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有發展城市主題文化,明確城市定位、整合資源優勢、提高文化品位和打造城市品牌,才能提升城市經濟價值品位,才能增強城市鮮活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這是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城市主題文化;特色;城市形象
隨著全球科技信息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突飛猛進,城市不僅在全球活動和地方事務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且城市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術、資本的獨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支撐城市生存、競爭和發展的巨大動力和無形資產,它滲透在城市經濟的各個領域。只有發展城市文化,才能提升城市經濟價值品位,擴大經濟輻射力,才能增強城市吸引力,塑造和完善城市形象。
一、城市文化與城市主題文化
城市文化是具有管理和規范城市活動行為的一種文化,它強調的是城市管理和規范的手段和行為尺度,不是單指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教育設施、人的知識水平、教育程度的狹義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舉凡某特定城市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總和所形成的管理系統。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組織體系的基本架構和行動方略的指導系統,是多數人對一個城市的總體認識結果。城市文化的構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
二、推行城市主題文化對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的重大意義
(一)城市主題文化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科學規劃
城市主題文化縮小了城市總體規劃和概念性規劃兩極分化的問題,是當今世界最前沿和最創新的科學規劃體系。因為城市總體規劃體系僵死過硬,而概念性規劃雖是一種新引進的超空間、超時空、超地域不受約束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體系,但又過于“天馬行空、異想天開”,它只是一個泛泛的城市規劃,是在僵硬的城市總體規劃上多了點空間發展內容而已。而城市主題文化發展戰略規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提供一個有主題依據的,有主題空間布局,有主題前瞻性戰略思想的一種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體系,它把城市總體規劃僵死和概念規劃泛泛的內容,通過一種城市主題文化融入到城市發展戰略之中,既打破了城市總體規劃的僵硬狀態,又調節了概念性規劃的泛泛不足,使城市總體規劃更具特色性和主題性,使概念性規劃更具超前性和前瞻性。通過城市主題文化發展戰略規劃,使城市定位更為準確和清晰,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城市主題文化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指導方向
城市主題文化是可以直接指導城市特色文化建設的可行性戰略,它是中國城市特色文化建設理論的創新成果,在解決城市特色危機、避免城市同質化、抵御全球文化一體化侵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城市主題文化是一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形態,是一種特色占有、特色壟斷和特色整合的文化。它首先要具備原創性、特質性和系統性,它不是簡單的城市特色文化一般組織和表現,而是把城市特色文化上升到城市主題文化系統工程意義的大層面。
(三)城市主題文化為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豐富內涵
城市主題文化是城市生命的內核,城市主題文化的核心既不是一味地保留傳統的城市歷史文化而使城市發展停滯不前,也不是片面地追求經濟發展而大肆破壞城市的傳統人文風貌造成“千城一面”,而是在保留歷史文化與發展城市經濟之間達到合理的完美統一。同時,城市主題文化是在開發挖掘整頓組合機制資源、資金資源、載體資源、人才資源等各項城市資源的基礎上綜合實行的城市發展戰略,它能夠突出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質,能夠貫通其他經濟、社會、人文、建筑等資源形成城市發展的張力。
三、推行城市主題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的有效途徑
(一)圍繞文化主題,明確城市定位
政府各級部門應高度重視推行城市主題文化工作,應聘請經濟、社會學專家進行軟科學項目研究,在堅持高起點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原則的基礎上,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正確引導,加大投入,進行科學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從而準確把握城市發展的脈搏,徹底改變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城市開發的無序性和城市管理的粗放型。
(二)承繼歷史文化,整合資源優勢
首先,應該具有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以文化資源決定城市發展的思路,以文化特色作為城市價值的所在,通過系統分析科學論證,對城市歷史發展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區域經濟環境特質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開發利用,形成城市主題經濟文化有機鏈條、發展格局、國際品牌及核心競爭力手段,使整個城市的經濟、文化,在城市主題文化宏觀調控和微觀運作下科學的有機運轉。其次,發展城市主題要注重文化多樣化的特點,不但要承繼弘揚城市的歷史文化,而且要使之與現代先進文化和優秀文化融匯升華,具備突出的現代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特征,并注入到城市發展的各支脈中去,承繼傳統美德,豐富文化底蘊,形成鮮明特色,使城市文化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以推動城市文化的巨大發展。第三,要圍繞城市主題進行有效有序的資源開發,促進人與城市、經濟與文化、景觀與建筑之間的關系系統整合,努力使城市產業集約化、經濟高端化、建筑主題化、社會和諧化、城市名牌化,從而把構建和諧社會在城市發展領域具體化。
(三)加強文明意識,提高文化品位
首先,政府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創建文明城市,把立足點放在群眾的需要上,讓文明創建在群眾中蓬勃開展,促進城市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這是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它也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其次,要喚醒廣大市民的形象意識和文明意識,廣泛深入地開展創建學習型城市活動,構筑市民終身教育體系,不斷提高市民整體素質,加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真正使文明禮貌、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要求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同時也要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第三,要注重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扎實有效地創建和諧健康的城市環境,如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環境、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等,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城市更有活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倪鵬飛,城市競爭力:全球觀察與中國戰略,理論參考,2002(7).
[2]單霽翔,略論開展城市文化問題研究的現實意義,新華文摘,2007(9).
作者簡介:
盛楠(1994-),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