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富
四川省五馬坪監獄醫院,四川五馬坪 614400
自1993年3月—2012年8月該院共收治異物存留病員75例,由于年齡、部位、異物種類的不同其治療方法也不同。現將診治體會報道如下。
本組年齡最小4歲,最大67歲,75%為成人;門診診治44例,住院診治31例;其中1例位于顱內,2例位于頭皮,3例位于頸面部,15例位于咽喉部,3例位于胸腔,8例位于腹腔,8例位于臀部,其余位于四肢;異物存留表淺的35例,較深的25例,深部異物存留15例;其中29例為金屬異物存留,37例為魚刺、竹簽、木簽、石塊存留,9例為其他異物存留;槍傷5例,自殺10例,爆炸傷3例,車禍傷10例,勞動受傷27例,其他受傷20例。
癥狀與體征:有外傷史,傷口或傷道疼痛、不適感;異物在傷口周圍能觸摸,較深異物以觸到固定的痛點,壓迫此痛點時,患者感到刺痛,在四肢時肢體會不由自主的避讓。異物存留時間越長越易形成包裹性包塊,疼痛減輕,但局部仍可有明顯的戳痛感。
通過X光機進行透視或攝片,基本上均能見到高密度的金屬異物或低密度較模糊的其他異物像,過小的其他異物不能辨認和魚刺不顯影像。在實踐中采用《立體解析幾何》的三維空間坐標定位法,用“十”鉛字貼在壓痛點,然后攝標準的正側位片定位,對深部異物,根據異物影像,以“十”鉛字對應點為三維空間坐標的O點,并將O點做上標記,以O點所在的冠狀軸為X軸,垂直軸為Z軸,矢狀軸為Y軸,根據異物攝片影像在三維空間中可較為準確的定位,并確定手術入路。若異物過小或為本身在X線中不顯像的,可根據痛點及包塊所在定位。若異物影像與骨影像重疊,可根據其內外方向決定補照斜位片協助定位,確定異物距淺表深度、距左側距皮或右側距皮距離定位。
手術法:按上述空間定位法定位后,新鮮傷口從擴創后,用指尖在其內仔細觸摸,也可用探針或血管鉗輕輕探測,有質硬或摩擦的多為異物;探到肌腱,筋膜也有摩擦感,但較柔韌且富有彈性,與之鑒別,異物在人體存留3 d以上,異物與周圍組織間隙變寬,異物取出后局部使用抗生素。異物在人體存留1月以上者,可按軟組織包繞形成包裹性包塊,手術將包塊和異物一并切除。針挑法:適用于淺表較小異物,肉眼可見者,可用消毒針頭直接挑出,淺表較大異物可用鉗夾法。粘貼法:對淺表較多玻璃刺可用膠布粘貼患處,貼緊后迅速將其撕掉,反復操作,多可將玻璃刺粘出。磁吸法:對傷口內存留鐵屑,或游離的金屬異物,可用消毒后的磁石吸附其上取出。保守治療:對于吞食金屬異物,給予24 h消化道X線監察,若異物穿過空腔臟器進入腹腔形成腹膜炎,立即手術處理。
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經手術治療或自動排出,無異物殘存者;②好轉:經手術治療未取凈或自動排異物后仍有異物殘存者;③未愈:經手術治療完全未取出異物,或未經手術,保守治療異物仍殘存者。
直視下、喉鏡下鉗夾法取出異物如魚刺、木簽、竹簽等19例;粘貼法、磁吸法取出異物玻璃、鐵屑等8例;經手術治療48例,治愈40例,占83.3%,好轉8例,占16.7%;其中利用《立體解析幾何》中的三維空間坐標定位手術40例,全部治愈,成功率100%;6例因自傷吞水果刀片或者鐵釘等24 h內X線動態觀察經消化道排出;2例異物于胸腔或者腹腔存留觀察數年無變化、無不適未予以處理。
診斷:外傷異物存留后局部有觸壓痛;嬰幼兒常用于觸摸患處;有敏感性較強的固定性壓痛點;有痛性包塊,X線上可出現比軟組織密度增高的異物影像時診斷可成立。麻醉:手術時局麻藥物宜少;減少組織腫脹;另外可在麻藥里加用1/40萬付腎素收縮血管,減少局部組織出血,以利于尋找異物,嬰幼兒可用全麻。驅血:行驅血后術野清晰,更利于手術取出異物。鉗夾異物:用力不宜過大,速度不宜過快,否則易將異物夾碎增加取出難度,對易碎異物的夾取,可在血管鉗前端套硅膠管夾取,既可將異物夾緊,又不易將其夾碎;對于較大異物的夾取,要了解傷時刺入方向,或從X線上了解異物走向,順方向夾取,必要時將異物剪短夾取,以免損傷周圍血管、神經。異物取出術后暫時不縫合傷口,復查X片確定異物完全取出后逐層縫合傷口,必要時予以傷口置橡皮條引流,術后適當使用抗生素、定期換藥,防治感染。
用三維空間坐標定位O點宜用消毒不易消掉的龍膽紫做標記,異物定位后,術前應熟悉解剖,了解異物周圍有無重要血管、重要神經、重要臟器,充分估計手術可能的失血量和手術大概時間,必要時可備血;手術切忌盲目,要確定異物所在位置才能下刀,按照預定入路、預定深度到達異物所在部位,若在預定部位未找到,分析原因,在其周圍再定位尋找,切勿盲目擴大手術創傷范圍;充分利用三維空間坐標定位,不僅可以準確完整地將異物定位手術取出,縮短了手術時間,而且減少了手術痛苦,提高手術成功率。
[1] 范峻.異物坐標定位器與異物鉗在人體軟組織異物取出術中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6(23):165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