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 陸曉輝


【摘? 要】目的:分析抑郁癥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對患者情緒與自我接納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于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0例入組,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與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情緒變化與自我接納能力。結果:觀察組的HAMD評分(12.16±0.69)分與SDS評分(45.69±4.26)分相比于對照組(16.45±1.34)分(61.59±5.12)分與明顯更低,觀察組的自我接納評分(55.58±3.69)分相比于對照組(44.69±4.23)分明顯更高,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抑郁癥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可有效消除不良心理情緒,使患者的自我接納能力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抑郁癥;心理護理;情緒;自我接納
【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174-0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patients' emotion and self-acceptanc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9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care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emotional changes and self-accept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HAMD score (12.16±0.69)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6.45±1.34) (61.59±5.12), and the self-acceptanc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6.69±5.16). The scores of (55.58±3.69)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44.69±4.23),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bad psychological emotions, and make patients' self-acceptance abil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care; emotion; self-acceptance
抑郁癥患者主要表現為思維遲緩、情緒低落、運動抑制,嚴重者也會導致生活自理能力大幅降低。大腦突觸神經遞質分泌減少、個體遺傳因素、生活遭受重大突發事件等均與抑郁癥發生存在密切關系[1]。目前,臨床治療抑郁癥多采用藥物治療、替代治療、認知治療等方式治療,但是治療只能控制病情發展,針對患者心理問題發展有效改善[2]。臨床研究發現,臨床治療期間給予抑郁癥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使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疾病得到有效開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效果。因此,我院特選取80例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比較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與自我接納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0例入組,符合臨床抑郁癥診斷標準,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腦脊液中5-羥色胺含量降低,存在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精力不集中、活動抑制、悲觀絕望等癥狀,病程時間>3個月;本組研究已排除重要臟腑功能疾病患者,排除腦血管疾病患者,排除意識功能障礙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7.46±3.57)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病程(2.16±0.64)年;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38.17±4.68)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病程(2.27±0.84)年;資料比較,兩組未見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替代治療、認知治療等,治療期間給予常規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①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科學評估患者病情,對患者病情波動預兆進行客觀評估[3]。②加強藥劑管理,囑咐家屬在患者服藥期間要進行實時監督,保證患者按時按量服藥,服藥后要檢查患者口腔,避免患者私自藏藥,影響疾病治療效果。③獲得患者家屬的支持,讓患者家屬多陪伴在患者身旁,給予患者家庭支持,由護理人員與患者朋友給予患者社會支持與鼓勵,使患者認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有效提高。利用情境形成方式使患者與周圍外界環境的協調性有效提高。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具體方法:①通過轉移矛盾方式,穩定患者病情,指導患者開展適當的戶外運動鍛煉,將患者注意力轉移至運動方面,針對內向患者可通過聽積極音樂、繪畫等患者個人愛好,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悅。②開展單獨訪談開展個人心理干預,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針對性開展自我認知治療,指導患者學會調節情感與心理狀態,保持積極樂觀態度,正確看待疾病,正視自身患有抑郁癥的事實,積極配合治療。③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集中向抑郁癥患者及家屬開展抑郁癥相關知識教育,使患者及家屬可正確認識抑郁癥,掌握抑郁癥的對待方法,使患者家屬可正確與患者相處。
1.3觀察指標 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MAMD)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情緒狀態進行評估。利用自我接納問卷調查患者的自我接納程度。
評價標準HAMD總分為29分,分數達到14分以上即表示個體存在抑郁可能,分數達到21分以上提示個體抑郁情緒嚴重。SDS總分為100分,分數達到50分以上即存在抑郁癥狀,分數在50~69分為輕度抑郁,70~79分為中度焦慮,8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自我接納問卷總分為64分,分數越高提示個體的接納程度越高,分數越低提示個體自我接納程度越低[4~5]。
1.4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描述用(
);計數資料:用χ2值檢驗,描述用(%);P值<0.05時,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抑郁情緒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與SD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與SDS評分均有效降低,觀察組的兩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2.2 兩組自我接納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自我接納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自我接納評分均有所升高,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抑郁癥患者發病后均存在自我封閉、自我認知功能障礙、自我接納程度低等心理問題,開展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進行干預時,可通過自勉法、宣泄法等方式幫助患者正確宣泄不良情緒,以積極樂觀態度面對疾病與治療。抑郁癥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前,穩定患者的情緒,可通過心理游戲等方式,了解患者對周圍人事物看法,可通過宣講心理故事等方式,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促進患者心靈成長[6]。宣泄法可使患者掌握正確情緒宣泄方法,使患者了解不良情緒狀態的危害,幫助患者及時發現負性心理情緒,正確宣泄不良情緒。自勉法則是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解除對自己過低的評價與認識,引導患者發現自身的長處與優勢,正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學會弱化不足對生活帶來的影響。當患者情緒低落時,引導患者掌握自我勉勵方式,快速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恢復樂觀、自信等積極情緒。自勉法是一種精神勝利方法,醫護人員要指導學會應用“唯物辯證一分為二”的理論觀點[7],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啟發性看待他人、自己、事物中存在的積極一面,將消極情緒轉變為積極情緒。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HAMA評分與SD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相比于對照組評分更低,兩組數據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果提示,心理護理可使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狀態有效改善。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自我接納評分相比于護理前明顯升高,與對照組評分相比更高,兩組數據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果提示,抑郁癥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后,可使患者的自我接納能力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不僅需要給予患者積極溝通交流、藥劑管理、家庭與社會理解與支持等常規護理,而且需要加強心理干預,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使患者的自我接納能力顯著提高。因此,心理護理值得在抑郁癥護理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侯麗琴. 探討人性化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作用[J]. 智慧健康, 2018, 4(4): 119-120.
[2]陳丹, 李至浩, 羅躍嘉. 抑郁癥相關的認知與情緒系統腦網絡異常[J]. 科學通報, 2017(22):46-53.
[3]李秀麗. 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疏導及精神護理措施[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68):207+210.
[4]唐海燕. 共情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的抑郁情緒及生活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28).
[5]陳俊娟, 陳文華, 張智. 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35).
[6]王鳳艷. 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及自我接納的影響分析[J]. 當代醫學, 2017(8).
[7]李雪松. 抑郁癥康復采用綜合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 繼續醫學教育, 2018, v.32(0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