還因為這篇作品的文學內容使人們體會到顏真卿當時如此悲憤的思想感情。顏真卿書寫時一瀉千里,多用枯筆,線質蒼勁流暢、通篇氣勢磅礴,但也正因為有了其酣暢淋漓的文學內容,使得《祭侄文稿》這篇作品的價值得到進一步升華。
三,結語
張懷瓘《文字論》中說“字之于書,理亦歸一,因文為用,相須而成。”其《書斷》中又云“文章之為用,必假乎書。書之為征,期合乎道。故能發揮文者,莫近乎書。”可以說文字的功能與書寫的功能存在一致性,文字作為書寫與文學之間的媒介,使得書寫與文學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兩者之間相輔相成,融會貫通。“中國文學作品的發展史,也是文學作品的‘書寫史。”文學通過書寫得以顯現,并通過書寫廣泛傳播,正因為有了“書寫”這一實踐活動,才有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正因為有了這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內容,才使“書寫”這一實踐活動蘊藏了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大大提升了書寫的價值與意義。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離不開“書寫”,“書寫”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在今后的文化傳承中,“書寫”也將一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