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婧 張大偉
【摘 要】目的:探討應用半夏厚樸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療效。方法:60例圍絕經期證屬肝腎陰虛患者均采用半夏厚樸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結果:痊愈39例,顯效2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3%。結論:中醫辨證分型運用半夏厚樸湯配合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可以有效縮短病程,癥狀消失快,療效顯著,治愈后不易復發,適合臨床推廣。
【關鍵詞】半夏厚樸湯;針灸;圍絕經期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2-0100-01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指婦女在絕經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分泌減少,下丘腦 -垂體 -卵巢性腺軸分泌紊亂,或由于其他原因如受到精神、社會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神經內分泌失調,所表現出以生殖系統變化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的一系列癥候群。主要表現為潮熱汗出、心煩易怒、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癥狀。中醫認為該期屬于臟腑功能紊亂、氣血失調導致。半夏厚樸湯出自《金匱要略》[1],是治療情志病的經典名方,其配伍嚴謹、組方精良、療效確切,至今仍被諸多醫家推崇。圍絕經期癥狀表現多樣,中醫辨證分型以肝腎陰虛最為多見。而在中醫臨床上半夏厚樸湯常用來治療精神性疾病如抑郁病、焦慮癥等療效確切[2-4]。筆者嘗試根據圍絕經期女性臟腑功能變化及臨床表現,運用半夏厚樸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該證型病癥,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臨床料
60例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91550部隊醫院及大連市中醫醫院門診,年齡 45歲 ~56歲,平均 52 歲; 病程 3個月 ~ 7年。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絕經前后諸證的診斷標準。辨證屬肝腎陰虛型,臨床表現:月經紊亂,主要表現為稀發、延遲或停止來潮。精神緊張,焦慮煩躁,易怒憂郁,失眠多夢,胸悶心悸,潮熱汗出,周身不適,局部蟻行感,舌紅少苔脈弦細。
輔助檢查:全身檢查及婦科相關檢查均無器質性病變。
2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方劑組成:半夏12 g,厚樸9 g,茯苓12 g,生姜9 g,蘇葉6 g,隨癥加減,服用方法:每天一劑,水煎早晚分兩次服用。12天為一個療程,服用4個療程,療程間停藥2天。針灸治療:雙側取穴: 肝俞、脾俞、腎俞、肺俞、心俞、膈俞、合谷、太沖、三陰交、太溪。操作: 以上穴位常規消毒,用0.3mm × 40 mm 毫針針刺穴位,用平補平瀉手法,太溪用捻轉補法。常規留針30分鐘,得氣慢的患者可留針45分鐘。每天一次,12天為一個療程,連續針刺4個療程,療程間停針2天。治療同時囑患者積極參加陽光下的戶外活動,放松心情。
3 療效判定與結果
3.1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中“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標準。治愈: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3 個月內無復發; 顯效: 部分癥狀消失或諸證消失,但 3 個月內有復發; 無效: 少部分癥狀改善或諸證無變化。
3.2治療結果
痊愈39例,顯效2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8.3%
4 討論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女性50歲左右因卵巢功能衰退,引發內分泌失調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的統稱,中醫稱之為絕經前后諸癥。臨床以經期延遲或閉經,潮熱汗出,情緒焦慮抑郁,心煩失眠,血壓波動,皮膚蟻行感等癥為主要表現?;颊咦允龅陌Y狀經過理化檢查,無可見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大多數女性經過適當鍛煉、合理飲食、情緒調整都能自愈,少部分患者癥狀較重,需要治療。西醫對臨床癥狀重的患者進行雌激素補充治療,對雌激素使用的量需要嚴格把控,避免產生其他病癥。中醫治療方法較多,臨床效果明顯,故多數患者轉為中醫治療調理。中醫認為本病是因女子七七,腎氣衰、天癸竭、沖任虧損,而至機體陰陽平衡失調。臨床表現為心、肝、脾、肺、腎諸臟虧損,其中腎虛是致病之根本,尤以腎陰虛較為多見。肝腎同源,腎陰虛不足以養肝而致肝郁不疏,肝之疏泄受阻,亦是本病之關鍵。
半夏厚樸湯出自《金匱要略》,為治療“梅核氣”的祖方[6]。方用半夏辛溫入肺胃燥濕化痰,降逆散結;厚樸辛苦溫,行氣開郁,下氣除滿。兩藥配伍辛苦溫燥,痰氣并治。脾為生痰之源,故用茯苓滲濕健脾。生姜辛散郁結,和胃止嘔,為嘔家圣藥,既助半夏之功,又解半夏之毒。蘇葉芳香行氣,理肺舒肝,助厚樸行氣開郁散結。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散結,降逆化痰、健脾和胃、舒肝理氣之效。原方用量及藥味辨證加減,可使氣順痰消,脾旺濕除,郁解神暢。
針灸背部五臟背俞穴能調理臟腑功能。膈俞為血會,針刺可活血、補血、理血,與五臟俞配合能更好地調理臟腑功能;三陰交為肝、脾、腎三條陰經之交會穴,婦人生理、病理變化聯系最為緊密,針刺可調理三經氣血充盈及循行;合谷、太沖開四關,太溪補腎陰勢大力洪,諸穴配合,作用不可小覷。
對于圍絕經期綜合征的針藥配合,有效縮短圍絕經期時間,癥狀消失快,療效顯著,治愈后不易復發,適合廣大中醫醫生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郭躍,崔梅梅.半夏厚樸湯臨床應用舉隅.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31):3863- 3864.
[2]王業民,周建軍,孔令東.半夏厚樸湯及其組成中藥抗焦慮和抑郁研究進展.世界科學技術一中醫藥現代化,2003,5(4):16.
[3]李顯鋒.半夏厚樸湯臨床應用.現代中醫藥,2001,(5):20.
[4]呂曉玲,黎希予.半夏厚樸湯治愈抑郁癥臨床運用體會.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 1234.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89,2150.
[6]王玉.半夏厚樸湯治療兒科病證驗案3則.山西中醫,2008,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