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鶴
摘要:本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從時間維度分析港澳回歸前后慣用交談語言的使用情況。
關鍵詞:交談語言,普通話,粵語
(1)香港地區
自50年代以來,普通話在香港的發展就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特定時期的歷史原因,香港地區的普通話推廣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筆者將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匯總如下表所示:
50年代初,“國語”曾經一度蓬勃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中國南部大量移民涌入香港地區,對香港地區的普通話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然而到了50年代末,國際上冷戰格局下兩大軍事集團摩擦不斷,港英政府與中國的接觸逐漸減少,學校也取消“國音”或“國語”科,報名國語會考的學生越來越少,60年代國語學習幾近停滯。
1972年2月21日,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關系逐漸走向正常化,緊接著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內地與香港地區的往來也日益頻繁。此時民間的社團、大專院校等對普通話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74 年新雅中國語文研習所加入香港中文大學 ,為“中大”學生提供國語選修課程 ;1975 年香港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開辦國語班;1979 年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成立。這些非政府性的組織在70年代為香港地區的推普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中英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于將于1997年7月1日起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由于當時由麥理浩爵士推行的“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弊端逐漸顯現,香港學界爆發了一場關于教學語言應該以母語(廣東話)還是英語為主的爭論,所以中小學教育界更關注的是廣州話與普通話之爭而對普通話的重視程度大大減弱。另外,由于這一時期大多數行業對普通話沒有實質性的需求,使得這一時期普通話的推廣進程較慢,應用也相對較少。
根據香港政府1996年和200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香港在回歸后把普通話作為慣用語言的比例并沒有因回歸而增多,反而由96年的1.1%降至0.9%,而粵語使用者反而由原來的88.7%上升至89.2%。但是回歸后在香港特區政府要求下香港中小學全面落實了以普通話作為各校的核心課程的政策,隨后由于大批海外港人回國,再加上官方對英語的承認,香港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兩文三語局面。
香港回歸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普通話的推廣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2000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把普通話列為中學的會考科目。同年規定所有中小學普通話科及英文課教師一律必須參加“教師語文能力評核”,并在評核中至少考獲普通話第三等的資格,否則將不能繼續任教。但是隨后香港于2005年把普通話從必修科目改為選修科目,也就降低了中小學對普通話學習的要求。
(數據來自香港統計署)
上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2017年的統計數據,從中我們可以發現,2006年以來的十年間,香港地區廣州話使用率正在逐步減小,而普通話的使用率正在逐步升高。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逐步成熟和大陸經濟發展速度的飛速提升,香港地區與內地之間的溝通只會更加的密切,以普通話為慣用交談語言的比例也會不斷提高。
(2)澳門地區
澳門的語言構成較香港更為復雜,包括了“三言四語”即中文、英文、葡文和廣州話、普通話、英語和葡語,但是慣用交談語言的構成則相對簡單:陳潮忠曾經詳細提到過澳門回歸之前澳門地區的語言使用情況:“在政府部門中,上層多為葡國人,下層多為當地華人,中層多為土生葡人。華人公務員跟上司溝通時,因為上司不懂中文廣州話,所以只能用葡語而占居住人口絕大多數的澳門華人最常使用的語言則是廣州話”可見當時普通話在澳門地區的使用率極低。
在澳門回歸前夕,澳葡政府專門設置了“語言推廣中心”,主要負責普通話的推廣。這些舉措標志著澳門地區的普通話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
澳門回歸后,雖然中文成為了法定的官方語言之一,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并沒有詳細規定中文的官方的口語形式,而根據2016年澳門特備行者區統計暨人口普查局的資料:以廣州話作為日常用語的有 506,625 人,占年齡在 3 歲及以上人口 80.1%,較 2011 年下跌 3.3 個百分點。由于移入人口增加,使用普通話(5.5%)及菲律賓語(3.0%)為日常用語的較五年前上升 0.4 及 1.2 個百分點,而使用英語(2.8%)的亦上升 0.5 個百分點。可見雖然澳門地區能夠使用普通話的人占到一半以上,但是把普通話作為慣用語言的比例依然很低,這和香港地區的情況較為相似——普通話能力普及范圍較廣,卻沒有使用的習慣。這也是港澳地區普通話傳播速度慢、使用不規范的一大原因。