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蒙超 劉艷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手術室患者采取人文關懷護理,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為提高手術室護理的整體水平提供參考進行分析研究。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2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時間先后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120例,采取常規(guī)手術護理;觀察組120例,在常規(guī)護理中引入人文關懷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舒適度、焦慮值、滿意度等。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舒適度及焦慮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值明顯下降,舒適度顯著提高,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85.83%)(P<0.05)。結論:人文關懷護理對改善手術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舒適度及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夠提升護理質量,體現(xiàn)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改善當前醫(yī)患關系的緊張狀態(tài),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全程人文關懷;意義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221-02
引言
手術室治療疾病、拯救患者生命的一個主要方式。因其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所以無論手術大小,患者均需承受相應疼痛和痛苦,甚至部分患者將其認為為人生痛苦經(jīng)歷之一。所以,術前,患者和其家屬心理均存在一定抵觸、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況。此不但對順利實施手術造成影響,且會加大心腦血管等癥狀發(fā)生可能性,進而對其術后康復造成影響。因此,手術室給予相應護理則有無法忽視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模式逐步改革,我院將全程人文關懷應用到手術室護理中,其效果明顯。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2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溝通及理解障礙患者;②意識不清楚患者;③非擇期手術或二次手術患者;④嚴重心、腦、肝臟疾病患者;⑤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等。根據(jù)入院時間先后,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20例,男性65例,女性55例;年齡28~62(40.98±7.11)歲;手術類型:婦產(chǎn)科手術34例,普外科手術46例,骨科手術28例,五官科手術12例。對照組120例,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齡25~58(40.67±7.75)歲;手術類型:婦產(chǎn)科手術33例,普外科手術45例,骨科手術24例,五官科手術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給予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包括術前交接、手術室準備、手術配合、術后觀察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手術室護理全程人文關懷干預,具體如下。1)術前交接:護理人員接收到手術安排后,應立即與相關科室進行交接,與科室護理人員和臨床醫(yī)師進行信息核對,逐一確定患者臨床診斷、手術方案、家族史、過敏史、治療史等信息,確保信息準確無誤。分析患者基本信息中潛在的文獻因素,提前開始著手準備,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同時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2)術前訪視:術前1d,護理人員來到病房,主動問候患者,并以溫柔的態(tài)度,與患者交流溝通,在充分尊重患者隱私的基礎上,耐心交待手術事宜,幫助患者標注術前準備要點,說明術前準備的重要作用,提醒患者積極配合,避免引發(fā)不良后果。3)全程化心理護理:術前,通過與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針對性采取心理疏導等措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指導患者學會控制自身情緒。術中,提前調整手術室溫濕度,使患者體感舒適,入室后,親切接待患者,避免患者產(chǎn)生孤獨感和無助感。患者入室后,積極幫助其擺好體位,詢問有無不適感覺,說明麻醉及術中情況,消除患者的緊張感,并積極安撫患者不良情緒。術后,及時給予患者情感支持,選擇多個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嚴格按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減輕患者痛苦。同時,術后在病房內(nèi)播放輕柔的音樂,減輕患者的疼痛等不適感。4)術后回訪:術后第2天,手術室護理人員回訪患者,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觀察引流等留置情況,并詢問患者恢復效果,查看患者有無異常表現(xiàn)。耐心與患者交流溝通,提醒其積極配合后續(xù)治療,并選擇多個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同時,詢問患者和家屬有無疑惑的問題,耐心予以解答。同時,詢問患者和家屬是否存在特殊的需要,積極協(xié)調幫助患者和家屬解決現(xiàn)實問題。5)術后人性化指導:考慮到術后患者需要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康復期,因而有必要采取一定健康教育措施,提高患者和家屬的自護能力,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出院前,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指導患者及家屬日常護理的基礎知識,告知患者回家后治療方法和護理知識,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同時,提醒患者和家屬,術后按時復查,及時觀察病情進展。
2結果
2.1舒適度及焦慮值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舒適度及焦慮值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值明顯下降,舒適度顯著提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現(xiàn)代護理學的不斷發(fā)展,手術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往的護理已經(jīng)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護理的發(fā)展需求,舒適護理從細節(jié)上出發(fā),重視患者的感受,整體提高了護理質量。結合人文關懷后,整體護理更易被患者接受,提高了護理滿意率。面對手術室,每個患者心理均會表現(xiàn)出程度不同的恐懼、緊張等,影響和醫(yī)師的配合,手術無法順利實施。為消除此類負面心理,臨床將人文關懷應用到手術室中,可明顯降低其緊張、焦躁心理,拉近醫(yī)患關系,提升療效,降低并發(fā)癥。本研究中納入240例患者分2組進行討論,從患者滿意度評分上證實了全程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價值,且P<0.05。人文關懷的基礎是尊重患者人格,主要包含:術前人文關懷、術中人文關懷、營造環(huán)境等,術前將患者恐懼、緊張心理消除,并評估其情緒和心理狀況,緩解焦躁心理,做好交接工作,有效提升服務效果。人文關懷指關懷人生存狀況,肯定人性生活條件和人的尊嚴,追求人類自由和解放。總體來說,人文關懷則指關注人發(fā)展與生存,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護理人員需內(nèi)化所得到的知識,對患者自覺付出相應情感,此則為人文關懷護理。手術室屬于護理服務的特殊場所,在此實施人文關懷,屬于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必要結果。為更好的滿足和實施此發(fā)展需求,手術室改變以往護理方法,不局限在只和器械合作,機械的將手術完成,而在于更為全面的了解其心理和生理需求,加強溝通,針對性給予護理活動和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過程中積極采取全程人文關懷干預,有助于降低并發(fā)癥風險,改善患者術前、術后負性情緒反應,并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郭麗.手術室人文關懷在硬膜外麻醉下PPH術中護理的應用價值評價[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9,17(6):88-89.
[2]王麗沛,張彤,王智玲,等.陜西省漢中市手術室護理人員人文執(zhí)業(yè)能力調查研究[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9,32(1):86-90.
[3]閆蘭香.全程人文關懷對手術室患者護理的效果及影響[J/CD].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81.
[4]楊雪梅,杜麗慧,曹立春,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腫瘤手術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25(S1):293-294.
[5]范娜美.人文關懷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重要性[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4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