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2-0016-01
現代醫學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我國臨床醫學提供了較好的支持。但是,對于某些突發性疾病(心肌梗塞、心臟病、腦溢血、腦梗塞)的發生都是異常突然的,若不及時送醫,可能會提高患者的致死率。由此可見,完善院前急救技術,并開展相應治療辦法,降低各類心、腦或創傷性臟器損傷而導致患者直接死亡的幾率,有利于提高我國居民生活的質量。那么,在實際院前急救治療過程中,急救人員需要注意什么?什么院前急救?如何開展院前急救呢?
什么是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的主要對象是心跳驟停的患者,此類患者的大多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且個人體征情況較不穩定。就臨床醫學而言,若患有心腦血管的患者發生急性疾病而引發的呼吸困難,最佳救助時間通常在3分鐘左右;若救助時間多于10分鐘及以上,可能會導致心源性猝死的致死率在95%及以上。可以說,若患者突發心臟或腦部的血管疾病,可能會降低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務必對此類患者進行急救。
傳統“120”急救電話的最短到達時間普遍在15分鐘及以上,而醫護人員到達時已經錯過了該患者的救助時間,不利于患者生存。由此,需要范圍內的具備醫學常識或救助常識的人對該患者進行急救,維系患者的臨床體征,此現象就是院前急救的基本內涵。據《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所述,在患者發病后240s內救助,有利于改善患者體征。同時,急救中主要涵括“求救”、“心肺復蘇”等患者,而除顫環節是急救中的重中之重,通常需要聯用心肺復蘇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能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幾率。院前急救所涉及的醫學知識點較多,主要涵括護理學、急救理論、外科理論等內容。通過協調即場的臨床資源,采用相應護理方法進行救助,以此判斷出患者基本體征。
院前急救包含哪些內容?
院前急救主要涵括心肺復蘇和電擊除顫兩方面內容,而這兩方面內容也存在一定差異性。具體如下:
第一,心肺復蘇是院前急救的重中之重。首先,急救人員需要分析當地的環境因素,確保該環境穩定性后方可實現救助。此時,急救人員需做好相應自我防護,根據場地變化佩戴相應防護裝置。例如煙塵較大的火災現場的救助中,則需佩戴防毒面罩,同時分析患者的體征情況,并以此開展心肺復蘇的技術。同時,急救人員需使用雙手輕拍患者雙肩,并呼喊患者,觀察患者臨床體征。此時,需合理使用除顫器,使患者平躺至較為平緩地面上或棉被上,解開患者的上衣,使用手指觸摸患者頸動脈的功能情況。若患者的胸腔的起伏狀況、個人呼吸狀況都存在一定問題,且伴隨有呼吸停止的現象,需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心肺復蘇過程中,需做好胸外按壓,且按壓頻率需控制在15秒按壓30次左右。另外,急救人員需采用雙手疊扣法進行按壓,按壓位置在患者雙側乳頭中央部位,同時借助身體重力特點進行垂直按壓操作,按壓的深度需控制在胸腔下陷4~6cm處。通過一定頻率的按壓后,需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將患者頭部轉向靠近急救人員一側。同時,可采用拖頜法進行護理,護理方法主要將患者的頭部向正后方輕微按壓,確保患者呼吸的順暢,降低按壓過程中對患者組織的損傷。最后,需采用人工呼吸的辦法對患者進行通氣,且保證次頻率的間隔為1s左右,直至患者胸前可自主起伏。
第二,通過心肺復蘇后,需采用電擊除顫的辦法進行治療,同時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進行急救處理,提高患者的呼吸能力。通過采用該器械進行急救,能夠在一定時間內(180s)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同時,除顫過程也需注意提高除顫的應用效果,采用相應辦法提高救助效果,有利于構建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現場急救的注意事項
現場急救的過程中,需結合不同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進行分析,為患者提供較好、較為完全的急救方法,能夠提高現場急救的合理性。所以,需結合以下模式進行急救:首先,需分析患者的呼吸情況,呼吸情況主要包括患者吸氧情況、組織分泌物、插管情況等等。同時,需分析患者的循環功能,并以此拓展相應的護理辦法,具體護理辦法包括藥物護理、穩固患者心電圖等。另外,需要控制患者的神經中樞功能,特別是對某些神經中樞組織進行分析,合理處理癲癇、水腫、血管疾病等癥狀。若患者出現中毒等情況,則需要對患者各身體臟器組織進行處理,包括腦部、胸部、脊椎部位的止血操作。止血操作進行中,也需注意對患者進行止痛、止咳、止血等情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恢復效果。總之,在現場急救的過程中,還需注意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記錄,確保相應搶救措施契合現場急救的要求。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現場急救
由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組織相對較為薄弱,護理也相應較為困難,所以需根據現根據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程和病情特點進行分析,采用相應控制方法對患者進行搶救。例如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搶救過程中,其發病原因是因為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的。其發病原因就是因為患者血管壁組織厚度增加,導致患者血管組織硬化,極易出現斷裂、出血、堵塞等狀況。同時,當患者發病過程中,需及時向身邊的人們進行求助,備用“速效救心丸”進行急救護理,盡量在第一時間內以藥物作用疏導患者的血管組織。
所以,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日常護理中,需要求患者服用適量的三七,做好血管護理和飲食護理。飲食護理過程中,也需注意盡量保證清淡、少油、少辣的飲食習慣,加強一定體育鍛煉,降低患者發生猝死的幾率。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措施通常是一種輔助患者恢復并保證呼吸順暢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別是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確保外出過程中都有監護人陪伴,降低單獨外出的發生幾率。同時,實際救助中,急救人員需根據“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實施相應護理操作,根據相應操作開展具體臨床治療,并結合正確的、合理的護理方法進行急救,從而減少患者致死率,也有利于實踐院前急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