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曦
摘要:本項目研究希望利用到環境對人的影響使學生更容易走近城市和社會當中去。通過空間的重新規劃、布局,為學生提供一個“有益”和“有趣”為空間載體。對采光問題、環境、色彩、風格的設計創新下,打造集工作室、交易、創作、展示為一體,綠色、休閑等多元組合的創意產業匯集。
關鍵詞:空間規劃;環境設計;自然采光;建筑體驗;
一、緒論
1.研究背景與動機
大學校園作為本次項目主體方向。當前我國教育事業作為教育載體,各大學校都不斷在突破自己,創造更加優秀的教育空間,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學習空間。承載課上課下、城市與設計、生活與就業,挖掘出最大潛能提供給學生。司徒安雕塑學院位于沈陽市皇姑區沈陽師范大學。這所院校總面積是3000平方米。現有的“硬件”教學樓和設備和“軟件”教學計劃都是按照國際標準建造的。包括教學計劃陳列室、學生教室、古典石膏房、復印館、泥漿池、轉室、圖書館、教具儲藏室等。
2.研究目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導以及人們對工作、生活以及創業活動的開放化、綜合化、人性化等要求的不斷提高,“雙創”教育實踐基地空間設計作為一種新型創新、創業平臺,逐漸成為教育空間的新型增長點,收到高校以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盡管“雙創”空間在建筑類型上尚無定性分類,但因其適應性、高度靈活性、集約型的空間特質,在眾多建成案例中,很多是基于建筑改造而來的雙創空間,因此對于“雙創”教育實踐基地的空間設計有著積極意義。本設計方案主要為設計類大學生提供一個創意創新動手實踐,通過交流會、學習會等形式進行溝通與聯絡交流學術的場所。現代化教育建筑與城市社會環境聯系起來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氛圍。展現自我創意和施展自我能動性的實作場所,將“有益”和“有趣”作為空間載體,結合國內外先進優秀理念將基地建設成一個平臺和學生整體能力展示的舞臺。
3.案例分析
羅德島(RISD)設計學院,美國最古老、最知名藝術設計院校之一。因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城鄉結合部,沒有所謂的校園,所以或許你在往前走走就有一大片草地,你可以休息或者做個游戲。學校的風格就很“藝術”。很多的藝術家聚集在這周圍,周圍的環境也超有活躍的藝術氣氛,有很多的教堂、博物館對本校的學生免費開放,人文藝術興盛,當然最有名的還是羅德島設計學院自己創辦的藝術博物館。是一個擁有八萬多藏品的享有國際聲譽的博物館,也是該學校的組成部分。陶瓷、石刻、紡織品等在這個三層建筑的畫廊中,可謂是展示了從古至今的藝術歷史。博物館還一直舉辦講座、展覽等開放式學習供各專業學生研究學習。在這里你能認識很多厲害的人,有可能就是你班級的同班同學,在這樣一個學校對藝術、設計的理解并不難理解,并且它是在培養學生設計的使命感和思維方式,所以是一個在思維上改變你。
二、國內研究現狀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雙創空間”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尤其是產生于高校的“雙創空間”更值得關注,如何能夠實現創客空間的長遠發展 ,高校發展成為高校創業教育與實踐的重要使命。當前高校“雙創空間”支撐體系的構建仍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顯著的、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1.盈利模式不清晰
我國多數眾創空間盈利模式單一,主要依靠政府資助和工位租金為主,處于入不敷出階段,在政策扶持期勉強維持生存,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
2.優勢特色不明顯
創空間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創業活動頻繁、創客聚集度高的地區與城市,未形成跨區域的連鎖品牌,規模效應尚未顯現。
3.產業結合不緊密
部分地區眾創空間專業化能力不足,沒有明確的產業定位,主要提供工位、網絡、會議室,缺少公共實驗室、科研設備,導致入駐項目以電商服務型項目為主,呈現出簡單集中而非思維聚合的特點,難以提升創業團隊的創新裂變能力,無法吸引從事高成長性研發的團隊入駐。
三、創新之處
注重空間設計研究:在空間上打破常態,在教學樓設置休息區,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
注重學習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融合:學習和實踐一體,架起學生生活與職業生活的橋梁,提供一個交流學術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更直觀的去接觸設計,對設計有新的理解更好的與市場社會接軌。
注重教學空間材料的選用:工作區的勾勒草圖的墻面,更好的記錄靈感來時的一瞬間,創意獨特的設計。
注意教學內部空間設計和功能劃分:大致分為四層,一層進門就是展廳,二層是手工區,三層是電子區,四層是工作室
結語
通過對“雙創”教育實踐基地空間設計的研究,希望能夠使學生對學校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讓更多的大學生不再是“溫室里的花朵”,所謂的紙上談兵,能夠學以致用。整個原始建筑給人復古的感覺,在設計當中把現代元素加在里面,打造現代元素和復古建筑的結合。像建筑整體比較陰暗,打造一個開放空間設計建筑架空,增強通風采光并且虛實關系就很容易區分出來。空間開放性和主要功能空間清晰規劃。并在樓層處采用分段式設計,將整個建筑體重在視覺上變輕盈。采用瘦長的開天窗遵循基準和對位關系,不是隨手開窗亂而無序并與其它元素融合一起才是一個和諧的整體。
參考文獻
[1]楊淘,王曌一。基于環境心理學的學習空間室內設計[J].設計,2018(01):132-133
[2]黃晟。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室內設計的課堂創新與教學反思[J].江西建材,2018(03):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