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隆
摘要:中國文學向外傳播的重要的問題的譯本的譯制問題,而國內出版界和翻譯界關于譯本的思想仍沒有正統的明確的答案。翻譯研究一直在圍繞“直譯”、“意譯”、“可譯”、“不可譯”等問題展開。這也造成中國文學譯本質量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中國文學的“走出去“。翻譯作為譯者對原文的個人解讀,受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語境所決定,本文主要從對譯者與原作者、譯文與原文的關系等翻譯的角度分析中國文學出口難的原因。
關鍵詞:譯者、文學、譯本,譯入與譯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增長迅速,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奇跡把中國推向了世界經濟總量的第二把交椅,全球社會對中國經濟實力已經足夠認同,然而對這塊素有“東方哲島”之稱的神州大陸上的文化又是怎樣的態度呢?可惜的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的各類文化商品走出國門的形勢仍然險峻,就2018中國圖書進出口的數據來看2018我國出口圖書兩千萬余冊金額達到七千萬美元而進口圖書的金額為三萬億四千億美元是出口金額的五倍,文學類圖書的進出口逆差為四倍的,文學出口一直是我國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融合交匯的必要途徑,然而直到目前為止我國文學作品外傳的力度仍然非常薄弱,譯出和譯入之間的逆差高達1:10,70%以上的輸出是去向了港澳臺東南亞等華人文化圈,而譯入則大部分來與歐美國家,根據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理論處的李朝全教授的統計,“中國當代文學有 1000 余部作品被翻譯成外文,他還對中國當代文學外譯的語種分布情況作了統計。在他所搜集到的 870 余種譯作中,語種分布況如下:“日文 262 種,法文244 種,英文 166 種,德文 56 種,荷蘭文 30 種,羅馬尼亞文 13 種,瑞典文和意大利文各 12 種。中國制造”的工業產品在全球都所見不鮮,該如何讓中國文學向它看齊,是本文主要思考的問題。
49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就曾迫切的想要向全世界宣傳中華民族悠久長遠的歷史和文化,《中國文學》期刊的英文版就是我們撬開世界文化交流窗口第一個嘗試,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的承擔了大部分中國文學向外展示的責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思想的解放中國文學向外展示的窗口也如雨后春筍一般破土而出,比如由著名翻譯家楊憲益主持編輯、組織翻譯、出版的《熊貓叢書》和名震一時的《大中華文庫》,然而因為國際環境變化等原因《中國文學》與《熊貓圖書》皆在2000宣告停刊跨入新世紀后又有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經典中國出版工程、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 可以說我國翻譯出版部門在推動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一事上還是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關懷的,也組織、培養了一批中譯外的翻譯專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就中國文學外傳總體而言,收效甚微,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譯出和譯入之間的比例仍是巨大的,我認為究其原因還是出在翻譯的譯上。
“譯”的過失
首先,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到外國的譯本,是要忠于原著,原文之上地去講求文章原意還是配合目的語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意識形態、人文品味來進行編修,是翻譯活動能否被認可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個人認為比起講求原文導致目的語國家讀者讀得云里霧里進而影響文學傳播,還是更應該立足實際,首先保證譯本能被目的語國所接受,畢竟中國讀者再喜歡再推崇的作品因為譯本過于晦澀而無法被他國讀者所接受,那整個翻譯活動無疑是徹底失敗的。
其次,文學作為表現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的載體,反映一定社會歷史時期中社會生活的作品,它大體是歸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這就讓文學作品有一定的地區性和民族性,使它向其他地區或民族傳播的時候就會面臨文化隔閡,也就產生了文學傳播時的折扣性。
同時,文學傳播的效果的好壞也取決于傳入和傳出雙方是否有傳播的需求,具不完全統計,就法語來說,近 30 年來譯入的作品達千種之多,是中國當代文學譯出法國作品數量的近四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文化格局中西方文化仍然處于強勢地位,美、法等國自身有著強大的文化支撐,與之相比,中華文化仍處于弱勢地位,文化強國對異族的文學、文化本身就沒有強烈的需求感,這時再去一味的向其大量的宣揚傳播本國文化不免有些一廂情愿之感。
再者,中國文學向西方世界傳播時它的譯介主體應該是深諳中國文化的本土譯者,還是既了解中國文化,又熟知海外讀者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的西方漢學家?這是出版界的重大問題,比如國外出版的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原作中 86% 的功夫在譯作中蒸發,就目前翻譯界的主流意見來看,中譯外的譯本還是以西方漢學家的譯本為佳。乍看或許有些崇洋媚外之感,但它背后也是有邏輯可言的。因為當外國文學傳入讀者的國家的時候,就數據來看讀者更偏向于購買閱讀該國本土著名翻譯家的譯本。法國解構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在闡釋讀者如何解讀文本時曾分析說,文本的意義是讀者個人從文本中摘取的東西,而非高高在上的作者安放在文本里的東西.據此分析的話譯者作為特殊讀者,他對文本的解讀也是在對原作進行解讀后,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譯語重新表達的內容和情感。這也使得西方漢學家的譯本有其獨特好處。
對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建議
1.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作為翻譯主體的外國翻譯家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我國的圖書對外出版部門和作家,要注意與翻譯家建立密切的聯系,對翻譯家授以權柄,讓他們能夠放手的、大膽的從他們的語境和文化特色、閱讀習慣的角度的去翻譯作品重視、解決他們在翻譯中遇到的各個層面的困難,做到中西合璧。
2.加強對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或地區的圖書市場、讀者的審美期待和閱讀習慣的研究。應該說。在選擇優秀作品出口外國的時候要做到量少而精、質優物美,更好的實現中國文學在外國的持久傳播。
結語
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是中國文化實力提升的重要途徑。關于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尋找有效的途徑,采取可行的措施。敞開心靈的交流,腳踏實地的開拓疆域,在與異國文化的接觸中,努力消除誤解,消除沖突,促進溝通,在相互交流中不斷豐富自身,進而共同發展,在共同發展中達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鮑曉英.中國文化“走出去”之譯介模式探索——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訪談錄[J].中國翻譯,2013,34(05):62-65
謝天振.莫言作品“外譯”成功的啟示[N].文匯讀書周報,2012-12-14
高方,許鈞.現狀、問題與建議—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31(06):5-9+92.
康繼軍,孔明星,談笑.文化認同對中國出口分行業貿易影響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9(01):67-79.
羅永洲.金庸小說英譯研究——兼論中國文學走出去[J].中國翻譯, 2011 (3) :52.
謝天振.譯者的誕生與原作者的“死亡”[J].中國比較文學,2002(04):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