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鑫 范春亭 李梅
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市場觀念和市場機制在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但還不足以將大學畢業生這種基礎性的寶貴人才資源合理、均衡、高效、穩定、學有所用、用其所長、專學專用、穩定發展的調配到就業崗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一次就業穩定率低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就我國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看,在貌似好于其他類別高等院校就業率的表向下,初次就業穩定率低和農業機械類專業學生就業率低的“兩低”問題還十分突出。而農業機械化是建設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動力支撐,發展制造業并建設制造業第一大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導向,無論是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還是更具體的聚焦于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特別是農機類應屆畢業生,本該相對的具有實在意義上的初次就業率高和初次就業穩定率高的優勢。因此,本研究針對與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特別是農業機械類應屆畢業生就業門路拓展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就業創業的視角展開探研。
關鍵詞:農機類應屆畢業生;機電學院;拓展就業門路;國家重點行業領域
在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市場觀念和市場機制已經基本形成的現下,高校作為我國基礎性人才的培養輸送基地,既承擔著對大學生立德樹人、墩品儲能的責任和義務,亦承擔著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培養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進行就業指導的責任和義務。不可否認,目前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這種基礎性的寶貴人才資源還不能合理、均衡、高效、穩定、學有所用、用其所長、專學專用、穩定發展的調配到就業崗位,就業難和初次就業穩定率低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就我國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看,在貌似高于其他類別高等院校就業率的表向下,初次就業穩定率低和農業機械類專業學生就業率低的“兩低”問題還十分突出。這里有著多種因素之使然,但就農業院校尤其是農業機械專業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念培養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進行就業指導的責任和義務說來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必須從這個方面認真分析問題,積極探尋對策,為農業院校農業機械類應屆畢業生拓展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就業創業的門路,有其“隨行就市”“人盡其用”的合理性和時效性,值得予以關注和探討。
一、我國農業院校農業機械類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和初次就業穩定率低問題的存在與根源
(一)我國農業院校農業機械類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存在
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與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機制的交織作用下,盡管我國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的社會環境已經形成,但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依舊凸顯。在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大環境下,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是相對高的,而其相對偏高的就業分布是農林牧副漁業的種子工程、農學、生物制劑、動植物檢疫、水產養殖等方面,農業機械類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很突出,正如有研究者就高校農業機械化類畢業生進行就業現狀調研分析后,提出:“目前就業環境下,高校農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較弱,就業率低下,尤其是對口專業就業率比較低;大部分農機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態不穩定,職業發展中經常出現跳槽現象,就業的滿意度較低,薪資待遇低等。”[1]
聯系云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看,云南農業大學自2005年以來連續13年榮獲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目標考核第一名,先后躋身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和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之列,并榮獲“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榮譽,但機電工程學院的農業機械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創業率是處于排名靠后的。
(二)我國農業院校農業機械類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存在的根源
其一是主觀原因。這里既包含學生就業意愿的主觀不足,也包括教師和學校就業指導方面的主觀不足。學生就業意愿的主觀不足主要表現為:在就業觀念方面的“一廂情愿”或“從眾選擇”,如考慮就業市場需求不足而考慮個人偏好過多;考慮就業取向的范圍過窄而出現扎堆求職問題;考慮職場歷練的思想準備不足而在就職后抗挫能力弱而進入二次就業人群的問題。教師和學校就業指導方面的主觀不足主要表現為: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聯系農機專業就業市場需求現狀不足,對學生的就業指導缺乏全程性、連續性、特殊性和開放性。
二、拓展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應屆畢業生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就業創業的對策
(一)解放思想,寬口選擇
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應屆畢業生就業取向的自主選擇與高校對這一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指導一直處于專業對口的基礎上,毋庸置疑,這樣的就業選項和就業指導是正確的和必須堅持的,因為農業院校的辦學方向就是為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專業人技術才,具體到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專業的就業對口是農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方面的農科人才和實用人才。但必須考量到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尤其是農業機械類學生的就業現狀,考量到我國涉農企業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現狀,考量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現狀,在繼續促進學生專業對口就業創業,也即在對口“三農”范圍內選擇就業創業和進行就業指導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將就業選擇和就業指導的事業和范圍拓展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給予應屆大學畢業生以更寬泛的就業創業的選擇范圍,以選擇蛋糕的做大來增加入職上崗的可能性和穩定性。
(二)把握機遇,加強指導
為加速“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國家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對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發出預測訊號,這十大領域即:“四基”建設、智能制造、“互聯網+制造”等領域,重點培養先進設計、關鍵制造工藝、材料、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工業云服務和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2]農業院校機電、工程專業應把握住這一輪國家對人才需求類型的導向,也即把握住市場對人才資源的調配方向,在積極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加強對應屆畢業生選擇到這些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就業創業的指導,并將具體的就業指導體現到:解讀國家政策、分析行業需求、選擇入職崗位、培育職業品質、做出職業發展規劃等具體方面。
(三)優化環境,強化措施
促進應屆大學生就業創業,充分發揮一批又一批經過高校培養出的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人才的聰明才智,提升我國人力資源大軍的科技素質是高校、地方和企業的共同責任,因而,三方力量要形成合力,既要在促進應屆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充分發揮好自身作用,也要能夠相互支撐和相互助力的形成合力,既要將過往促進應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經驗發揮好,也要積極優化應屆大學生就業創業環境,從各個相關方面給予應屆大學生就業創業以必要扶持。導向和扶持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應屆畢業生,尤其是一直以來就業率較低的農業機械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到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就業創業,在國家的建設發展需求的市場的大環境已經形成的情況下,要通過進一步優化高校、地方和企業的聯動與合力扶持的作用,將更多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包括農業院校機電工程類的應屆畢業吸引到更廣闊的、與學生的專業具有密切關聯的就業創業領域,無疑對國家建設、企業發展、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是三贏的,而這其中,高校應發揮好牽頭人、助推器的作用,因此,要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質量,從學校到院系到教師都應該解放思想、探索經驗、扎實努力的不斷為促進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樊康寧.高校農業機械化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調研分析——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D].河南農業大學,2016.
[2]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S].教職成[2016]9號文件,20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