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以明
摘要: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處于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存在“下不去”、“留不住”,就業形式單一,發展受阻,受偏見的影響等困境。究其原因,我們在大學生農村就業的影響因素和對策方法上出現了問題,有針對性地在這幾個方面提出解決措施,為大學生夢圓農村、實現人生價值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關鍵詞:大學生;農村就業;困境;原因;對策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青年大學生在農村就業迎來了更好的機遇,更有利于他們在農村工作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目前,青年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社會重大的民生問題,引起多方高度關注,專家學者們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解決路徑。筆者認為,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解決途徑之一,它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更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夢能否按時實現。但是破解大學生就業困境需要有益的探索,要理性看待大學生到農村就業遇到的困難,積極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切實解決大學生農村就業“下不去”、“留不住”的難題。
一、大學生農村就業存在的困境
目前,農村存在人口基數大,隨著大量青壯年流入城市,轉變為農民工,加劇了農村老齡化問題;農村的教育落后,導致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偏低,各方面人才匱乏。這些問題正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巨大的發展空間。盡管隨著人才培養的進一步推進,相關政府部門推行一系列的政策積極鼓勵大學生深入邁向農村就業,為大學生有效參加社會、解決就業問題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但是,由于農村就業面狹窄、發展受阻、思想觀念落后、就業創業體制不健全、農村環境較差、生活困境、教育培訓欠缺、融資困難、農民素質較低、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交通不理想,快遞物流不完善以及大學生自身事業瓶頸等種種因素,致使許多到農村就業的大學生內心發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感嘆。因此,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和創新創業確確實實存在很多困境,亟待解決。
二、影響大學生農村就業的原因分析
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就業,筆者認為病癥出在一些原因問題上,包括農村就業形式單一、有些政府項目缺乏長遠持久發展、社會多方面的偏見、政府完善政策及引導方式、農村改革等方面問題,影響了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意愿和積極性。
(一)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形式單一
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少數的大學生開始加入到大學生村官隊伍以及“三支一扶”、“選調生”、“西部計劃”、“農村特崗”等項目。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引導大學生就業主要是通過落實一定的國家政策展開,這樣一來必將造成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形式單一且集中。無論是從政策上還是從資金等方面國家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扎根農村參與建設,但結果卻導致了參加農村建設的大學生很多只關注村官計劃等政府項目,而不關注其他就業方式。村官計劃等政府項目僅限于少數大學生,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出現了大學生通過其他方式進入農村就業和創新創業的一種“政策冷落”。
(二)大學生村官計劃等政府項目缺乏長遠持久發展
國家出臺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等項目主要是解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和建設新農村所需要的人才問題,但是大學生在農村就業項目的就業過程中,出現了只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這種政策的實施缺乏大學生日后發展的考慮。在新農村建設時間緊、困難多、任務重的情況下,有些農村就業項目的出臺就顯得倉促,有關的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沒有及時跟上,導致大學生后期的發展受阻。大學生在農村擔任村官,各種待遇與保障沒有滿足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加上農村基層工作任務繁重,條件艱苦等,導致農村留不住人才。正如全國人大代表、80后女村官冼潤霞對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在我們大學生村官好多已經30歲了,我們都要結婚、生孩子,但我們目前的收入很難去承受這些別人看起來似乎很平常的夢想;而且服務期滿后,我們的出路在哪里,也是我們最為糾結的問題。我們不怕吃苦,怕的是我們為夢想來到基層,但最后卻可能因為生計而不得不離開農村。”[8]還有一些大學生只把村官這一職業當作跳板,積累一些工作經歷,有一些沖著當村官的經歷能為將來參加事業單位和公務員考試加分。因此,農村要想留住人才,留住大學生的心,扎根農村,服務農民,需從政府決策方面解決問題。
(三)社會多方面的偏見影響大學生到農村就業
傳統觀念致使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冷門,且存在許多偏見。社會偏見主要表現為,社會大眾主要偏袒大學生薪酬高、工作穩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在農村就業不僅是冷門,而且是當作是能力、競爭力不強的體現,選擇的下策之舉,因此大學生到農村就業不被社會所認可。在一些農村家庭,認為考上大學是農家子弟從“鄉”到“城”轉變以及改變命運的路徑,如果畢業回到農村工作,家庭和學生本人常受到歧視,覺得沒有面子,感到臉上無光,所以父母不支持,甚至反對孩子在農村工作。許多學生常常秉持著單一的就業價值觀,一心想到大中城市,選擇工資待遇好、社會地位高、穩定的政府事業單位等,對到農村基層工作不屑一顧,對農村的認識也存在偏差。目前許多大學生,尤其是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缺乏科學的了解,認為農村環境還是“臟、亂、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艱苦落后,發展沒有前途。所以大學生農村就業出現“下不去”的困境,與各方面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存在種種偏見有著密切的聯系。
(四)政府政策不夠完善和引導方式不科學,致使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信心不足
政府要鼓勵大學生中的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到農村工作,改變為實實在在有吸引力的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實,例如:政府為大學生參與和加盟綠色農業、科技農業、循環農業、集約化農業及綠色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提供可行的政策;另外,吸引大學生廣泛融入和積極參與農村薄弱環節建設中去,使大學生支教、支醫、支農和扶貧等呈現出強有力的新氣象。改變政府引導方式,做一些吸引力強的普及宣傳工作,喚起大學生扎根農村,奉獻青春的責任意識。只要具備了科學可行的政策和引導,相信大學生在農村工作會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這樣隨著工作經歷的日益增加,他們的就業觀念也會大有改變。
三、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對策
許多大學生響應國家的號召,即使畢業以后來到農村工作,有大部分的大學生也常常出現工作一段時間紛紛離職的情況,究其農村“留不住”大學生人才的根源,是因為高校引導、培養方式、農村就業環境、平臺、渠道、保障體系出現了問題,讓大學生在農村工作沒有安全感、為自己的前途與未來擔憂,無法扎根農村安心工作。因此,筆者認為要積極探索大學生農村就業的對策,保證大學生“下得去”、“留得住”,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從學校層面
1.高校加強大學生就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大學的教學中,老師教育并積極引導大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在實踐過程中,把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相結合,提議大學生到農村就業不只定位于村官、“三支一扶”、“選調生”等。高校對農村就業和創新創業進行引導和大力宣傳,包括現代農業、有機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新農村物聯網工程、物流等,提供更多在農村就業與創新創業的成功典型案例和人才成長經歷;帶領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有影響力的諸多基地實習、實踐,讓大學生對農村就業和創新創業更加地深入和了解,鞭策更多的大學生到農村就業的意愿。此外,大學老師教育、指導學生科學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上好就業創業指導課之外,同時讓在農村就業、成功創業的大學生為他們現身說法,也組織學生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參觀考察,親臨其境,親身感受當前農村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和農村的風土人情,讓大學生清醒地認識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減少學生就業盲目性和跟風,一味地涌到大城市找工作,還要給學生講透農村就業的優惠政策,當前農村的發展現狀,新農村的發展前景,鼓勵和引導學生到農村積極
就業。
2.高校定向培養農村專業人才,拓展大學生農村就業渠道。目前農村可以提供的就業崗位比較單一,而被人們熟知的也只有“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選調生”等。事實上,農村建設也屬于規劃管理的范疇,如何推動農村經濟產業化,農村產業如何經營、增值等,這些都是值得迫切研究的現實課題。研究的成果關鍵要落實到現實的工作中來,大學生從中也有成就感,儲備對口專業知識。高校應該確實立足于農村工作對人才的需求,對口培養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素養、技能的大學生。比如高校應加快培養調新農村產業結構、調優農業產品產業結構、調綠農業生產方式、現代食品產業、現代農產品物通、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新農村物聯網工程、創新農村金融等人才。大學生可以通過對農業產業化的開發和經營來實現到農村就業、創業,在農村就業、創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組織、管理的作用,指導農民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我國各大高校特別是農業院校,應該承擔起相應的教育、培訓、培養工作,有針對性的培養各類現代和未來發展需要的對口新農村建設人才。
3.充分發揮地方高校作用,為地方農村專項計劃發力
地方高校為地方服務,這是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也是地方政府最想看到、評價和肯定地方高校的重要方面,每一個地方的農村不論在什么時候,都有某一些方面是最缺或最薄弱或最需要的,地方高校要主動出擊,找準地方農村最缺、最薄弱、最需要的發力,總能找到與地方高校合作、需要幫助的切入點,地方高校找準地方農村最需要的進行雙方研究、論證,做出一項一項專項計劃出來后,制定科學可行的實施方案,人們常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地方高校找準方向了,就努力干下去,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為地方農村專項計劃發力一定會發光發亮,可想而知,地方高校的作用也就凸顯了。
4.高校改革管理模式,實施人性化多樣化管理。大學生靈活敏捷,有著自己的個性和新潮的想法,不能采用專制、粗暴的簡單化方式去管理他們,而是要積極創造寬松的環境,包容大學生的個性,激發他們的聰明才智,放手讓大學生在農村鍛煉,要給予支持和鼓勵,還要吸引大學生以團隊創業的組織形式深入到農村中去,比如農村電商團隊、物流團隊、快遞團隊、物聯網工程團隊、農業產業化團隊等,為大學生參與農村建設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平臺。在農村工作中逐步推行民主化管理,在實際實踐中多聽聽大學生的意見和心聲,多關心大學生遇到的工作、生活、學習和發展問題,學校給予及時的指導并向政府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安心地在農村實踐。學校要把大學生在農村鍛煉看作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才,寬容他們在探索中所犯的錯誤,多給予指導,促使大學生在農村基層快速地成長。
(二)從政府層面
1.創建農村新環境,增強大學生服務農村的信心。推進農村的基礎設施、綠色生態、新產業、服務及補齊農業短板等建設、完善和發展,吸引一些大學生把目光從大城市轉移到農村,增強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信心。我們建議做好幾方面的工作:①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高農村生活幸福指數。②)補齊農村農業短板,加快標準農田建設,補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重大農業科技聯合攻關,確保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及交通便利。③提高農村新農合醫療、養老保險補助、農村低保等公共服務水平,補齊存在短板。④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快推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和清潔生產,保護良好環境、穩定生態系統、高效利用資源以及提高食品質量。⑤加快農村土地資源的防護及土壤治理,確保綠水青山。⑥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下鄉大學生創業園、互聯網+現代農業、鄉村生態旅游、延伸農業產業鏈等發展建設。
2.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擴大大學生農村就業渠道。建議加快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實施,深化農地制度改革,使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得到順利推動和產生更好的效益,為大面積現代化科學化農業產業化種植養植提供廣闊空間,充分地提高農村土地的使用率、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為大學生在農村就業和創新創業提供大
舞臺。
3.全面推進農村規劃和建設,增加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吸引力。農村規劃的根本作用是作為建設新農村和管理新農村的基本依據,是保證農村合理地進行建設和農村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及正常經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綜合手段。目前農村很少規劃、也比較混亂,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我們要重視并提前謀劃,科學規劃和不規劃對農村土地的總量沒有變,每戶人家的土地也沒變,但是科學規劃與不規劃對農村的建設、環境、留住人才、經濟發展就有較大差別,順利加快推進農村可行的規劃建設等工作,使資金、技術、人才等先進生產要素從城市向農村回流,為新農村建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4.制定完善的大學生農村就業政策。無規矩不成方圓,保障制度具有規范性和強制性的特點,具有法律效應,這樣既可以給大學生安全的保障,又可以讓基層農村依法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鳥擇良木而棲,想要留住人才,物質待遇的提高是急需落實的鼓勵大學生農村就業的重要舉措,而完善政策后長效穩定較高的待遇機制更是大學生愿意并扎根農村的有力保證。“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府項目,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是,想留住大學生長期在農村工作發展,我們應著重加快在農村就業創業補貼、培訓、農村創業貸款貼息、場地租金補貼、孵化園建設、指導服務站建設、安家費用、工資同等條件比城市高、評定職稱傾向等方面的研究并出臺、完善可行的政策,使大學生在農村就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體現政府優惠與扶持的實在性。
(三)從社會層面
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營造一個重農重才的社會氛圍。不管在城市工作,還是在農村工作一樣可以為國家做貢獻,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一些扎根農村的大學生產生的先進典型事跡,給予大力表彰,對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行為在網絡、電視、報紙、廣播上多進行報道,給予積極的肯定,傳播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正能量。積極宣傳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營造全社會關懷、支持在農村基層工作的大學生的氛圍。唱響鼓勵大學生到農村揮灑汗水和建功立業的主旋律。
四、結語
總而言之,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是伴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逐漸成長起來的,他們是實現中國夢的“夢之隊”,充滿著強大的力量。青年大學生在追夢、圓夢的過程中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怕吃苦,積極投入農村,勇于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任,譜寫一曲曲在廣袤農村建功立業的凱歌。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各方面要協同推進,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對癥下藥,徹底解決大學生農村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崔翠利.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激勵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山世泰.大連市農村基層公共服務領域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
[3]趙璇.大學生村干部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3.
[4]張靜.大學生農村就業與新農村建設問題研究[J].學理論,2013.
[5]賀桂欣,李寶文,王久興.大學生新農村就業及其保障體系構建[J].成人教育,2012年第1期.
[6]袁朝武,李鳳翔.農業高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機制探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2期.
[7]肖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行為研究[D].2013年江蘇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8]大學生村官向習近平反映工資低:不到保姆一半.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4-03/07/c_119661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