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單位大多重編輕校,而隨著校對軟件的不斷發展,有些新聞單位因為機器校對的經濟性取消了人工校對崗位,這也給校對人員帶來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的巨大沖擊,校對從業人員要深入思考,形成新思路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工作能力提升;摒棄傳統的固定制崗位的想法,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對傳統編校崗位帶來的新需求,突破校對崗位職能的“外沿”,不僅僅是局限于固定的“校”,而是采用整合的方式,對多來源多渠道的內容進行校前編、編中校,努力實現編輯和校對崗位的“二合一”,從而實現個人價值的提升。
關鍵詞:人機結合;編校合一
一、機器校對和人工校對應優勢互補而非取代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在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中、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新媒體對于內容的傳播不再是過去的滯后的、高篩選的和單一形式的。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對校對工作的要求也不僅僅是準確這一基本要求,更加強調表達涵義和表達效果。
隨著軟件技術的發展和軟件智能化的提升,很自然地就出現了機器校對這種校對技術。機器校對在提高效率方面有著人工不能比的優越性,但是從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來看,在人工智能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這種利用數據庫搜索的校對技術只能是人工校對的輔助,遠遠不能取代人工校對。計算機校對軟件的工作原理是對語素和詞語之間的連接關系進行搜索比對。在常規的動名詞、固有短語、專有名詞等固定情態下的查找糾錯能力要高于人工。但是,計算機校對軟件的工作原理------通過數據庫機械性地搜索和比對,決定了它只能機械性地處理可以被固定化的東西,而漢語文字是變化的,自然語言是活躍的、有生命的,更不可能徹底固定化,更何況網絡化語言的出現極大程度上對現有漢語言表達形式產生了一定意義上的“顛覆”,碎片化、口語化現象極為突出,動名詞性的活用改變、使用方式的變化也突破了傳統形式。校對軟件所采用的數據庫和語言模型必然是滯后的,目前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使得校對軟件更不可能智能化地自我學習語言,所以計算機校對軟件查錯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誤報漏報時有發生,尤其是對語法上的偏差、特殊狀態下的標點符號的運用、專有名詞的正確使用等等問題的查錯糾錯幾乎無能為力,而對于“新新語言”誤報概率更高,更有甚者,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人機結合、人機互補才是新媒體校對方法的發展方向。
也因此,人工校對工作方式也必然要發生轉變。過去,傳統的校對工作主要是“勘正”,這部分的機械性的工作可以由校對軟件去承擔----從而提高效率,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對人員校對時要立足于原稿內容,更要跳出原稿之外,這時所考查的,是校對人員的政治敏感度、反應速度、知識厚度、判斷能力。一個經驗豐富的校對人員,憑借自身知識儲備進行分析,要能夠迅速敏銳地提出疑問,與記者編輯快速溝通,同時要善于借助各種工具。這時他的主要任務是厘清“是”與“非”的邊界和范圍,而這也考驗著校對者的智慧。而一個合格的校對人員必須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尤其是對政治性、綱領性文件的學習。新媒體環境中的新,體現在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受眾廣度上,正確引領輿論的導向性功能依然是媒體的基本功能,而校對人員的工作正是把守質量關的最后一道防火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校對方式才是合適而高效的。
二、新媒體思維的反差給校對帶來了新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編輯記者在內容的呈現上常常努力追求創新與突破,在版面、內容、語言等各方面常有創新,具體表現在:注重標題,追求“抓人眼球”的效果;追求整個版面的視覺體驗,較多地使用表格圖片等直觀內容進行呈現;文字表達上更加口語化,很大程度上地使用方言俚語或網絡流行語。這些給校對工作帶來的挑戰是,既要做視覺規范、文字規范和報紙品位的維護者,有創新有品位;又要跟上采編人員的思維,不守舊不固化,還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內容的審核者。另外,視覺創新涉及到的圖片、位置、字體等變化,也增大了圖文錯配、文圖不符等差錯出現的幾率,甚至有時圖片格式的改動都會影響整個版面,會出現“壓字”“重疊”的現象;新環境下的新聞傳播速度,是過去難以想象的,因而臨時撤換稿子、甚至整個版面撤換的情況比以前更加的頻繁,使得校對工作量增大,無形當中加大了出錯的風險……這些歸屬于校對工作范疇中出現的問題,是校對軟件解決不了的,都需要校對人員保持高度的專注,并要與編輯記者充分溝通。至于口語、俚語、網絡用語的大量使用,則要求校對人員在語言使用的規范性和新聞的可傳播性之間做出靈活的判斷,這更多的是要求校對者能夠綜合信息、智慧地解決校對難題。
在新媒體環境下,憑借各種典籍、資料、工具書等固有的、“舊”的知識來解決校對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的方法已經遠遠不夠用了,校對人員要靈活使用新的資源渠道,錘煉出屬于自己的“新”思維,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對需求。
三、新媒體環境為校對工作發展指明新方向
未來,關于校對工作,我的觀點是:在新媒體時代,新聞來源渠道的多樣化導致編輯工作的重心要轉移到內容的甄別、題材的編選上,校對功能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強,而這將導致編輯崗位和校對崗位必然地合二為一。面對新的趨勢和要求,傳統的校對工作思維僅僅局限于“校”已經不能適應,而這也恰恰給校對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從單一的崗位轉變為復合型崗位。保持“校”的優勢的同時,提升“編”、“選”的能力。因此,可以說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對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前途光明的。
面對新媒體傳播,媒體從業者,尤其是校對,在嚴守漢語言規范這個基本工作職能的前提下,要能錘煉政治意識,精煉匠人意識,努力順應數字時代發展的要求,把傳統的字句校對工作方式轉變成充滿智慧的“新”媒體校對,進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作者簡介:楊英(1979-),女,江蘇南京人,學歷:大專,單位:揚子晚報社,研究方向:校對沿革及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