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摘要:“裝飾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是綜合性的,在折衷主義立場的影響下,既具有傳統的形式美,又追求工業化的技術美;既承繼歐洲自古以來的裝飾式樣,又開創出新世紀裝飾藝術典范,成為20世紀主要的設計思潮之一,也給21世紀的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裝飾藝術運動;風格;形式美;技術美
一、裝飾藝術運動歷史概述
裝飾藝術運動興起于1905年左右,1925年至1935年為其全盛時期,其中尤以1925年的博覽會為代表。這次運動幾乎是新藝術運動的繼續,其主要特征是直線式、幾何式、對稱式、古典式。在這次運動中,最杰出的家具師是巴黎的魯爾曼,使用珍貴木材,以新古典主義及帝政式的設計為基礎。他設計的婦人用書桌及扶手椅等,都巧妙地表現了裝飾藝術運動的特色。此外,巴黎的魯格蘭、格雷、丟南德等都是裝飾藝術運動中著名的家具設計師。
實際上,從20世紀初期開始,歐洲大陸的設計家們就已認識到新藝術運動的不足,試圖從新藝術運動的圈子中解脫出來。當時各種流派紛呈,但是三個比較典型的派別即法國的裝飾藝術運動、荷蘭的風格派、德國的包豪斯學派處于主流地位。后兩個派別由于脫離了傳統意識的束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裝飾藝術運動雖然在藝術上有著自己的特色,但是過于追求形式,而未能在建立現代風格中占有主要地位。
二、裝飾藝術風格的主要派別和特點分析
畢維斯·希爾在他出版于1968年的開創性的著作《裝飾藝術》一書中把裝飾藝術描述為“在全部風格中的最后一個風格”,事實上,總是并存著各種取代它的風格流派,即使當一種風格處于巔峰狀態時也是如此。1920-40年期間,裝飾藝術風格的故事至少與維多利亞后期和愛德華時期一樣復雜,此外,它一直很少被深入研究過。不過,還是可以作出一些基本的結論,把它們分成幾大類別:
(1)豪華性的裝飾藝術風格——它是一種貴族化的時尚的風格,與19世紀甚至18世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主要在法國盛行,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高潮,自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后沒落。(2)通俗的裝飾藝術風格——它是面向大眾市場的,有時會變質成為一種“假摩登的”東西,誠如漫畫家和建筑史學家奧斯伯特·拉卡斯特所諷刺的那樣。(3)國際化的現代派——大多數是由前衛的建筑師設計的家具,開始是在法國,后來運動的中心移到德國的魏瑪,也有法國;再后來隨著專制政體的興起,實驗性的活動轉移到美國。(4)一種把工藝美術運動理念表現得比較溫和折衷的派別,在英國、北歐都有這種派別,在20世紀30年代,可以看到一個被人們十分樂意接受的地方風格,有時稱之為“現代瑞典派”。(5)極端保守的歷史主義派,它有許多形式,從由一些主要的室內設計師如埃爾西·沃爾夫及其她的競爭對手和后繼者們所發明的標新立異的戲劇化效應設計到英國生產的廉價的用于大眾市場的“都鐸式”家具。
這些類別的劃分決不是十分嚴密的,其中有許多是相互交叉的,相互影響的。
三、裝飾藝術運動與其他相關設計藝術運動的異同
裝飾藝術運動可以說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和歐美新藝術運動兩股裝飾風在20世紀初發展的慣性所致,并推向極致。它也跨越了新藝術運動,因為新藝術運動風格明顯運用了自然要素,并將自然形式與整個設計融為一體,包括結構和空間,而裝飾藝術運動沒有這種企圖,它是將自然形式清晰地附著于物體表面,設計師所要表現的是自然的表面效果,即自然色彩、形狀和節奏,而不是追求它與結構的有機性。裝飾藝術運動更多的創意來源于歷史上的樣式,如使用幾何造型,以新古典主義對稱結構為基礎,“與大工業生產聯系密切、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幾何化風格是裝飾藝術運動的重要裝飾要素。”
“裝飾藝術運動對現代設計所提倡的工業化生產是持肯定態度的,此種觀點是不同于它之前的兩種藝術運動的根本所在。”新藝術運動更多地注重設計用品在裝飾手法上的復古,主張模仿中世紀哥特式的、自然風格的形式;工藝美術運動則強調手工藝。而裝飾藝術運動對古典主義持否定態度,反對新藝術運動對自然有機形態的崇尚,反對工藝美術運動中對手工藝的追求,力求實現一種切合機械生產與工業加工的審美形態。現代主義設計則對裝飾持不同態度,追求簡潔、清新的幾何形態,在對待裝飾的態度上現代主義和裝飾藝術運動的態度有所不同。但是兩者之間依然存在一種有機聯系,二者在設計的內部結構、材料、技術等問題上的看法基本一致,或者說裝飾藝術運動風格的設計采用的是現代主義的結構和理性追求,而在設計形式上又獨樹一幟。
此外,新技術與材料的使用,使裝飾藝術運動成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風格。它雖然為上層社會服務,也以奢飾品設計為主要的去向,喜歡采用象牙、翡翠、寶石、珍珠、鉆石等稀有貴重材料。但是它在設計中注意對材質的運用和產品的表面處理,如用漆來增加產品表面的光澤度,因此,同時期的各種裝飾品在風格上比較新穎,順應了時尚的社會需求,使原來簡陋機械形式變得更加自然、華貴而富有現代感。
四、結語
在西方現代設計史上,歐美裝飾藝術運動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不單單因為其對設計審美及設計形式的獨到的追求,更是對處于萌芽狀態的現代設計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裝飾藝術運動清醒地認識到新藝術運動對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否定和排斥帶來的致命缺陷:工業化和機械化是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其去排斥它,倒不如在其背景和條件下尋求一種適合它的新的設計形態。因此,在裝飾藝術運動風格影響下的設計師應更多地使用新的裝飾形態去尋求合適的工業加工模式,力爭在現代設計與新藝術運動中間尋求一種兩者兼顧的新設計形態,以此達到人們對產品形式審美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軍苗.淺談法國裝飾藝術運動[J].美術大觀,2006(9).
[2]李亮之.世界工業設計史潮[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董占軍.西方現代設計藝術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