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俊 于金秀
摘要:朝鮮半島局勢極為復雜,導致其局勢動蕩的主要原因在與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縱橫交錯、民族問題與國際關系的錯綜復雜以及大國關系與地區關系的盤根錯節等。朝鮮半島問題主要有南北分裂問題、朝核問題,其中朝核問題是現如今的熱點問題。在朝核問題中,美國與朝鮮是直接當事方,其他國家如中國、俄國、日本等都是朝核的利益相關方,國家利益是決定國家行為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美國在朝核問題中的國家的利益,可以對現如今美朝在朝核問題中的博弈現狀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有利于朝核問題的妥善解決。本文基于地緣政治理論與國家利益理論運用定性研究法和歷史研究法對美國在朝核問題中的國家利益進行分析,闡釋美國在朝核問題中實行的政策的真實意圖,了解美國和朝鮮雙方的真正需求,了解現如今朝核問題進展緩慢的深層次原因,為促進朝核問題的妥善解決提供一個方案。
關鍵詞:朝核問題;美國;地緣政治理論;國家利益理論;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東北部,北鄰中國、俄羅斯,與日本隔海相望。朝鮮半島地緣政治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海陸鄰居都很強大,“與朝鮮半島相鄰的不是一般的國家,而是大陸強國中國、海洋強國日本和在近現代崛起的俄國(蘇聯)。”二戰后,隨著美國的加入逐漸形成了圍繞朝鮮半島的“四角六方”格局,將其裹挾其中,使其成為“鯨魚群中的一只蝦米”。朝鮮半島由于其地緣位置特殊,因此成為歷年來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同樣也成為亞洲的“火藥桶”。朝核問題發生以后,周邊國家都擔心火藥桶由此爆發,從而再次發生戰爭。美國也不例外,美國雖然遠離朝鮮半島,但是在朝鮮半島上有著其重要的戰略利益,朝鮮半島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沖突,則會使得美國的國家利益受損。
朝鮮半島的地緣戰略位置
朝鮮半島的地緣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和在國際格局中的政治戰略位置。
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在《和平地理學》中提出著名的“邊緣地帶理論”認為:歐亞大陸沿岸陸地(瀕海歐洲地區、中東、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因其豐富的人口、富饒的自然資源和其對內陸出海通道的占用,進而成為控制世界的關鍵。總的來說便是“誰支配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誰就能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著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誰就能掌握世界的命運。”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東北部,自古便有“東北亞門戶”之稱,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是大國博弈的前線。朝鮮半島南北全長1000公里,海岸線長約173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不規則的海岸線散布著3000多個大小島嶼。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北部與俄羅斯接壤;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連;西部與中國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隔黃海相望;東部隔日本海以及朝鮮海峽與日本相鄰,地處中、俄、日三國的包圍之中,朝鮮半島既是大陸國家進入海洋的跳板,也是抵擋海洋勢力入侵的盾牌,同時也是海洋勢力入侵大陸的路基,其所處的位置顯然處在斯皮克曼所認為的“邊緣地帶”。由于朝鮮半島是遠東太平洋島鏈與歐亞大陸的連接點,加之周邊林立的大國,使朝鮮半島必然成為了“陸權”和“海權”力量的交匯點和各種力量對抗的焦點。朝鮮半島是“邊緣地帶國家”,處于“邊緣地帶”的國家,其安全和發展受周邊環境影響大。當海陸強國處于和平狀態時,邊緣地帶國家的安全環境就是良好的,而當海陸國家處于沖突狀態時,邊緣地帶國家的安全就受到威脅,就促使它選擇海洋國或大陸國來保護自身的安全,或采取“戰爭邊緣”策略。由于中、俄、日、美等國在朝鮮半島各有利益,使得圍繞朝鮮半島爭端不斷,導致朝鮮半島成為第二個“亞洲的巴爾干半島”。正是由于這樣特殊的地緣戰略位置,朝鮮半島國家一直以來奉行事大原則,朝鮮半島國家受周邊陸上大國和海上大國的力量對抗的影響,幾乎沒有自主選擇的能力。“弱者為了保護自己,只得不停地解讀左右兩方的勢力,然后依靠勢力強的一方”。因此,朝鮮半島國家奉行事大原則的目的是為了在大國的力量對抗中保全自己。
美國在朝鮮半島利益
現實主義認為國家利益由國家權力來界定,國家利益以權力為核心,國家之間的戰爭和外交是人性與權力斗爭的延伸,正是因為國家以自身利益為主才導致了國家之間的沖突和斗爭,所以國家利益的矛盾是國際政治沖突的核心。然而解決國家之間利益沖突的反映形式是權力斗爭,因此國際關系的基本現實是爭權奪利。每個國家最根本的利益是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實現國家利益需要在一定的國際關系之中,特別是在與其他相關行為者的互動之中,因此,國家利益決定著每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措施都圍繞其國家利益展開。朝鮮半島作為亞洲的“巴爾干半島”,其地理位置特殊,是典型的邊緣地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美國謀求其國家利益帶來了重要作用。美國在朝鮮半島有著其特殊的經濟、政治、安全利益。
經濟利益
美國在朝核問題中的經濟利益體現在。首先,朝核危機惡化了美國的投資環境,例如,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危害了中俄兩國的國家利益,使得中俄兩國國內民眾抵制美貨,美國的經濟受到了損失。同樣惡化了投資環境。其次,由于朝鮮研制核武器主要針對美國,使得美國的安全系數降低,并且由于美國不得不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應對,使得美國的應對成本增加,有損美國的經濟利益且惡化了的經濟環境。最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朝鮮雖然具備核武器研發使用的一些知識技能,但是還是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與承擔使用后果的能力,所以朝核危機給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增添了不穩定因素,惡化了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環境,不利于美國在東北亞地區開展金融貿易活動。
政治利益
首先,朝鮮半島地緣位置特殊,關乎美國的戰略利益。在東亞地區,中國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對手,美國想要對中國進行打壓,阻止中國的崛起給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帶來挑戰。朝核問題給美國在東北亞地區駐足提供了機會,使得美國可以有理由在朝鮮半島部署自己的勢力。所以這也是朝核問題的久拖未決的一個原因。但是,朝核問題由于美朝雙方的博弈,至今未到得到妥善解決,不利于美國國際形象的塑造。朝核問題如不能妥善加以控制極易引發東北亞地區新一輪的軍備競賽,阻礙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戰略政策的落實,不利于美國國際形象的塑造。美國作為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大國,并且作為當事國之一,有能力也有責任在解決朝核問題上積極發揮作用,盡力避免局勢的進一步惡化,維護好全世界的穩定與和平,從而在危機的解決過程中塑造好美國的國際形象,進一步提高美國作為政治大國的影響力,同時,美國如果能夠妥善解決朝核問題也有利于美國在其他國際事務上發揮影響進而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倘若危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控制,國際社會的其他國家將會對美國的能力產生一定的質疑,從而使得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下降,不利于美國全球霸權的謀求。而且,美國注重美國公民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如果美國處理不當,使得美國公民的安全受到傷害,將會降低美國政府的信譽,使得政府面臨倒臺,國內社會陷入混亂,這也是對美國政治利益的損害。
安全利益
美國在朝核問題中的安全利益主要體現在:首先,朝核危機威脅著美國國家安全和美國公民的安全利益。眾所周知,朝鮮研發核武器主要是為了應對來自美國的核威懾及各方面的制裁,而朝鮮的核武能力也已經在一輪又一輪的核試驗中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甚至揚言自身的核打擊能力能夠覆蓋美國國家的全境,暫且不論朝鮮的核能力是否具備這樣的水平以及朝鮮是否具有這樣的膽量,但是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美國受到朝鮮核威脅的緊迫度越來越高是不爭的現實,美國本土的安全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如果雙方之間爆發戰爭,朝鮮只要擁有一枚能夠有效打擊美國本土的核彈頭,美國與朝鮮就將面臨著同歸于盡的境地。其次,朝核問題威脅美國的軍事安全,影響美國全球軍事戰略的部署。核武器的研發由于技術難度大,成本投入高,所以在國際社會上原本是大國的專屬。大國著手研制核武器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自己的國家實力,鞏固其大國地位,另一面也可以形成己方的軍事優勢,有效震懾敵對國家與恐怖武裝分子。但是綜合國力落后的朝鮮依靠自身研制出了核武器直接削弱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國的軍事優勢,而且朝鮮發展核武器的矛頭是指向美國的,這一點更加挑戰了美國的軍事利益。朝鮮政府本身的不按常理出牌也使這一地區局勢的掌控難度加深。美國對朝鮮半島的軍事目標是為了消除朝鮮對自身及其盟國在該區域的軍事和安全“威脅”,加強美日和美韓軍事同盟關系。一旦朝核問題導致地區安全局勢出現驟然緊張,美國不得不抽調其他地區的軍事力量增派到朝鮮半島周圍,最終會導致美國調整其全球軍事戰略的部署。最后,朝鮮擁核增加了核武器擴散的風險,有損美國的安全利益。相比于朝鮮擁核本身而言,核武器的擴散是威脅到美國安全利益更危險的因素。一方面,朝鮮擁核可能會激發東北亞地區的具備核試驗能力的韓國、日本甚至是中國臺灣地區借以尋找發展核武器的途徑,極有可能引發東北亞地區的核軍備競賽甚至造成核恐怖彌漫,直接威脅到美國在東北亞地區駐軍和軍事基地的安全,影響美日韓軍事同盟的發展走勢,阻礙美國在東北亞地區意擴大控制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如果核技術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后果不堪設想,朝鮮急切需要外匯,而恐怖分子有充足的資金,一旦兩者的交易達成,美國承受的戰略利益和安全利益損失難以估量。
三、總結
美國是現實主義先行的國家,美國的戰略決策皆是圍繞美國的國家利益界定的,朝鮮半島作為美國亞太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為美國控制東亞,防止地區其他國家崛起挑戰其霸權地位的橋頭堡,因此美國在朝鮮半島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安全利益,而這些利益因為中國的崛起,朝核危機的愈演愈烈而放大,了解美國在朝核問題中的國家利益所在,有利于我國可以更好地制定中美戰略。現如今,雖然現在朝核危機得到進一步的緩解,但是只要美國與朝鮮雙方沒有達成符合其國家利益的滿意的協議,朝核危機還有繼續爆發的可能。因此,研究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將有利于朝核危機的進一步解決。
參考文獻:
[1] 邵毅平.朝鮮半島: 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1.
[2] Myung Hyun Cho , Korea and the Major Power : An Analysis of Power Structures in East Asia , Seoul:The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Unification of Korea,1989 ,p.v . 轉引自陳峰君,王劍傳.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9.
[3] 索爾·科恩.地緣政治學:國際關系的地理學(第二版)[M].嚴春松 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 [美]斯皮克曼. 和平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5] 劉雪蓮,邢樹君.“邊緣地帶”國家的海陸分裂性格與對外戰略選擇—以朝鮮半島國家為分析主體[J].東北亞論壇.2013:3
[6] [韓] 金大中.建設和平與民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173.
[7] [日]金文學.三國人性格[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