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是介紹肖邦《g調敘事曲》,它有著豪邁的英雄氣概、氣吞山河的熱情。它戲劇性結構是沿著這樣一條線索發展的一一從抒情性轉向悲劇性。
關鍵詞:敘事曲;英雄;波蘭
《g調敘事曲》充滿了悲劇的形象,它有著豪邁的英雄氣概、氣吞山河的熱情。它戲劇性結構是沿著這樣一條線索發展的——從抒情性轉向悲劇性。全曲奏鳴曲式,包括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五個部分。
1.引子(第1~7小節),由兩句富于表現力的朗通性曲調構成,以朗誦性的音調、寬廣的音域和沉重而宏亮的音響為特征,好像講故事者的開場白。其音調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既有史詩的氣概,又包含著悲劇性的因素。第一句是緩慢而沉重的上行分解和弦,這一句最有特點的是第三小節中嘆息和疑問般的音調,這個代表肖邦浪漫主義傷感的典型音調在這首敘事曲各個結構段落的音調構成中起著主導作用,各個結構主題中富于特征的音調都源于此。第二句是溫柔而抒情的小幅度下行流動。兩個樂句前后對比遙相呼應,一方面把人們引向遠古的回憶:另一方面又預示著全曲史詩性的音樂性質。引子不僅概括了全曲從史詩性和抒情性轉向悲劇性的布局,還概括了各個主題和各個段落中的音調要素。
2.呈示部(8~93小節)包括四個部分三個主題,勾畫出一個英雄性格的輪廓,它們雖然在平靜中徐徐伸展,但卻孕育著一場巨大戰爭的悲劇因素。這場戰爭的悲劇在展開部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1)主部主題好像是引子的延續,繼續把人們帶向回憶。但它所包含的內容又不僅是客觀的回憶,還蘊涵著深刻的內心活動,像是對英雄深沉多思的性格的描寫。第8小節開始,作者想要講述的故事開始,這里有一個主題與和聲進行錯位的現象。第9小節在和聲上是引子的終止式,但從速度、節拍上已經進入了主部,從而形成了和聲不到位的情況,給人以明顯的段落感。主部是從引子的補充終止開始,并且屢次反復:V-VI-V。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嘆息,共28小節。最后停在g小調的屬七和弦上。
(2)第36第小節開始進入連接部,大幅度下行的旋律和切分音式的延長音,使這部分的音樂形象顯得動蕩不安,心焦如焚。它仿佛是在表現英雄對民族災難耿耿于懷的內心。從g小調的主音開始,以4個一組的8分音符為單位進行,4小節之后,單位進行了變化,頭一個音符變為2分音符,此時,音樂變的不安起來,甚至讓人覺得驚惶,音樂變的越來越快,仿佛海浪般洶涌而來,從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讓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懼和無助……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沒有擔負起真正連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寧靜的時刻,副部主題悄悄地來到了。
(3)第68小節開始進入副部,一段抒情性的嘆息,是大家較為熟悉的旋律,降E大調開始,共15小節,是個8+7的復樂段結構,左手以琶音為主,悠美且讓人覺得背后蘊藏著無窮的能量似的。
(4)呈示部中的結東部從第83小節開始,主部素材派生而來,但是,它延續了副部的降E大調,依舊是嘆息,依舊是呼喚,催人淚下的感動。
3.展開部從第94小節開始,在a小調上開始,并始終有屬持續音伴隨。這一段通過悲劇性和英雄性的音樂形象,概括了華倫洛德大無畏的精神氣質。音樂中既沒有刀光劍影的沙場描寫,也沒有沖鋒陷陣的戰爭場面,但它剛毅、豪邁的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從音樂的發展來看包括四個部分兩個主題:
(1)展開部主題從第94小節開始,首先展開主部,具有悲劇色彩。作者在展開手法上采用了性格變奏,在展開時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
(2)第106小節展開了副部主題,此時曾另人感動的副部主題爆發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樂形象變的極具英雄氣概,調性經歷由A大調一G大調。這是副題的次性格變奏,具有動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織體都變的非常飽滿,每個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聲般撞擊著人們的心靈,那是渴望自由的吶喊,那是對敵宣戰的吶喊。
(3)第126小節開始展開連接部素材,這是一個即興的樂段,無法看清句子的脈絡,它是一股急速的音流,像是勢不可擋的滾滾波濤。閃電般的律動,伴隨著鏗鏘有力的低音,使音樂的戲劇緊張性不斷上升。這段連接部在降E和聲大調上展開,具有幻想的性質。
(4)第138小節是展開的第四個段落,左手具有圓舞曲的節奏特征,仍在降E大調上,并且在主題上具有諧謔曲的特征。第146小節,開始準備再現降E大調,但從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經過長距離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展開部的末尾,音樂一傾而瀉(162~165),準備進入再現部。
4.再現部從第167小節開始,包括兩個部分:
(1)副部首先出現在再現部中,此時的調性卻仍在降E大調上,竟然沒有和主部的調性統一,此時的再現仍似乎是動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時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為八度雙音,但有許多自由變奏的因素,顯得情緒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讓人感覺勝利是最終的。但是隨后在第180小結,再現了結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現了嘆息,其中透著無比的無奈,讓人覺得結果也許并不太妙,也許全曲的結尾會給一個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續副部再現的織體,主持續音仍保持著。
(2)第194小節在g小調上出現了主部再現,并始終在終止四六——屬——主的連接上,天空的烏云變得一望無際,仿佛要吞下整個世界似的,只剩幾縷陽光還能艱難地透出讓人分辨這是白晝而非夜晚。悲劇的色彩讓人更加清晰地感知。
5.尾聲從在208小節開始,完全收攏式的,期待著的結局即將出現。最后,在折釘截鐵的雙手反向、同向的八度三連音中,結束全曲。這段尾聲可以說是全曲的畫龍點睛之處,它概括了作品的精神實質。狂風暴雨般的激情,象征著在英雄的精神鼓舞下掀起的民族風暴。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入(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10.
[2][蘇]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創作(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陳永蓮,申溪等主編.學生音樂辭典(第一版)[M].遼寧: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4]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第一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5][波]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第一版)[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1.
[6]葛德月.朱工一鋼琴教學論(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12.
作者簡介
喬軍(1981.11—),男,民族:漢族;籍貫: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最高學歷:本科;職稱:講師;單位:山西省太谷縣職業中學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