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萍
摘 要:幼兒自發(fā)、自由、自主的游戲在當下格外受重視,這對于落實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促進學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自發(fā);自由;自助;尊重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頒布實施,幼兒自發(fā)、自由、自主的游戲在當下格外受重視,這對于落實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促進學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有積極意義。
一、游戲活動開展的現(xiàn)狀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幼兒自主性游戲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游戲的開展方式由教師決定,未能尊重幼兒意愿。
2.游戲的時間控制不當,游戲質量難以提高。
3.教師的指導介入隨意,放任現(xiàn)象嚴重。
4.教師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講評內容老套。
二、解決措施
如何一步步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一)討論制訂“游戲計劃書”
隨著《指南》的深入學習,老師們對游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嘗試著放手,但是盲目放手,很容易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干什么,因此,我們可以為每位孩子準備一本“計劃書”,每次游戲前組織幼兒討論,需要什么材料,和誰玩,玩什么。但實施的時候,仍然會有問題不斷涌現(xiàn):
1.幼兒方面:過程中,幼兒思維定式,選擇的材料都是我們已經(jīng)提供的,計劃的游戲也是簡單的固定的,沒有創(chuàng)新。
2.教師方面:部分教師內心抗拒,希望孩子的計劃在自己的計劃之內,省心省事,孩子好不容易有了比較新的游戲想法,教師認為準備游戲場地材料太麻煩,而對其否定。
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尊重教師專業(yè)水平的差異,設立年段實驗班。實驗班可以由2個骨干教師組成,發(fā)揮引領作用,我們尊重其對游戲的認識和思考,放手讓她們通過實踐獲得游戲開展的具體方法,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進程慢慢領會,只要不違反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都給予鼓勵和支持,并定期組織全園教師研討和經(jīng)驗分享。
2.跟崗觀察,在了解的基礎上促進班級游戲發(fā)展。每個年段有一個負責的中層骨干,要求每星期必須進一個班觀察游戲情況,檢查與指導相結合,同時不定期的邀請專家會診,共同促進游戲活動的發(fā)展。
(二)提供充分的游戲場地和材料
游戲場地和材料是游戲開展的必要條件。幼兒的想象力豐富,天馬行空,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活動室和戶外空間,創(chuàng)設一些大致的游戲情境,以備不時之需。比如可以將靜悄悄的操場、草坪變?yōu)楹⒆觽儫狒[的游戲場。在區(qū)域游戲里面的一些常規(guī)材料就可以是定時收集,如開學初,某個主題開始前一段時間。收集的對象可以是教師,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家長。特別是現(xiàn)在的家長,很樂意幫忙,往往一個家校通信息,家長們就會把家中五花八門的閑置搬進園內。而材料的投放,可以不要求教師們一下子達到很高的水平,而是讓大家在實踐中慢慢掌握材料投放的竅門,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只需留下孩子喜歡的,撤走孩子不喜歡的,然后根據(jù)孩子的活動情況不斷調整,改進。
(三)保障充足的游戲時間
保證孩子們的游戲時間,首先要做的是調整一日生活作息時間表,一天中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由游戲活動(小班120分鐘以上,中班100分鐘以上,大班90分鐘以上),至少有一次機會可以連續(xù)進行45分鐘以上的自由游戲。
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求教師能按作息時間走,但是,當幼兒有特別的需求時,寧可不上集體活動,也要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如果孩子們沉迷于一個游戲,我們可以改變計劃,允許他們一個星期內或更長的一段時間來玩這個游戲。
(四)認同游戲情節(jié)
以往我們在幼兒的游戲中總是試圖統(tǒng)領和掌控整個游戲過程,但是要把自主權還給孩子,需要老師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他們,或者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追隨他們的游戲進程。
分享一個片段:孩子們玩“奔跑吧兄弟”游戲,分成帥哥隊與美女隊,游戲開始了,相對來說,美女隊比較弱勢。很快,女孩子體力不支,眼看“帥哥隊”勝利在望,老師舉手大喊:“我也要玩”女孩子瞬間歡呼,老師趕緊找了幾個躲在一邊的女孩子,鼓勵她們要進攻,在老師的幫助下,她們一下子撕掉了兩張名牌,士氣大振。
男孩子當然不甘示弱,軒軒看著躺在草地上拼命護著名牌的菲菲,得意洋洋:“你逃不掉了。”突然,跑過來貝貝,一把撕掉了軒軒的名牌,軒軒很生氣:“你干嘛撕我的”一旁的同伴喊:“快跑,貝貝是內鬼。”游戲場面一下子變得復雜起來:男孩子撕女孩子,女孩子撕男孩子,男孩子撕男孩子……
老師被孩子們折服了,他們惟妙惟肖的模仿著電視里的情節(jié),隨著游戲的深入,他們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互撕,而是關注到那些被撕掉“名牌”的孩子怎么復活了……
在以上這個片斷里,我們不難看出游戲是孩子真實經(jīng)驗水平的體驗,我們要做的是仔細觀察,我們可以適時介入,提出問題和設置困難,給孩子挑戰(zhàn)。以此來推動游戲進程。
總之,只有深入到孩子中間,才能仔細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及表現(xiàn),才能從幼兒游戲行為中分析解讀出他們的已有經(jīng)驗水平及新的發(fā)展或者有可能的發(fā)展水平,并提出支持發(fā)展的策略。
(五)分享快樂時光
以往每次游戲活動結束,我們都要進行總結式的點評,而現(xiàn)在我們更多的是從幼兒在游戲中的體驗出發(fā),讓幼兒成為評價的主題。通過觀看游戲照片、視頻等手段,讓幼兒在體驗和回憶游戲過程的基礎上,把自己在游戲中的所見所聞、情緒體驗和同伴交流分享,而教師做的就是幫助幼兒整理和提升游戲中的零散的經(jīng)驗,修正錯誤的觀點,最重要的是分享他們的快樂游戲時光。
當然了,在后續(xù)的活動中,我們還建議把幼兒玩過的游戲畫在“計劃”下面,方便我們了解每個孩子的游戲情況,作為幼兒在以后的游戲中調整的依據(jù)。
是的,游戲本來就是孩子的,有意義的無意義的都要以孩子的意愿為重,只有當孩子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游戲中時,有意義的教育才會有機會發(fā)生。華愛華教授曾說“幼兒教師要管住嘴,管住手”是呀,既然游戲由孩子說了算,我們干嘛還要多嘴?既然游戲是教師不可控的,我們干嘛還要去控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