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容
摘 要:在益智區,“辮辮子”“翻花線”很受幼兒喜愛,既能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還培養幼兒合作能力。集體教學活動是培養幼兒專注力的關鍵活動,幼兒園孩子的集中注意力通常在5分鐘左右。教師如何在這段時間內吸引幼兒興趣,教給幼兒知識與技能是需要花大力氣的,民間游戲能為集中教學活動搭建橋梁。
關鍵詞:民間游戲;幼兒;一日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一日活動皆課程,幼兒是在游戲中生活,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的,因此游戲對幼兒具有特殊的意義。而民間游戲是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游戲形式,具有農村特色和鄉土氣息,玩法簡單易學、趣味性強、材料簡便、不受人數、場地、環境限制。還能滿足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性格的兒童的要求,深受兒童喜愛。因此,我們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對促進幼兒身心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民間游戲豐富晨間活動與戶外活動
每天早上,孩子們陸續來園,先來園的孩子,老師們會組織幼兒進行晨間活動。民間游戲的簡便、易行給幼兒帶來豐富有趣的晨間活動,如:“老鷹捉小雞”“老狼老狼幾點了”不受人數限制,只要有寬敞的地即可,在冬季,天氣冷,孩子們不愿意活動,這項活動能快速帶動幼兒熱身,還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與合作能力。
戶外活動是教師比較頭疼的活動,因室外地寬敞,幼兒的注意力不夠集中,組織活動的難度較大,但民間游戲活動帶來很好的輔助效果。如踢毽子、彈拐子、丟沙包等等民間游戲既能促進幼兒協調能力,還能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有趣。戶外活動中能讓幼兒快速集中的最有效的民間游戲是“我是木頭人”,這個游戲既吸引很多幼兒參與,又給幼兒帶來了規則意識。在玩耍中可以用,在老師需要幼兒集合、排隊時也可以用。
二、民間游戲為集體教學活動增添色彩
集體教學活動是培養幼兒專注力的關鍵活動,幼兒園孩子的集中注意力通常在5分鐘左右。教師如何在這段時間內吸引幼兒興趣,教給幼兒知識與技能是需要花大力氣的,民間游戲能為集中教學活動搭建橋梁。在引導幼兒數數時,可以借助跳繩,引導邊跳邊數或幫助別人數,看誰跳得多,帶有競爭力的跳與數,幼兒通常不會掉以輕心,這樣一來幼兒自然而然學會數下去:“1、2、3、4、5……”。這樣的游戲讓幼兒很順利的就學會了數數,不僅增加了幼兒學習數數的樂趣,還真正達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幼兒園總會設有“跳房子或跳格子”的環境,這為幼兒學習相鄰數很有幫助。
如認識“4”的相鄰數,格子可設置為單排相連并填寫上數字,幼兒在邊跳邊感悟,4的前面是5,后面是3。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不僅在玩中學會了數學知識,還鍛煉幼兒跳的能力,一舉多得,一物多玩。
三、民間游戲在區角活動的巧利用
幼兒園區角活動是一日活動中的自主選擇活動的重要環節,民間游戲為區角活動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在科學區,“母雞下蛋”“撲克牌”“對對碰”等的投放,讓幼兒感知數學的有趣,在玩耍中學習分解與組合、認識數字、分類等。為枯燥的數學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環境,減輕了幼兒對抽象學習的難度。
在益智區,“辮辮子”“翻花線”很受幼兒喜愛,既能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還培養幼兒合作能力,幼兒階段的孩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比較強,尤其是現時代下的孩子,合作意識受家庭獨生子女或嬌慣的影響,利用幼兒園的環境,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學會合作。
在美工區,剪紙、編織、折紙等非常吸引幼兒。美工民間游戲活動中可以培養幼兒的細心和耐心,同時也可激勵幼兒大膽實踐積極創新。記得在中班的區角活動中,幼兒利用彩條穿編出手提袋,很興奮的說要帶回家送給媽媽。
這樣一來,不但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還讓幼兒的自然而然的學習孝敬父母。
在體育區,幼兒園總會投放高蹺、沙包、皮筋、跳繩、陀螺、自行車等,既讓幼兒得到全面的鍛煉,也讓幼兒感受到童年是快樂的,還可以學習一些技能。在成人看來騎自行車是很簡單的,兒童自行車不會摔跤應該很容易,在很多次活動中發現小班幼兒很多是不會騎自行車的,他們的肌肉靈敏度不夠,手腳不協調,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學會。跳皮筋、跳繩,幼兒還可以自編玩出許多花樣,不僅發展幼兒的體能,還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
在表演區,投放不同民族服飾、頭飾、民間音樂、民間用品等,讓幼兒在表演區穿上苗族和的服裝,表演苗族歌舞,既感知活動有趣,還有讓幼兒記住自己生活在苗族鄉要傳承苗族文化。
在操作區或工作房,投放石磨、掃帚、簸箕、玉米、鋸子、木板等,讓幼兒在勞動中感知祖輩們的生活方式,也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四、民間游戲減少了一日活動環節過渡中的消極等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減少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消極等待。在幼兒園,幼兒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每項活動中幼兒總會有快有慢,完成活動較快的幼兒總閑得無聊,要么推拉打鬧,要么坐立不安,老師也總是顧了這邊就顧不了那邊,民間游戲在這時緩解了這個難題。
如幼兒飯后、起床后等過渡環節,引導幼兒開展民間游戲活動,如“翻花繩”“土豆”“石頭、剪子、布”“手指游戲”等活動,穿插在零散時間中進行。讓幼兒有事可做,既能避免孩子飯后大量體能活動帶來的不適,也有效引導幼兒學會等待和遵守一些規則意識。同時減少了幼兒排隊和等待的時間,使環節過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亂,體現了動靜交替的原則。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開展民間游戲,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它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良好伴侶,也是老師們最佳助手。在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去嘗試、體驗,讓幼兒在民間游戲中感受童年的幸福與快樂,同時也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傳承。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