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要:本文以《撥根蘆柴花》為例,從揚州民歌演唱的方言特點、演唱技巧、情感處理,發音處理,文化傳承方面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傳承民歌及民族獨特的藝術。本首歌的情緒歡快、激昂,同時又有含蓄,羞澀,揚州的地區優勢,使得揚州民歌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風格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優美柔情同時也具有北方方言的豪放爽朗,因而在江蘇民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民歌文化源遠流長,各地民歌風格各異,江蘇民歌極具個性、明快又優美的旋律、淳樸的歌詞、具有特色的方言是江蘇民歌的獨特魅力,尤為突出的是揚州民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本首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揚州民歌;演唱方法;文化傳承
一、江蘇揚州民歌演唱中方言的特點
(一)發聲方法,語言特色
江蘇揚州所在地區的方言屬于江淮方言區。揚州屬于江蘇中部地區,方言特色有著蘇南方言的輕柔圓潤,同時也有蘇北方言的干練豪爽,有著地方優勢的揚州,方言極具特色,揚州傳統的方言特色和地方民歌婉轉優美的旋律結合在一起,使得揚州民歌存有不一樣的風韻,畫龍點睛。
揚州方言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通常區分不開“n”和“l”兩個聲母,前后鼻音沒有區別,如“牛”,“劉”不分;“你”,“里”不分;“凝”,“林”不分等;平仄不分:如“早”,“找”不分;“cong”和“chong”,如“叢”,“重”不分等;揚州方言有許多的合音字,如“忙”是“馬上”的合音,我忙來就是我馬上來的意思;“供”就是“告訴”的合音,我供你就是我告訴你的意思等。揚州方言的韻母特點,雙元音變成單元音。揚州方言也不區分尖音與團音
(二)方言特征,地方色彩
民歌通俗易懂就是人民的歌曲,它是從生活中創作的。以各地方言為語言基礎,從而有不同的韻味,通過方言的聲調、語調的不同,形成優美的旋律。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泥土氣息,它的創作是即興的,傳播是口頭的,內容是生活中而來。
揚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為其地域性增加風韻。在生活中社交中人們慣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和溝通,學校同樣也是用普通話來教學,但地方民歌演唱用普通話完全表達的話會顯得死板,改變了民歌本身表達的情感。
二、《拔根蘆柴花》的藝術特點
(一)情感處理
《拔根蘆柴花》是江蘇揚州一首特色民歌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秧田歌、。
這首歌的三段歌詞中,有蝴蝶飛舞,鴛鴦戲水,阿姐洗衣呈現出歡快的景象。演唱的時候構建一幅美好生活勞動的情景,情緒是飽滿的,激昂的,聲音伴隨著氣息走,歡快的節奏,眼神和手勢配合,
第一段除襯詞外整體來講是對景色的描寫。詞中有蝴蝶飛舞,鴛鴦戲水,表演的時候想象畫面,眼神跟手勢走協調一致。情感表達應該是稱贊的有贊美之意的,聲音搭著氣息流動,要做到氣息的連貫。
第二段,勾勒的是一個江南婦女勞作的畫面,詞中可以看出,時而采桑,時而洗衣,雖累也愉悅。聲音要連貫,氣息要飽滿有彈性,情緒是愉悅的,演唱時要有畫面,聲搭著氣息。
第三段,講述的是男女之間戀愛的情景,同時帶有羞澀。音色要表達出男女之間有些害羞,要加些女兒家的甜美、矯羞。這一段在音樂情感上有一定的遞增體現,聲音方面注意控制,適當的表現些欲言又止的含蓄。
(二)音樂創作的特點
《拔根蘆柴花》屬于“秧田歌”音調大多明亮悠揚,曲調比較歡快,節奏明快,易記易唱。秧田歌屬于江淮民歌流傳區,有獨特的風格魅力。因為地區原因特點,對民歌有一定的影響,從而有一定的風格特色。
節奏節拍方面也是自由的、散板式的。全曲音調在明快、奔放、昂揚的基調中揉合了一點含蓄。這個歌精巧的結構讓整個歌曲充滿了活力,生命力。結構為“起,承,轉,合”的四句非方整式結構,妙在‘轉句,也是本首歌曲的“黃金分割點”,真是增加了光彩之處。
三、《拔根蘆柴花》的演唱方法
(一)氣息的控制,發聲技巧
在這首歌的演唱過程中,有幾處地方需要我們特別注意一下。其一發音上有這幾個特點:拔(白)、玉(由)、丹(旦)等。首歌的亮點就在于方言的獨特性。其二,是語調問題,29、30小節處的高音OO-MI,是個滑音需要我們準確而流暢的完成,聲音搭著氣息,往上走;第二段的“濕“和“丹“都是很俏的上滑音,要拋出去,這也是特色之一一定要做到。第三,一二部分每個字的氣息不要過于強硬,是講述的、說話般的語氣,把每個詞說出來,氣口留在附點、常音處,休止符處我們要做到聲斷,氣不斷、情更不能斷,氣息推著聲音走,氣沉丹田,注意發聲的位置。最后的氣息要吸得深而飽滿,將全曲推向高潮,然后就是結束句是否完美了,在經過反復后的結束句情感應該是整曲的一個延續、聲音是整曲情感的載體,速度的漸慢要求氣息加深做到綿長悠遠讓聽者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二)演唱時,特殊的發音處理
《拔根蘆柴花》作為極具代表性的揚州民歌,采用揚州方言演唱才更有風韻。因此,演唱民歌《拔根蘆柴花》
是要學好地方民間方言,這樣才可以將此曲發揮完整。揚州民歌中的襯詞,大多是反映歌曲所表達的情感的,可見襯詞在當地民歌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普通話的平卷舌,揚州話里是不分的,揚州話用z,c,s,l來替代zh,ch,sh,r。聲調方面:揚州話有5個單字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例“拔根蘆柴花”中的“拔”字,要恰當地掌握其入聲字的特殊演唱方法,雖然在聲調方面都讀第二聲,但在這里唱“bia”,與普通話的“ba”大不相同,吐字既不可太重又不可太輕。“這”在揚州方言中平翹舌不分,“z”替代“zhe”,唱平舌音,“那”字筆者做語氣較重,體現出民間的鄉土氣息感。“玉蘭花兒開”中“you”代替“yu”,演唱時要把方言特色運用上,才能體現這個歌獨特的風韻。
結語
無論是方言還是民歌,都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瑰寶。《撥根蘆柴花》作為揚州方言民歌中的代表,其研究價值非同凡響。社會在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音樂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地前進,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民族音樂的傳承,傳承才是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