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寧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在全黨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信仰教育實效性的提高面臨著許多挑戰,但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同時這也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關鍵。當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狀況總體良好,但仍存在許多不足,比如對馬克思理論興趣不高的現象,實效性的提高是任重道遠的。針對這些問題從教育方法創新、大學生自身、教育評價機制改革三個方面提出改革方法,要把主義信仰的教育變為一種有效教信仰育,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樹立對的三觀。
一、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方法進行創新
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馬克思理論的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種方式的,例如馬克思主義的辯論賽,作文賽等等,這些都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但高校進行馬克思信仰教育的“主戰場”依然是課堂。我們現在的課堂上存了許多的問題,要提高實效性必然要改變這些問題,把“兩課”中枯燥難懂的專業術語變成大眾化、生動化、通俗易懂的語言;教師是這個轉化的主要實施者,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把時政、身邊的例子融入課堂,深入淺出地解讀“兩課”,教師用真情投入,用心的備課,大學生也會更有積極性去學習和理解課堂內容;以問題為導向,教師應該在備課的同時通過交流懂得學生的關注點,緊跟時代的步伐,用簡單的語言解讀馬克思理論中的復雜問題;只有這樣,理論結合實際,加強可信度、說服力,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學生真的愛上馬克思理論,并能以此為方向終生受益。
其次,在網絡化環境中,建設合理的網絡教育系統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針對于人展開,對人的需求理解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支撐點。法國啟蒙家愛爾維修認為,為了對人進行教育和改造,使他們具有更好的思想品質,就必須改變他的生活條件,改變他的環境。所以在網絡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要使主流意識地位不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來講是個挑戰。
現在大學生更多的使用電腦、手機來獲取時政等各種信息,教育實效性提高中加強從網絡上宣傳馬克思理論,搶占網絡媒體陣地,并加強網絡教育系統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可以發揮網絡教育系統的引領作用,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教育系統的管理讓網絡服務于教育,教育跟隨與網絡平臺。大環境的建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的需要要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網絡的共同完成,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系統。為大學生的信仰建立建造好的大環境,使教育更具有持久性和連續性。
二、改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評價機制
馬克思信仰實效性的提高要建立多樣的教學評價機制。把重單一的試卷考試成績向重素養、重能力轉化,把社會時代要求融入到評價機制中。培養具有良好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實質是真正的被大學生所內化。馬克思信仰教育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形成,要建立長效綜合評價機制,在實踐中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的用馬克思理論的角度來解決現實問題。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一般性的知識,我們要充分的掌握。要運用知識的前提是懂的知識,馬克思理論是個龐大的系統,包括政治經濟學、馬哲、科社三個主要的部分,但其中又包含了許多深奧的點,我們要掌握并運用必須要熟練的掌握。現在最常用的是終結性考核評價,一張試卷來評定對知識的掌握內化的程度,要提高馬克思信仰的實效性顯然是需要改變這一傳統模式的。高校應當在保證課堂質量的基礎上,用多種方式綜合評定,例如課堂的隨機提問,辯論會等等。
其次,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以理論學習是基礎,學會運用是關鍵,如果只重視書面的考察,則是徒勞無功的。如果大學生們在面對社會問題時能從容冷靜的分析,思考并有效的解決了問題,那么考試的分數考低點也是沒關系的,我們提高教育實效性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我們建立正確的教育考核評價機制,重點就是把理論內化為思想,最后轉化為行動,這個過程受教育者的思維方式,品德等方面會朝著更合理的方向發展。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高校可以采用多種標準進行評價,學習的進步、實踐活動能力、態度的變化等都是可行的。也可以使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多種方式。
最后,評價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也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對多方面進行評定。我們應當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日常生活學習與考試結果相結合,這樣的評定會更加的科學有效。充分發揮評價機制在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實效性中的作用,在教學中真正的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起科學的理論教育評價機制,讓學習者更加樂于接受馬克思信仰教育,更加積極的學習馬克思理論,更加活躍于馬克思主義相關的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凌愷.新形勢下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2):39-40.
[2]莊璟,劉彬.論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政治信仰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9(10):82-87.
[3]楊衛華.馬克思主義的泛化與返本——基于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9):109-110+117.
[4]逯亞萍.民族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教育路徑探析——以青海省為例[J].法制博覽,2019(14):293.
[5]初曉琳,劉暢,王寶東,敖祖輝.新中國成立初期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文化發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9):119-120.
[6]劉曉梅.《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對新時代信仰教育的啟示[J].現代交際,2019(08):143+142.
[7]樂林會.云南地方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調查研究[J].戲劇之家,2019(15):137-138.
[8]黃亞麗,王偉.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體系實施新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8):61-62.
[9]黃麗萍.習近平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及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啟示[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4):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