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帆
摘要:近年來融媒體的飛速發展極大地助長了媚俗化的蔓延,媚俗化新聞在網絡的“走紅”更進一步刺激的其他媒體的神經。目前新聞媚俗化的主要表現為“標題黨”;屈從于一般受眾獵奇、審丑、同情心理的報道角度;甚至是假新聞等,不過目前的客觀環境現實決定了這種媚俗化的現象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改變,有鑒于此,本文針對其具體表現形式進行理性分析,以求正確掌握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爭取進一步優化我國媒體環境。
關鍵詞:新聞;媚俗;對策
在新聞傳播中,媚俗指媒體有意討好、迎合受眾的傳播行為。網絡媒體中“把關人”的缺位使“媚俗化”逐漸表現為媒體為迎合受眾的視聽心理而不斷地降低新聞信息內容的道德水平和指導教育功能、一味的討好受眾的低級趣味需要。
一、新聞媚俗化的表現
當下環境媚俗化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特征:
(一)主要以低俗的內容和刺激性的畫面來吸引眼球。這些內容包含“暴力、外遇”等一些充分滿足受眾私欲、審丑等低級趣味和獵奇、同情心理的元素,并占據大量版面。如明星公眾人物的桃色新聞或者放大社會矛盾、虐待老幼等社會的丑惡面的報道;大肆炒作各種吸引眼球的奢侈品,宣揚不切實際的奢靡享受的生活等新聞。
(二)刻意從形式上去迎合受眾。尤其是現在所謂的新聞“快餐”時代,夸張標題、大幅圖片、刺激畫面成為其主要特色。編輯下標題時極盡夸張之能事,甚至是帶有用誤導性的標題去吸引閱讀;圖片和畫面本是新聞報道基本類型,但是媒體在編排時卻刻意去選取那些血腥、色情的刺激性內容,電視節目中這種現象表現更甚。尼爾·波茨曼在《娛樂至死》中有關“電視就是為娛樂而存在,不論其內容嚴肅與悲傷”的論斷在現在的電視節目中得到充分的證明。
(三)過于放低姿態,喪失最基本的立場,一味的去隨波逐流,跟風炒作。在跟風報道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實效媒體往往沒有時間精力也不愿意去思考梳理新聞人物和事件使得整個媒體環境乃至整個社會環境變得浮躁淺薄。
(四)假新聞。假新聞是信息傳播發展、新聞媚俗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大家都在追求刺激新聞,都在跟風炒作的時候,由于信息傳輸的便利,一個所謂“重量級新聞”一誕生幾乎就被所有的媒體得到,獨家新聞產生越來越困難。一些媒體和個人開始以夸大新聞內容或者干脆用制造假新聞的方法來獲取利益。北京“紙餡包子”事件是中國近年來非常典型的在媚俗化風潮的影響下產生的假新聞,食品安全問題一向是中國老百姓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用廢紙做包子餡這種無視百姓利益到極點的行為無疑能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和關注,很具有震撼性,受眾也很希望類似造假危害百姓生活健康的行為被揭露和曝光。所以記者就人為的假造了這么一起造假事件,以迎合受眾的興趣。
二、杜絕新聞媚俗化的幾點措施
大眾傳播的媚俗化現象是在新聞自由前提下媒體與市場結合的必然產物,不管是現在的中國還是百年前的西方新聞界都曾受到過媚俗化新聞的荼毒。對于我國新聞界目前的媚俗化傾向的糾正,不僅要求國家盡快出臺完善的法律法規以保障合理的新聞自由,主要還要靠媒體和受眾檢討自身,主動做出改變。所以,要在全社會真正實現抵制新聞媚俗化,還新聞傳播以正氣,還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媒體樹立正確的目標
媒體應該堅定自己的使命,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輿論導向意識。
傳媒,乃社會之公器。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該始終堅持以弘揚社會正氣,抨擊黑暗、推進社會進步為目的。在選擇新聞方面要恪守道德倫理的底線;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業務水平,正確區分通俗與媚俗、人文關懷和惡意炒作之間的本質差別。扮演好自己“把關人”的角色,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二)媒體進行準確的自身定位
準確定位自身,以精品贏得受眾。
《南方周末》、《鳳凰衛視》等媒體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媒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只要你能準確把握媒體欄目(節目)的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和人情味,靠質量和特色來主動吸引受眾。力求獨樹一幟,而不是靠盲目跟風媚俗、被動迎合受眾來獲得市場,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對受眾進行積極向上的、潛移默化的引導。
(三)受眾應提高自身修養
受眾應提高自身欣賞水平,多了解有益于自身發展的信息。
受眾群體的分化趨勢日益明顯,不同年齡、受教育程度的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年輕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受眾更容易受到媒體上媚俗新聞的吸引,而年長一些、或受教育程度高的受眾因為會更主動地去了解重大新聞和對自身發展有益的信息而對媚俗新聞具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其實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無論何種類型的受眾要想獲得更好的生活和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知識能力和精神修養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通過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學習和充電是最為常見的方式。如果受眾將注意力從色情、暴力、煽情新聞上轉移到那些關乎國家社會的重大新聞或有益自己發展的信息上,那么媚俗化新聞將不會獲得生存的土壤。
(四)完善新聞監督機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新聞法律法規來約束和規范媒體及傳媒從業者的行為。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也相繼的得到制定和完善,但是大眾傳媒進入市場化的時間較短,在這一階段我們還處于摸索階段。一方面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的正當采編行為和新聞自由得不到有效保護;另一方面一些不適當、不合理的行為也得不到明確的制裁,因為缺乏統一明確的新聞法,所以一些邊緣性的問題和糾紛得不到圓滿解決,因此,社會各界、業界、廣大受眾都亟待一部正式的新聞法盡快出臺。
新聞媚俗化泛濫現象的出現因為媒體間的不良競爭和對受眾信息需求的盲從和誤導。我國的新聞媒體本應是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更是廣大人民的喉舌,而媚俗化新聞降低了媒體公信度,毀壞了媒體聲譽,更對廣大受眾的健康發展有害,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下,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媒體必須要嚴防媚俗化對我們的侵蝕。希望我們的媒體工作者和能夠趨利避害,合理發展傳媒事業,最終為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林綱.網絡新聞語言的媚俗化傾向[J].傳媒觀察,2006(07).
[2](美)尼爾.波茨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3]張惺.傳媒媚俗化原因解析[J].新聞傳播,2002(07).
[4]曹徐嵐.媚俗化傳播與受眾心理要素[J].科技信息,2006(04).
[5]宋海燕.新聞媒體媚俗化分析[J].記者搖籃,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