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雨歆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學家,他的創作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更富含著濃厚的民族意識。《F大調創作主題與變奏曲Op.19,No.6》為這部鋼琴作品的最后一首,題獻給柴科夫斯基的好友赫爾曼·拉羅恰。本人希望通過本文對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了解音樂特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理解柴科夫斯基變奏曲的創作手法。
關鍵詞:柴科夫斯基;變奏曲;音樂特征
一、調式調性的轉變
《F大調創作主題與變奏曲Op.19,No.6》中共有主題加上十二次變奏以及一個龐大的尾聲,所以其變奏次數較多,且篇幅較大。每個變奏的調式調性隨著主題的變化而變化,調性結構表如下: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變奏I至變奏Ⅳ的調性始終穩定地保持在主調F大調上,變奏V至變奏Ⅸ的調性則不斷地在游離及回歸之中徘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且變奏Ⅷ、變奏Ⅸ為調性的回歸做鋪墊。經過變奏X的同名小調過渡后,變奏Ⅺ至尾聲調性正式回歸至主調,并結束全曲。所以,由此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變奏I至變奏Ⅳ可看作第一部分為全曲的呈示,變奏V至變奏Ⅸ可看做第二部分為全曲的發展,變奏X至尾聲可看作第三部分為全曲的再現。根據表格中的分析可以看出,《F大調創作主題與變奏曲Op.19,No.6》是一首調式調性較為豐富的作品,充分體現了柴科夫斯基作品的風格和創作手法,使音樂更生動地表達了這部作品的豐富內涵及作者的真摯情感。
二、柱式和弦的運用
柱式和弦在《F大調創作主題與變奏曲Op.19,No.6》中大量的運用,這使得和聲的表現效果更加立體,同時這也是柴科夫斯基最擅長的創作手法。為了達到不同的音樂效果,柴科夫斯基在運用柱式和弦的創作手法時,巧妙的將速度與力量等要素相互配合,塑造了煥然一新的音樂形象。在變奏VII中,柴科夫斯基運用柱式和弦塑造出一種莊嚴而又肅穆的音樂形象。運用了的柱式和弦及中速的演奏速度,不僅豐富了和聲的音響,還烘托了神圣的音樂氣氛。變奏Ⅷ中,大量運用密集的柱式和弦與八度音程結合,完美地塑造出強有力的英雄的形象。大量的柱式和弦以及大力度的彈奏,使氣勢大大增加,使得整個變奏的音響十分宏大剛毅。
三、裝飾變奏的使用
在變奏過程中,柴科夫斯基善于通過裝飾變奏的手法來改變主題的面貌。從變奏I的第一個樂句可以發現,在左手的低聲部的句尾處與右手的內聲部發生了些許改變,八分音符替代了先前的四分音符,加強了內聲部節奏的律動感并使主題旋律更具流動性。變奏II是主題的延續,主題旋律所在的音區則是這一變奏最大的改變,音區從右手的高聲部轉向了左手的內聲部。右手的聲部成為單一的伴奏聲部,十六分音符的出現替代了原先的八分音符,主題織體的對位四聲部得以改變。變奏II與變奏I相比,利用音區的改變及樂句的擴展,加入了更多的裝飾變化。但是旋律聲部屬于級進式的小幅度擴展,基本上保持了主題的四個基本動機和整體輪廓。
變奏X的節奏改變了主題原有的面貌,旋律音區與變奏II做了相同的改變,放置于左手的內聲部。富有流動性的十六分音符構成了右手的伴奏聲部,并且加入了大量的和弦音,配合慢速的演奏,伴隨著主旋律柔和的低聲吟唱。雖然變奏X以歌唱性的旋律回歸至主題,但是拍數的增加使得節拍的發生改變,氣息也隨之變得寬廣,表現出比主題更加細膩、柔和、悠長的抒情感。
四、節奏的巧妙變換
1、等分音型
這種節奏型在這部作品中被大量運用,并通過運用不同的力度及演奏方法進行處理,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如主題中,連奏的等分音型搭配p的力度,旋律柔和、音調質樸,營造出一種靜謐,柔美的氣氛。而在變奏Ⅵ中,用f的力度彈奏等分音型,并以斷奏來進一步演繹詮釋,使得整個變奏的情緒更加活潑、生動。
2、附點音型
在變奏Ⅺ中,柴科夫斯基運用附點音型替換主題的等分音型,讓柔美的主題旋律頓時充滿著動力感。通過巧妙地使用附點音型,使此變奏的音響效果顯得更加鏗鏘有力,象征著俄羅斯人民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不屈服、不放棄的英雄革命形象。
3、切分音型
柴科夫斯基在變奏Ⅸ中運用了切分音型,使舞蹈的跳躍性在這一變奏中一覽無遺,瑪祖卡舞曲的變奏風格,表現出歡快、詼諧的音樂情緒。
五、級進與模進
1、級進進行
整首作品的主要動機是級進進行的旋律貫穿于始終。在主題中,第一小節的級進上行、第二小節的級進下行與第三小節的上下行純四度所構成的旋律走勢呈波浪型,這種波浪型的旋律走向加以舒緩的速度,呈現了音樂的抒情歌唱性。在變奏Ⅲ中,右手高聲部的伴奏旋律也使用了級進上下行。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跑動,加上小快板速度,更鮮明的顯現出了小快板歡快、活潑的音樂特征。左手的旋律也是級進進行的旋律,與右手的主旋律相互呼應。
2、模進進行
為了豐富旋律的變化發展,作品中多次在級進音型基礎之上使用模進的手法,促進了音樂的進行,使得音樂情緒不斷向上發展。在尾聲中,運用模進使得音型進入更高的音區,情緒很快的進入了最后的高潮,使音樂成為一種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要素。在變奏V、變奏VI之中,為了使樂句得到延伸,旋律得以發展,也采用到了模進的手法。
在這部作品中,主題與動機以及調性的變化都富有奇幻的色彩。柴科夫斯基沒有局限在主題旋律之中,而是將主題旋律加以變化,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給予旋律強大的生命力。每一個變奏都是那樣充滿生機和樂趣,那樣富有性格。不得不感嘆柴科夫斯基精妙絕倫的寫作手法以及細膩縝密的內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