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它們多方面的需要,使它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風靡全球的瑞吉歐學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應將環境看作一個“可以支持社會、探索與學習的容器”,從這一理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已將環境的創設和布置上升到與日常教學活動平等的地位,成為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重要因素。同時,環境的創設還促進了幼兒的社會化發展,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起來。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環境創設
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個性方面,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環境創設已漸漸成為幼兒園工作的熱點。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與幼兒的成長密切相關的幼兒園,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全部條件,即幼兒園的教育環境。
一、環境創設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定位
1.環境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要素。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本質是:“學習者在教育者有意識指導下,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動”。它強調了教育的三要素:學習者、教育環境和教育結果。
2.環境是最佳的“記錄”之一。如果幼兒園的環境具有生機,幼兒的生命也將富有活力。兒童在環境中通過自身的活動,就獲得了應付環境變化的方式和能力,并對環境也起到了影響甚至改造作用”。幼兒就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的。
3.環境是“第三位老師”首先,環境應具有教育的功能。它能把引起幼兒相互經驗的各種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構筑新知識。它能根據幼兒的需要不斷變化,讓幼兒與環境“對話”。
4.環境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環境創設原則
1.文化折射原則。幼兒園的環境應呈現出當地的文化風情,從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呈現在墻面上的裝飾,都可以體現出幼兒園所處地域的風土人情以及地方特色。如大班幼兒教師利用我們的家鄉——黑山,她所具有的獨特鄉土韻味,進行了主題教育活動“美麗的黑山——我愛你”。幼兒園內每一件具有黑山文化特色的物品和圖片都源自于幼兒及家長的收集,蓮花湖、101紀念館、二人轉、龍灣水庫、太極文化、滿族剪……這些幼兒和家長從家里帶來的材料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2.年齡和發展原則。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環境創設的具體要求就有所不同,要盡量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發展需要。如在小班教室里放置相對較多的無結構玩具;還有扮演娃娃家的空間。在年齡大一些的幼兒的班級里,放置較多的能進行探索和實驗的器材。
3.尊重使用者原則。環境的創設應透露出對使用者——幼兒、教師、家長的興趣、需求和能力的尊重態度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在環境的創設使應不斷地詢問自己:幼兒需要什么樣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便于幼兒的探索活動嗎?我們教師在怎樣的環境里更能有效地傾聽幼兒、幫助幼兒、記錄幼兒?家長對環境又有什么要求呢?等等。
4.評估更新原則。幼兒園的環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需要定期評估和修改。應根據不同的季節特征及結合幼兒園課程進展不斷更新環境布置,讓環境發揮最大的作用。
三、關于幼兒園環境的具體創設
環境創設的意義不僅因為它是影響幼兒發展的條件,更是因為環境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幼兒的積極參與而產生的互動效應。
1.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途徑與方法。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設計創設幼兒園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幼兒來說也更具有教育意義。在幼兒參與布置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孩子參與創設時老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在親手參與環境布置的教育過程中,獲取了新的知識經驗,也得到了能力上的培養。而幼兒對自己的布置的環境也有一種特殊的鐘愛和親切感,這樣會激發幼兒更充分地與環境相互作用。
2.幼兒參與環境布置對其發展起到的作用。智能的啟發性。環境創設應著眼于豐富幼兒的知識,增長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園各班結合教育目標和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創設于墻面的主題欄,內容豐富;有慶祝各種節日的主題,有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有反映四季特征的主題,也有孩子們所喜愛的故事主題……豐富的主題內容深深吸引著幼兒,通過他們的參與布置和看看講講,也很大程度地獲得了認知上的發展和語言能力、動手能力的提高。孩子們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學習,探究,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情感的感染性。首先,環境的美化,可以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對于每一個教育主題的環境布置,我們除了用它豐富的主題內容來教育幼兒外,也努力營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藝術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圍來感染幼兒。在教室內,由師生共同制作完成的組合粘貼畫作品,讓孩子們體驗到了表現美,創造美的樂趣,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其次,環境創設可以增強幼兒對環境的了解,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情趣,讓幼兒名副其實地成為環境設計的主動者。比如在創設“美麗的春天”這一主題環境時,可以先讓兒童自己去尋找春天的特征:春天到了,花兒開了,樹葉發芽了……小班幼兒在搜集“春天”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各種感官的運用,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春天。在布置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討論構思和布局,而不是代替幼兒去布置。在幼兒親手參與環境布置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通過觀察、構思、動手,不但獲得了新知識,其動手能力和創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隨著不同季節的來臨,教室的墻壁在孩子們手中不停地“說話”,而幼兒在布置中也深刻體會到了四季的含義和特點。
行為的激勵性。環境建設應形成鼓勵幼兒奮發向上的氛圍。幼兒的繪畫作品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了他們的所思所想,我們把這些兒童作品來美化我們的環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來,孩子們增加了創作的興趣和信心,因為這是對他們的最高尊重與鼓勵。雖然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表現各有差異,但環境建設應努力做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不斷向上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在教室內的作品欄上,有我們每個孩子的作品,如果誰到我們的教室做客,孩子們會爭先恐后地向他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對自己的每一幅畫,每一件手工作品都非常的得意,作品欄是他們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