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
摘要:中藥品質是決定其臨床療效的關鍵,對其進行質量控制是臨床應用的前提。在傳統中醫藥為全世界做出更大貢獻的同時,一些質量問題仍在影響其健康發展。例如中成藥慘假、夾雜及含有受保護動物制品,飲片形式多種多樣而無統一標準,中藥材質量參差不齊等。針對W上問題,我們從生產實際出發,期望通過相關環節質量控制技術創新以保證中藥品質,并通過質量追溯在整體產業鏈水平構建品質評價體系,促進各環節的工藝優化和質量控制,保障中藥產品質量穩定和療效可靠。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討了中藥質量控制相關創新技術,以供參閱。
關鍵詞:中藥質量;創新技術
1中藥復方DNA鑒定新方法分析中成藥生物組成
中成藥中的摻假、夾雜,不僅影響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因涉及受保護動物而存在監管難題。目前復方鑒定以分子鑒定較準確,其中以依據DNA條形碼測序進行鑒定通用性強,但挑克隆一代測序通量低,二代測序讀長較短,而長讀長、高通量第三代測序技術有望彌補這些不足。通過三代單分子測序,經CCS處理提高結果Reads質量和準確度,獲得全長條形碼DNA序列,并使用條形碼組合提高鑒定準確性和檢出概率。樣品經DNA提取,標簽引物PCR擴增,磁珠純化制備建庫樣本,并上機測序;下機數據經(由人參CCS處理,數據抽取獲得結果Reads,最后聚類、校驗和物種鑒定。以生脈散及由單味藥麥冬、五味子構成,比例3:3:2)為例,分別制備散劑、各單味藥DNA樣本DNA混合的DNA樣本(混DNA),各DNA樣本分別制備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建庫樣本進行三代測序并進行鑒定分析;并采用ITS2和C01序列對含動物藥的三味茨黎散(羨黎,冬葵果,方海)進行鑒定,作為方法驗證。同時,通過生脈散ITS2序列挑克隆一代測序進行方法比較分析。結果從生脈散ITS2序列PCR產物中挑取了81個克隆,其中76個鑒定為人參,5個鑒定為五味子,未檢出麥冬。三代測序樣本中,除麥冬的ITS2序列建庫樣本因擴增困難有較多外源序列外,其它樣本與預期一致。生脈散ITS2序列建庫樣本中能檢出人參和五味子,psbA-trnH序列建庫樣本中能檢出五味子、麥冬和人參屬(Panaxsp.)的序列。以其中一份生脈散((SRD-i151T15)為例,得到890條ITS2結果Reads,其中840條為人參,50條為五味子;得到4443條psbA-trnH結果Reads,其中人參屬3429條,五味子986條,麥冬28條。三味羨黎散中各藥味組成都得到鑒定,并檢出了5種外源植物及2種微生物的序列,且外源序列Reads數和種類數隨測序深度增加而呈現上升趨勢。兩種散劑共10個混DNA建庫樣本結果Reads中均無外源物種序列,散劑建庫樣本中檢出的外源物種來源于散劑自身,推斷是由于原料不夠純凈引入的。三代測序結果Reads總有效率99. 93%,大部分樣本(39/46)有效率達100%,幾乎沒有無法解釋的結果Reads,平行樣本間結果相近,表明該方法穩定可行;即使是原料夾帶的外源動植物都能在成藥中檢出并準確鑒定,且能區分浙麥冬與川麥冬,及與西洋參ITS2序列極相近的人參序列,表明該方法檢出限極低、鑒定準確。全長條形碼組合的交互驗證、互補使鑒定更準確,檢出概率更高,選用合適的條形碼能拓展用于其它領域的生物檢測鑒定。與現有中藥復方分子鑒定方法相比,組合全長條形碼策略通量較高,流程簡單、可批量處理,鑒定更準確,結果更可信。
2中藥飲片標準湯劑研究
以參考臨床湯劑制法、經標準工藝制備的單味飲片標準湯劑對其它飲片形式(如配方顆粒、超微飲片、煮散飲片等)進行分析,能夠增強對這些新型飲片的監管,并為它們的用法用量提供參考。色譜光譜等指紋圖譜技術為中藥飲片產品提供整體品質信息,保證批次間質量一致;而指標成分含量及轉移率、出膏率等能提供量的信息。如研究發現各批次人參飲片的出膏率都在40%以上,表明由其制得的顆粒的最大當量不應超過2.5;而依據藥典規定的指標成分含量限值,結合指標成分轉移率范圍,對配方顆粒及其中間體干膏粉進行含量測定能為當量分析提供更多數據支持,確保臨床用藥劑量準確。另外,標準湯劑預期干膏的每當量含量分析,為干膏粉、配方顆粒等提供了更便捷的當量計算方法。依據中藥飲片標準湯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進行中藥復方、中藥配伍等方面標準湯劑研究,用于中成藥質控,并為中藥藥性、配伍理論等研究提供數據支撐。由指標成分含量及轉移率、指紋圖譜相似度和出膏率構成的“點線面”一體的標準湯劑質控體系,有利于新型飲片的研發和生產質控,對藥材質量的評價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依托標準湯劑的標化作用(包括當量換算),可以選擇性吸收各形式飲片的優勢,打破不同形式飲片間調配的壁壘,在滿足臨床用藥需求、保證療效的同時,合理、高效地利用中藥資源。
3中藥材質量控制體系探討
全長條形碼鑒定對種質不同的浙、川麥冬psbA-trnH序列差異位點進行了驗證;人參飲片標準湯劑研究表明藥材質量與產地關系密切,而農殘超標、炮制不當更是關系到中藥的安全性和臨床療效。鑒于中藥材質量影響因素較多,需以質量追溯體系為框架、結合環節質控,構建中藥材質量控制體系。對現階段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同時結合品質生態學和產地區劃研究,以期從產業結構和技術環節上共同為中藥材質量控制體系發展獻策。分析表明,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完善魚需發展集約化生產,并適當精簡產業結構,建設配套倉儲、物流設施。以五味子為例,結合其品質影響因素和產地生態因子分析,采用藥用植物全球產地生態適宜性區劃信息系統(GMPGIS)進行產地適宜性區劃,為不同適宜性區域類型的五味子種植選地和生產集約化提供參考,并提出五味子生產質量控制體系框架。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藥依托其功效為人類健康服務,經長期臨床應用驗證,功效好的藥品被傳承,引導藥物品質提升和新藥研發;而中藥的品質是其功效的基本保證,保障并推動中藥功效拓展;各質控技術保證中藥品質,并通過關鍵技術研發和流程優化,促進產業鏈各階段中藥品質提升,助推中藥行業發展;質量追溯體系保證中藥從生產到使用都處于監控范圍內,將中藥療效與品質信息、質量控制信息關聯,發現與療效關系密切的關鍵環節和因素,促進療效水平的整體提升,并消除不符合生產規范和質量不合格產品對行業的負面作用,維護中藥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