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珍
【摘? 要】進幾年我國逐漸步入人口老齡化,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的情況也越來越多。由于老年人股骨頭血液循環比較差,患者骨折后極易發生組織壞死,須行髖關節的置換術治療。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髖關節損傷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的解除髖關節疾病患者的病情,糾正畸形,并且還可以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髖關節置換術中老年患者居多,由于骨科老年患者護理的特殊性,在護理過程中應該提高護理質量、實施合理有效的心理護理、并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和康復護理,從而縮短患者治療療程,有利于早日康復。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老年患者;護理觀察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198-02
引言: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下降,反應能力和關節靈活度降低,以及天氣等原因素,發生股骨頸骨折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容易產生各類精神障礙癥狀,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對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老年患者應該及時針對性的實施科學的護理措施,對緩解患者術后心理壓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1]。本文對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后,具體的臨床護理進行分析探討,具體如下:
1手術方法
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后再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按照全髖關節置換標準方法進行,手術治療后傷口引流24-48h,患者住院時間一般為15-45d。
2護理觀察和具體護理措施
2.1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患者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特征,多數患者會存在恐懼、矛盾等一系列心理反應,不利于治療的進展。在手術之前,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和宣傳教育,把髖關節病常見的病因、癥狀、以及治療等相關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方式給患者進行科普講解,讓患者明白手術的必要性,平復患者的消極情緒,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術的相關治療,樹立戰爭疾病的信心。術后要多鼓勵支持患者多進行鍛煉,使患者面對疾病的挑戰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2.2生命體征監測
由于髖關節置換手術出血量會比較大,所以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一定要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注意切口敷料以及負壓引流管暢通,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的變化要詳細做好護理記錄。術后使用鎮痛泵的患者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尿量和引流量,如果出現異常要第一時間通知主治醫師。另外要做好引流護理工作,保證患者引流管道暢通并且處于負壓狀態。對術后可能出現的感染、深靜脈血栓甚至關節脫落的癥狀,要提前做好處理和預防工作。
2.3疼痛護理
髖關節置換術后很容易出現疼痛的癥狀,再加上老年患者會出現的緊張心理,患者對疼痛可能會愈加難以忍受,護理人員要細心耐心的傾聽患者對疼痛癥狀的傾訴。我科室特別重視疼痛管理的護理內容,所以產生了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通過疼痛評估和疼痛護理干預的方式,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評估量表對患者疼痛度進行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在患者入院8h內進行第一次疼痛評估,術后即刻、術后4小時、術后8小時、術后24小時、術后72小時分別進行疼痛評估。對疼痛評估在4分以上的患者,應立刻通知主治醫師進行適當的鎮痛處理,來緩解患者的疼痛。鎮痛處理后每隔4小時再次評估,直到患者評估在4分一下。
2.4康復訓練護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各肢體功能下降,在髖關節置換手術之后會使行動更加的困難。對于行動困難的患者,要認真和患者家屬做好配合溝通,術后要先協助患者定時翻身以及其他肢體被動活動,做好深靜脈血栓、肺炎、肌肉萎縮等等各癥狀的預防工作。要加強患者高纖維、高蛋白食物的攝入,不要讓患者攝入難消化、油膩的食物。適度增加患者每日的飲水量,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患者發生便秘的情況。在患者康復訓練方面,由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但多數患者在手術2周左右就準備出院,所以一定要針對患者做好康復訓練指導工作,前期可指導患者用雙拐協助行走,然后慢慢加大行走的距離和活動量,逐漸能使用單拐并進行單腿平衡訓練。一定要注意指導患者避免二郎腿,避免做髖關節曲度超過90度的動作,從而避免發生假體脫落的現象[2]。
2.5用藥指導
老年患者經常會出現誤服或者漏服藥的現象,并且很容易把藥物的種類、劑量、和服藥時間弄混。所以對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用藥,要明確藥品名稱、用藥的時間和劑量等,最好在護理人員或者患者家屬的監督下服藥。同時還要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屬,不能不遵醫囑私自停藥,如果私自停藥可能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后果。針對藥物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屬,如果出現了不良反應告知患者及家屬不用過度緊張,并告知如何作出相應的措施。
3預防術后并發癥
術后要防止患者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認真做好基礎護理。鼓勵患者自主咳嗽咳痰、多做深呼吸。保持患者床單平整干燥,患者要定時翻身,防止壓瘡發生。保留導尿管時每日2次對會陰擦洗,防止泌尿系統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在患者術后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多活動下肢,可進行踝關節屈伸和環轉運動,加速靜脈血液回流的速度。對術后下肢血栓發生高危的患者,要預防性的應用抗凝藥物,術后可給予達肝素鈉皮下注射,每日一次,以加強抗凝治療。也可適當應用間歇充氣壓力泵,分別對踝部、大腿和小腿產生一定的壓力,使下肢血流速度增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4出院指導
由于髖關節置換術后恢復時間較長,要積極做好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徐徐漸進進行患肢四頭股收縮,功能鍛煉。術后6周之內不要做雙腿交叉動作。避免做很軟的沙發和矮凳子,坐椅子是不要將身體傾斜。避免彎腰撿地上的東西,髖關節避免過度彎曲[3],術后3個月肢體可慢慢負重。6個月避免患者外旋內收并可逐漸增加肌肉和關節活動時間。通過準確有效的功能鍛煉,達到恢復肢體功能。
總結
人老了生理性就會減弱,老年人很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又因為身體運動性變弱,很容易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嚴重的患者,實施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來替換損壞的髖關節,從而減少患者的痛苦,達到髖關節的功能恢復。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術后消極心理癥狀,對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對手術的成功率也會有很大的提高,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同時能達到良好的術后康復效果,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齊椿萫,黃文明. 為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老年患者施行手術室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 當代醫藥論叢,2014,(13):87-88.
[2]楊紅. 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