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姣
摘要:20世紀的音樂是多元的、夸張的、歇斯底里的,這段時期的人們多半聒噪、叛逆、脫離傳統,使得每個作曲家創作的作品都有其各自的想法和特色,風格多種多樣。本文以瓦雷茲為例,分別從他的生平、創作時期、音樂觀念以及他與電子音樂之間的關系做一個簡要梳理。
關鍵詞:瓦雷茲;噪音音樂;電子音樂
引言
瓦雷茲是20世紀樂壇上最具獨創性和革新性的作曲家。他所創造的新音響對二十世紀的音樂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他不僅是新音樂的先驅者,也是電子音樂的開拓者,為20世紀先鋒音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瓦雷茲的生平概述
法裔美國著名作曲家埃德加·維克多·阿西爾·夏爾·瓦雷茲(Edgard Victor Achille Charles Varese,1883年12月22日-1965年11月6日)于1883年12月22日在巴黎出生,從小接受數學和工程學的教育為他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盡管家人極力反對,他還是于1903年考入了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艾伯·維多爾。后定居柏林,創建了“交響樂合唱團”大量作品在這個時期涌現。之后他與卡洛斯·薩爾澤一起成立了國際作曲家協會上演丁當時最具有革新性的美國和歐洲作曲家的新作品。1927年他與亨利·考埃爾等建立了泛美作曲家協會,專門演奏美洲作曲家的新音樂。瓦雷茲是一個年輕的叛逆者,一生跌宕起伏,從早期無人理解他的作品被稱為是“瘋子音樂”到后期被尊稱為“電子音樂之父”,具有創新精神的偉大作曲家晚期由于動脈硬化于1965年11月6日卒于紐約,享年82歲。
2.瓦雷茲的創作時期
縱觀瓦雷茲的一生,創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創作階段是在1920年以前,這段時期的作品主要受到了德彪西和理查·施特勞斯的影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完成了與胡戈·霍夫曼舍爾合作的歌劇《俄狄浦斯》及其他8部樂隊作品,基本在柏林的一次火災中都化為灰燼。
第二個創作階段是在1921-1936年,是他創作的輝煌期。比如《八棱體》(Octandre,1924)、《電離》(Ionization,1931)、《密度21.5》(Density21.5,1936)。《電離》是由13個演奏者演奏35件不同的打擊樂器、摩擦樂器,包括有音高的樂器,比如管鐘;沒有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比如鼓,鈸等;還有可變音高的打擊樂器,比如警報器。這部作品成為了瓦雷茲研究純音響、純節奏的開山之作,也被稱為是噪音音樂的經典。當他的事業正處于高峰期時,他認為現有的技術、音響手段已經不能滿足于他對音樂深入的詮釋,這個時候電子音樂剛剛起步,他想要的聲音在當時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由于對現有音響的不滿足,他選擇了停筆,無論外界如何評價,他都沒有任何回復。
當1952年瓦雷茲為管弦樂和預制錄音帶創作的《荒漠》(Deserts,1952)問世時,即是他創作的第三個階段開始,也是他在沉寂多年后重新開始作曲的標志。《荒漠>之后瓦雷茲的作品幾乎都與電子音樂有關。比如他1958年為磁帶音樂而作的《電子音詩》(Poem Electronique,1958),就是完全電子音樂化的。該作品描寫了世界的起源。作品把425個揚聲器分為20個音頻組,通過三個傳聲道在大會館中進行演奏,力求人們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都能完整地聽到全曲,這部作品也是早期電子音樂創作中最廣為人知的重要作品之一。
3.瓦雷茲的音樂觀念
瓦雷茲不屈從于已聽到過的聲音。他認為:“音色只是整個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把音樂和科學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注重追求音樂的創新性,以全新的手法來進行音樂創作。
瓦雷茲的音樂觀念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改變的。從他早期的作品《阿美利加》(Amerigues,1921)、《奉獻》中可以看出,他受了很多德彪西創作風格的影響,例如運用豐富的打擊樂器;為了獲得新的音色而非常規性的使用樂器等。
之后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音樂理念。從他的作品《積分》(Integrales,1926)、《電離》、《密度21.5》中可以看出他是第一個能夠把噪音熟練運用的人;他創造了在單一音響基礎之上的主題發展技術;他倡導解放和擴大音響,追求新的樂器組合下的音色;他開發和創造音源,拋棄調性和聲,在創作中主張運用純音響和純節奏的形態,盡力達到一種完全客觀的風格。
為了增添音樂的創作方法,他尋找新的音樂創作手段來代替傳統的音響。在1934年所作的作品《赤道》(Equatorial,1934)中運用的馬特諾電琴使人眼前一亮,這就是早期電子音樂的雛形。然而瓦雷茲腦海里想要的聲音并不僅限于這些,直到50年代所作的《荒漠》和《電子音詩》,使那些熱衷于搞“錄音帶音樂”的作曲家們發現瓦雷茲是他們的“預言家”,被人們尊稱為“電子音樂之父”,長期被埋沒的大師才最終獲得了他的地位。
4.瓦雷茲與電子音樂的關系
電子音樂分為三個階段:具體音樂、合成器音樂以及計算機音樂。瓦雷茲所處的是在第一個階段
具體音樂時代。
20世紀20年代的某一天,瓦雷茲去看路易吉·魯索洛的噪音音樂會后深受啟發,他雖然不主張將粗糙的噪音直接運用到作品中,但可以把聲音寬泛到日常生活中,不再有樂音與噪音之分,而是把他們有計劃地組合在一起處于平等的地位,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嘗試使用大量的打擊樂器和管樂器,并把電子音樂運用到他的作品中。
20世紀40-50年代電子音樂興起,具體音樂與電子音樂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其聲音材料的不同,一個是由具象的聲音構成,一個是運用電子手段整合而成,而瓦雷茲的電子音樂更偏向于第一種具體音樂,比如他在《電離》中把警報器用于他的音樂中以及他把馬特諾電琴用于他的作品《赤道》中都可以看出他個人更偏向于用具象的聲音作電子音樂。他提出了音響空間學,從他的作品《電子音詩》中使人產生宇宙空間感,對其建筑、聲學也有很大的影響。
正如他所說“音樂它應該是生命的悸動,需要新的表達方法,而且,以科學為伍能夠為它注入新的青春活力。我夢想許多樂器服從于我的思想,而且還夢想,它們是以整個尚未知曉的音響世界的造化,在我內心節奏的一些緊急關頭,必將會被借用到的。”這句話正預示著音樂歷史新紀元的到來現代電子音樂的誕生。
結束語
對于瓦雷茲這位當代作曲家來說,國內外對于他的研究文獻不多。本文試圖對作曲家的創作經歷進行梳理,旨在探究作曲家思想轉變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