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文
摘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涉及生態和環境保護,資源和能源使用以及社會和經濟發展問題。建筑業應具備自主創新,改善員工綠色建筑理念的能力。在施工階段的應用中,管理系統不斷完善。為了促進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探討了基于綠色建筑的建筑技術。
關鍵詞:綠色理念;環境保護;施工技術
一、綠色理念的建筑施工技術實施的必要性
鑒于傳統建筑項目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施工單位結合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條件。總結了提高項目質量的有效方法。積極推進先進的施工技術,倡導綠色施工的先進理念,嚴格執行綠色方案的運作要求。這些是未來建筑業改革的關鍵內容。無論是從項目的績效,質量標準,安全因素,還是項目建設的經濟效益,綠色建筑技術的推廣都有很多方面。
1.減少能源消耗。過度的能源消耗限制了建筑結構的性能。使用綠色技術完成施工任務可以減少源的消耗。首先,在電氣工程運行中,選擇節能技術改造電氣設備的安裝和連接,減少電能消耗。其次,在建筑物內部結構的建設中,在墻體上增加了保溫系統,以防止室內熱能的流失,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2.節省成本。“節能,節約土地,節約用水,節約材料”是綠色技術的核心特征,這四個方面的優化得到了改善,實現建筑的綠色建筑,綠色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也可以控制成本投資,有助于項目成本控制系統的運行。例如,綠色技術可以降低材料,電力,水等成本,節省工程建設成本。
3.改善性能。推廣綠色施工技術并非簡單的工序調整,也是對建筑物內外部組合形式的優化改進.從而起到了改善建筑性能的作用。
二、從管理出發的綠色理念施工技術
1.規范化,制度化,提高綠色施工管理水平。一是綠色施工技術依靠管理實施和保障綠色施工管理應是對傳統施工管理的概念和體系的全面改進。其次,管理層應該有一個組織系統來支持典型的綠色建筑組織體系,如圖1所示。第三,標準化和制度化是長期管理的保證。綠色施工管理應根據經驗教訓,結合實際施工技術水平和企業實際情況,制定若干規定,并定期評估,與時俱進。一系列法規確定警告并建立標準化設施。四是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將加強施工組織設計的綠色建設,至少在良好,快速,省,安全的基礎上,增加節水,節約土地,環境保護和再生的內容,增加相應的技術和相應的措施。選擇相應的設備。施工組織設計總目錄應加上章節,每個子項目應有綠色措施。
2.規劃管理和綠色施工計劃的準備。該計劃應在施工組織的設計中獨立確定,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批準。綠色建設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個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和應急救援計劃,以及減少環境負荷和保護地下設施和文物的有效措施。第二項節材措施,在確保項目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制定節材措施。例如,優化施工計劃的具體化,減少施工廢料,并盡可能使用可回收材料。第三節水措施,根據項目所在地的水資源情況,制定節水措施。第四節土地和建設用地保護措施,臨時標志的制定,建設總體布局規劃和臨時用地措施。
3.實施管理,第一綠色施工應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施工策劃、施工準備、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管理和監督。第二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施工作相應的宣傳,通過宣傳營造綠色施工的氛圍。第三定期對職工進行綠色施工知識培訓,增強職工綠色施工意識。
4.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第一制訂施工防塵、防毒、防輻射等職業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員的長期職業健康。第二合理布置施工場地,保護生活及辦公區不受施工活動的有害影響。施工現場建立衛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現時提供及時救助。第三提供衛生、健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加強對施工人員的住宿、膳食、飲用水等生活與環境衛生等管理,明顯改善施工人員的生活條件。
三、從環境保護出發的綠色理念施工技術
1.施工揚塵的控制,第一運送土方、垃圾、設備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損場外道路。運輸容易散落、飛揚、流漏的物料的車輛,必須采取措施封閉嚴密,保證車輛清潔。施工現場出口應設置洗車槽。第二土方作業階段,采取灑水、覆蓋等措施,達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1.5m,不擴散到場區外。第三結構施工、安裝裝飾裝修階段,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0.5m。對易產生揚塵的堆放材料應采取覆蓋措施;對粉末狀材料應封閉存放;場區內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運應有降塵措施,如覆蓋、灑水等。
2.光污染控制,第一盡量避免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夜間室外照明燈加設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圍。第二電焊作業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
3.土壤保護,首先要保護地表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流失。施工挖掘土壤,及時覆蓋砂巖或種植速生草種,減少土壤侵蝕;由于施工引起的地表徑流土壤流失,應采取設置地表排水系統,穩定坡度和植被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流失。第二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不會引起堵塞,泄漏,溢流等。及時清理池內各種沉積物,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清理和運輸。第三,電池,墨盒,油漆,涂料等有毒有害廢物應循環使用,并送回合格的加工單位,不得作為建筑垃圾運輸,以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第四次施工后,應恢復受施工活動破壞的植被(一般稱為臨時占地)。與當地花園,環境保護機構或當地植物研究機構合作,在以前開發的地區種植當地或其他合適的植物,以恢復剩余的開放空間地貌或科學綠化,并修復因人為破壞植被和地貌而造成的土壤侵蝕。建筑活動。
4.建筑垃圾控制,第一制定建筑垃圾減量化計劃,如住宅建筑,每萬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過400噸。第二加強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爭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達到30%,建筑物拆除產生的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對于碎石類、土石方類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鋪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爭再利用率大于50%。第奪施工現場生活區設置封閉式垃圾容器,施工場地生活垃圾實行袋裝化,及時清運。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并收集到現場封閉式垃圾站,集中運出。
四、結束語
目前,建筑施工技術的改良和發展尤其重要,這不僅關系到資源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還關系到城市總體規劃的問題。我們只有切實做到建筑施工技術的改革與創新,才能有助于實現資源能源的優化配置,才能有效減少建筑施工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度,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夏青,于潔,徐成,環境管理體系[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申琪玉,李惠強,綠色建筑與綠色施工[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21(5):1634-1638.
(作者單位:錦州華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